瀋陽方言中的「老鐵」到了武漢話裡變成了「喬子」,我們從瀋陽飛到武漢,與華晨寶馬一起去見見疫情期間關係越來越紮實的喬子們。
剛下飛機,手機上便接到了簡訊:歷史上的今天,2019年12月1日,武漢通報第一例不明原因肺炎。這是一個巧合,這又不僅僅是一個巧合。我們在2020年12月1日來到武漢,既要見見華晨寶馬供應鏈夥伴裡的喬子們,也要實地向英雄的武漢人民致敬。
柯豔華:曙光終會來臨
我終於見到了柯豔華。這位蓋瑞特武漢工廠的廠長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南方女子,身高不足160釐米,卻只穿了一雙低跟鞋,看來對自己的身高毫不介懷。她的眼角在笑起來的時候有幾絲細紋,和我之前在視頻中見到談及疫情對員工生活影響時便溼潤了的雙眼毫無二致。如果不是事前便知道柯豔華與同事們在疫情期間所付出的一切,你很難想像在這具看似柔弱的身體內竟然隱藏著如此堅韌的力量,那是一種只有在危局與困境中才能迸發出來的力量。這力量本應在她的工作與生活中緩慢釋放,但是,疫情突如其來。
武漢封城的那幾天,柯豔華也和每一個武漢女性一樣為了家中的柴米油鹽而苦惱,對了,還有那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心理需求的口罩。但是,和很多武漢女性不同的是,柯豔華還要為自己工廠的同事們有沒有足夠的柴米油鹽與口罩而操心。她沒有想到的是,面臨春節與封城雙重困境的自己竟然要這麼快便開始為復工復產而絞盡腦汁。
春節還沒有過完,蓋瑞特武漢工廠便接到了1900臺負壓救護車的訂單。與普通救護車不同的是,負壓救護車是切斷隔離的重要防疫運輸工具,疫情當前,這個訂單已經沒有承接與否的選擇可做,擺在柯豔華和同事們面前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完成生產?或者說,如何安全完成生產?
疫情期間的安全生產與往日截然不同,看著新聞裡每天都在走高的確診病例數據,武漢工廠啟動生產不但有極大風險,更是有著各種實際困難。13名符合健康條件、沒有疫情接觸史、滿足居家隔離條件的蓋瑞特武漢本地員工在接到工廠的志願招募後站了出來,與其他同事一道在7天裡生產了1900多臺負壓救護車的田恆認為:「做救護車是救武漢,也是救我們自己,醫療人員都上前線了,我們必須也要做點什麼。」
為了保證田恆和每一個同事的健康安全,柯豔華與同事們制定了極其詳盡的防疫方案。幾個月之後說起那些天裡的經歷,柯豔華依舊仿若歷歷在目:「我們會從端到端模擬每一個細節場景,比如說像我自己出門,因為我家是住高層的,就會考慮怎麼按電梯、出門的時候要不要穿鞋套?到電梯裡面我千萬不能用手去摁按鈕,我必須屏住呼吸,儘量不在電梯裡面呼吸。怎麼走出小區、怎樣坐上公司的班車、班車怎麼消毒、位置怎麼坐……進公司之後,因為當時買不到防護衣,我們只好買了很多一次性雨衣。」當我們在10個月後走進蓋瑞特武漢工廠的車間時,依舊能夠看到員工休息室的內外牆上貼著各種醒目的防疫標準,特殊時期的上下班標準包括從集中隔離的酒店到上下班車,從進工廠開始工作到休息吃飯,直至結束工作回到酒店,每一步都有極其嚴格的標準。近300天之後,柯豔華回憶起那兩個月中的艱辛依舊恍若昨日:「我每天會把政府報導的數據做一個曲線圖,從疫情爆發到正式復工復產的40多天裡每天都要去看省內每一個城市的數據,隔離人數是不是在下降,出院人數是不是在上升,有了這些數據我能說服自己,不用擔心,因為曙光總會來臨。」
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嚴格的防疫標準,當接到華晨寶馬的復工復產可能性問詢時,蓋瑞特以零感染的成績表示「儘快復工復產」。與此前生產只能依賴武漢本地員工不同,三月的蓋瑞特已經可以在華晨寶馬的幫助下協調安排大巴從外地接員工回到武漢。過去一個月裡的防疫經驗成了此時寶貴的財富,柯豔華為每一名外地員工都定製了返崗方案,方案不僅僅涵蓋了所有正式員工,保安、保潔等第三方員工在蓋瑞特也獲得了同樣的待遇,在柯豔華看來他們同樣是蓋瑞特大家庭的一員。一番努力之後,16輛大巴把蓋瑞特的員工從省內各地接回武漢。為了保證零感染,蓋瑞特又為那些居住條件差、與他人合租的員工預定了300個酒店單間。正是在如此細緻的防疫措施保障下,蓋瑞特終於在3月11日成為武漢市首批覆工企業,零感染的記錄保持至今。
在復工的過程之中,蓋瑞特得到了華晨寶馬的大力支持。華晨寶馬零部件採購及質量管理部副總裁沈竣升先生多次強調疫情期間幫助華晨寶馬與供應商夥伴共渡難關的關鍵在於「透明度」,「我們與供應商夥伴都清楚地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和做什麼,這是我們贏得這場』戰疫』的關鍵。」在此過程中,「透明」二字需要制度來加以保障,在疫情尚不明朗的局勢下,華晨寶馬的採購團隊需要每天與供應商夥伴就庫存及復工問題進行高頻次的溝通。蓋瑞特為了保障華晨寶馬的供應,同樣在自己的體系內強調與全球各兄弟工廠之間的「透明化」原則,互相調配庫存及成品,保障了華晨寶馬的有序生產。正是在蓋瑞特與其他供應鏈夥伴全力保供的努力之下,華晨寶馬在今年三季度取得了銷量同比增長6.4%的佳績,在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這份答卷的背後是所有華晨寶馬供應鏈夥伴的汗水。
李明: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還活著
當視頻中顯得極為穩重的李爾武漢金屬工廠廠長李明與我們面對面時,才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真性情的南方漢子。當他在視頻中說出「看著空蕩蕩的武漢街道,我很傷感」後,他只允許自己保持了短暫的傷感情緒,便開始擔心員工在封城之後的安全問題,畢竟他的肩上還擔著整個武漢工廠所有員工的責任。作為千萬人口級別城市的武漢,在被按下暫停鍵之後,留給李明用來迷茫與彷徨的時間只有短暫的幾天,其後的那些天裡,李明每天都要和管理團隊開早晚兩次會,交流客戶需求與內部信息,進行相關的工作安排。疫情期間,李爾在1月26日便建立了電子化平臺,員工在家中每天分三次實時同步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狀況,總部收集數據後做出下一步防疫措施的相關決定。在李明看來,員工由於疫情長期封閉在家,由於消息閉塞帶來的心理恐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不得不居家度過的那些日子裡,李明竭盡全力讓所有同事都知道大家是在一起的,「我們是相互支持的,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還活著。」
李明與華晨寶馬採購及零部件質量管理部座椅骨架採購專員周磊在疫情過後成了「老鐵」,在他們的背後是華晨寶馬與李爾這一對「喬子」。李爾亞太區座椅業務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昌宏順在疫情伊始便對華晨寶馬做出了承諾——決不斷鏈,在這個承諾背後是李爾強大的「卓越運營」體系,這個體系也是李爾的核心競爭力。在昌宏順看來,李爾在抗疫過程中表現出的全鏈條上下遊信息透明共享、所有數據都能及時被獲取以幫助管理者第一時間作出決定,是李爾戰疫成功的關鍵所在。
與華晨寶馬堅持的「透明」一樣,李爾的透明基於供應鏈上下遊相互信任的合作夥伴關係,上下遊的關係已經突破了以往簡單的採購與供應,成為了一種互贏的合作夥伴關係。在疫情期間,李爾與合作活動們做到了大部分數據的共享,得以成功應對其間出現的不同危機。同樣,李爾也從中受益,華晨寶馬利用全球資源優勢幫助李爾協調彼時非常緊張的物流資源,將所需的產品與原料從國外空運至國內,確保了生產穩定。華晨寶馬採購部高級經理陳波對李爾在疫情期間全力保供深有感觸,華晨寶馬的整個供應鏈上所有夥伴在疫情期間都與其休戚與共,但在所有供應商應對風險、保證生產的備份方案之中,李爾所面臨的技術挑戰與難度是最大的,加之身處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李爾「決不斷鏈」的承諾與結果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當疫情過後,中國經濟開始全面復甦之際,中國汽車市場恢復的速度遠好於全球其他地區,李爾憑藉自己強大的運營體系度過了一年中最艱難的時刻,目前李爾已經做好了相對較高的產量準備,這個運營體系也已經能夠從容地面對產量的波動。這是李爾的勝利,也是華晨寶馬的勝利,更是雙方緊密合作的勝利,可以說,經此一「疫」,更加驗證了華晨寶馬與供應商夥伴早已論證過的應急預案,這不僅僅是針對零部件供應數量滿足日常生產需求的預案,更是從質量上保證華晨寶馬高質量標準的預案。疫情是一塊試金石,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供應商表現出的反應能力與危機應對能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華晨寶馬與供應商之間表現出的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關係,讓我們看到華晨寶馬在武漢還有這樣一群「蠻紮實的喬子」。
時至今日,我們終於可以在蓋瑞特與李爾武漢工廠車間外的空曠處摘下口罩自由地呼吸。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臉上發自內心的的笑容,每個人的臉上依舊有著口罩的壓痕,有著陽光留下的黑白分明的印記,這是屬於2020年的回憶,這是屬於新冠疫情的回憶,這也是屬於華晨寶馬和他每一個喬子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