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種族融合對人類的未來生存至關重要?

2020-12-23 好奇心日報

斯科特·所羅門()是一名生物學家,也是一名科普作者。他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擔任生物科學老師,作品和攝影曾經發表在《Slate》雜誌、《Nautilus 》雜誌、Wired 網站等媒體上。他在 2016 年出版了《未來的人類:人類持續進化過程背後的科學故事》()一書。如今,所羅門居住在美國德州的休斯敦市。Scott SolomonFuture Humans: Inside the Science of Our Continuing Evolution

由 授權《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關注。本文AEON他們

在未來,很多人可能會像丹妮爾·肖梅克(Danielle Shewmake)一樣。21歲的肖梅克來自德州的沃思堡市(Fort Worth),是一名大學生。她有著黑色的自然捲髮,棕色的眼睛和橄欖色的肌膚。因為外貌的原因,很多人誤以為她具有地中海地區的血統(Mediterranean)。實際上,她的血統成分非常複雜。肖梅克的父親具有一半的徹羅基族(Cherokee,北美印第安人的一個種族——譯者注)血統和一半的高加索人(Caucasian,又稱歐羅巴人或者白種人——譯者注)血統。她的母親出生於牙買加(Jamaica),外婆是印第安人,外公則是非洲和蘇格蘭兩種血統的混血兒。

肖梅克說:「我和妹妹就是這些血統的『合集』。」她不願意以某一種特定的血統作為種族身份。相反,她喜歡「混血兒」(mixed)這種身份。

在人類數萬年的發展過程裡,不同人種之間漸漸出現了生理特徵上的差異。人類在全球各地定居後,慢慢開始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在自然選擇和文化創新的共同作用下,人種之間的生理差異漸漸拉大。但是,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們卻沒有斷絕往來。相反,不管是因為貿易還是衝突,不同地區人群之間的交流從未停止。正因如此,基因和理念之間的交換也未曾中斷。在過去的十年中,科研人員對成千上萬的人類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最近,新的研究發現移民遷徙和基因融合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濃墨重彩的作用。因此,人種之間的融合以及混血兒的存在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不過,現如今的人種融合比例倒是創下歷史新高。全球化使人類具備了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具備的流動性。國際移民遷徙數量達到歷史最高,跨種族婚姻的數量也再創記錄。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越來越多像肖梅克這樣的混血兒出現在世界上。換句話說,混血兒已經成為一股浪潮和趨勢。雖然不能簡單以基因差異來劃分和區別人種,但是種族的確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今正在興起的種族融合大潮。而且,這種人種的「重組」正影響著人類基因庫的基礎架構。

考古學證據表明,智人(Homo sapiens)在大約二十萬年之前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東非地區。大約五萬年之前(或者),人類開始走出非洲,遷徙到阿拉伯半島(Arabian Peninsula)和歐亞大陸(Eurasia)內部地區。科學家分析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迫使人類去尋找新的食物來源。後來,我們的祖先又跨越如今已被大海淹沒的大陸橋,來到了澳洲和美洲。最終,有一些祖先甚至在最為偏遠的太平洋島嶼上安頓下來。可能更早氣候變化

在現代人的 DNA 和古代人骨骼中的 DNA 裡,我們能找到證明這種古代人口遷徙的證據。某些時候,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也能反過來從考古學和歷史學角度上證明人類遷徙記錄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蒙古帝國的擴張、阿拉伯的奴隸貿易、說著班圖語的人穿越非洲、歐洲對外進行殖民…所有這些活動都在我們的基因組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另外一些時候,人類基因組數據也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幫助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解決爭端。比如很久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從頭到尾就只有一波遊牧民族穿過了橫跨在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上的大陸橋,成功實現了對美洲原住民的殖民統治。但最近科研人員對大量美洲原住民進行了基因組,結果表明美洲人至少經歷過四波外來移民的殖民統治。而且這四波外來移民相互獨立,彼此之間沒有聯繫。分析研究

人類是一個永不滿足的物種,而我們的基因組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便是最令人恐懼的地理障礙,也只能對人類的遷徙活動產生一點點影響和限制。如今,國際移民的數量以每年 1%-2%的速度不斷增長。2015 年,全世界共有 人離開自己出生的國家,生活在異國他鄉。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大規模的人種融合。在未來的幾代人時間裡,我們都無法弄清楚這種融合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生物學影響。但利用已知的遺傳學和進化論知識,我們可以預測自己的未來。面對地球上持續變化的生存條件,人類究竟能否繼續改變自身以適應環境?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還是能夠預測出答案的。2.44億

改變自身生物學特徵以適應環境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自然選擇要求多樣性的存在。我們可以把自然選擇當成一個濾網:它將物種的這一代與下一代分隔開來。在這樣的條件下,只有物種個體身上那些能很好適應當時環境的基因才能夠得到複製,然後通過「濾網」傳遞給下一代。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改變著「濾網」上濾孔的形狀,進而決定了哪些基因可以透過「濾網」。物種的多樣性越豐富,這一代身上的某些基因就越有機會透過「濾網」的篩選,遺傳到子孫後代的身上。然後不幸的是,人類並不是一個多樣性很強的物種。

黑猩猩(chimpanzees)、大猩猩(gorillas)和猩猩(orangutans)的數量都不是很多。它們要麼是瀕危生物,要麼是極度瀕危生物。可即便如此,相比於它們而言,我們智人的還是要差得多。我們的多樣性情況之所以不佳,原因在於人類的數量只是在最近一段時期才增長起來(同屬靈長目的其他四個物種堪稱人類的「表親」。它們的情況正好相反:一度數量很多,近年來數量卻急劇下降)。目前地球上生活著大約 人,可就在一百年之前,地球上的人口數量還不到 20 億。最近這些年,人類數量出現,而且。如今,每年新生兒的數量已經達到了 1.3 億左右。平均來看,每個新生兒身上有大約 60 個新的基因突變。這些新的基因變異使我們具有潛力,能在未來的進化過程中改變自身。基因多樣性75 億爆炸式增長人口規模不斷擴大

通過基因突變,人類的基因庫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異基因。這增強了我們持續改變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地球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整體的基因庫是由很多個小的基因庫組成,每一個小的基因庫對應了一個特定的人種。人類在全球各地之間的遷徙使得各個種族出現融合,從而給基因創造了在各個小基因庫之間來回移動和交流的機會。這對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首先來看負面影響。與其他物種一樣,人類定居在世界各地之後開始慢慢適應當地的環境。但是,人類跨區域的遷徙頻率非常高,擁有明顯不同特徵種族之間的融合速度也很快。這意味著今天的人們更有可能生活在一個與自身生物學特徵並不是特別適應的環境之中。

在某種傳染病比較常見的地區生存一段時間後,物種自身便會進化出對這些傳染性疾病的抵抗力。然而在全球性遷徙面前,這種生物特徵與地理環境的關聯性被慢慢地打破。瘧疾每年會帶走大約的生命。對於兒童而言,這種疾病的致命性更強。因此,生活在瘧疾肆虐地區的人們會進化出抵禦這種疾病的生理學特徵。對於鐮狀細胞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和地中海貧血症(thalassaemia)的患者而言,他們所患的血液疾病會影響自身健康情況。但是這兩種疾病卻也扮演了「保護傘」的角色,使得患者在面對致命的瘧疾時擁有比普通人更強的生存能力。因此在瘧疾盛行的地區,自然選擇更傾向於將導致這兩種疾病的基因保存下來,使之能夠遺傳給後代。隨著移民遷徙和人們在根除瘧疾方面做出的努力,鐮狀細胞貧血症和地中海貧血症也出現在了沒有爆發瘧疾的地區。四十萬人

同樣,很多人也生活在自身皮膚色素沉著與當地日照強度並不完美適應的地區。真黑素(eumelanin)的數量決定了,而膚色則像純天然防曬霜一樣保護著我們的皮膚。對於生活在日照強度較大地區的人們而言,真黑素數量多是一種優勢。人類起源於位於熱帶的非洲,因此第一位祖先很可能就擁有黝黑的皮膚。此後部分人類在遷徙過程中走出非洲,來到太陽高度角較小的地區生活。在這些定居於日照強度相對較小區域的人群之中,有人慢慢進化出了較淺的膚色。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們需要的真黑素比較少。實際上,真黑素還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為了讓體內能夠產生維生素 D,我們需要讓陽光透過皮膚。對於高緯度地區真黑素太多的黑皮膚之人而言,他們更容易罹患各種營養失調引發的疾病,比如導致骨骼變形的佝僂病。到底讓多少陽光透過皮膚才最合適?身體在這個問題上的權衡讓我們進化出了與所在地區日照強度相適應的真黑素水平。當人們在全球範圍內不斷遷徙時,真黑素水平與當地日照強度的不匹配就容易導致皮膚癌和維生素 D 不足。在世界上的某些區域,這兩種疾病都是當地的「流行病」。人們的膚色

隨著種族融合的不斷發展,「中性」膚色將越來越常見。許多基因共同我們體內真黑素的產生過程。當不同膚色的人們繁衍後代時,他們的寶寶將從父母雙方那裡繼承一個基因「合集」。這樣一來,新生兒的膚色就有可能是父母雙方膚色的「中間值」。決定了

同時,我們有望看到人類身上由多個基因共同控制的複雜性狀也出現融合,比如皮膚色素沉著和身高等。但是有些性狀卻只由一個基因決定,比如乾燥的耳屎和濃密的頭髮。這些性狀不可能出現融合和改變。因為新生兒從父母那裡遺傳得到基因之後,要麼會表現出這些性狀,要麼不會表現出這些性狀,不存在所謂的「中間值」。然而人種融合卻可能讓我們見到一些在過去非常罕見的性狀組合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比如。擁有這種稀有性狀組合的人群已經出現在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 islands)。據悉,當地居民主要是葡萄牙人和西非人的後裔。黑皮膚的人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種和基因正在順利地融合在一起。在新加坡這樣多樣性非常強的都市中心地區,跨種族婚姻的比例非常迅猛。1990 年,新加坡的跨種族結婚夫婦佔所有新婚夫婦總數的 7.6%。到了 2015 年,這一數字激增到 21.5%。在美國,跨種族婚姻的比例較 1980 年時已經。還有一個數據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在大致同一時期內,美國兒童中混血兒的比例翻了整整十倍。1970 年,混血兒僅佔新生兒總數的 1%。到了 2013 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 10%。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歐洲人、非洲人和原住民一直在巴西這片土地上進行著人種融合工作。根據 2010 年,巴西有 43% 的人口屬於混血兒。增長翻了一倍人口普查數據

這種融合帶來了一個顯著的優點:某個人種身上攜帶的有益性狀能夠通過遺傳出現在另一個人種身上。假如說東南亞某地居民身上攜帶有可以抵抗寨卡病毒(Zika)的基因突變,但這對那些面臨寨卡病毒威脅的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居民而言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不過如果帶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遷徙到了南美洲並安家落戶,那麼他身上的突變基因就有可能拯救很多生命,進而遺傳給子孫後代。

人種融合的優點在很多情況下得到體現,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發生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區——青藏高原。海拔越高的地區空氣越稀薄,因此人們可以在空氣中獲得的氧氣就越少。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的海拔超過了 4000 米,空氣含氧量比海拔正常的地區少了大約 40%。對於面臨分娩、身患子癇前期等併發症(一種妊娠期疾病,在高海拔地區更為常見)的孕婦來說,低氧環境尤其是個危險的問題。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們在高海拔地區生活一段時間後,體內會產生更多紅細胞以輸送氧氣,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缺氧造成的身體問題。雖然如此,這也並非完美的解決之道。長此以往,人們很容易患上慢性高原病。

藏族人的祖先在青藏高原地區已經生活了至少三萬年之久,他們如今已經很好地適應了當地的低氧環境。一定程度上,他們要感謝體內蘊藏著特別「版本」的 EGLN1 基因和 EPAS1 基因。這兩種基因的主要作用是感知和調整氧氣水平。在 2014 年發表的一篇中,遺傳學家安娜·迪·裡恩佐(Anna Di Rienzo)、人類學家辛西婭·比爾(Cynthia Beall)和同事們得出一個結論:藏族人的祖先是兩個此前存在明顯生理差異的人種,即現代漢人(modern Han Chinese)和夏爾巴人(Sherpa)。通過對漢人、藏族人和夏爾巴人進行基因組檢測,研究人員將一系列線索拼接在一起,了解了導致低海拔地區漢人遷徙至高海拔地區的基本過程。在青藏高原定居後,來自低海拔地區的漢人與早就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與夏爾巴人有血緣關係)完成了種族融合。科學家認為,與夏爾巴人有血緣關係的當地人體內早就存在適應環境的變異版 EGLN1 基因和 EPAS1 基因。通過跨種族婚姻,新遷入的漢人獲得了這些有益基因並成功適應了當地自然條件。此後,這種基因便在他們的子孫後代中傳遞下去。論文

不過,與夏爾巴人有血緣關係的當地人最初又是如何獲得這種能夠適應環境的有益基因變異呢?問題的答案可能還是種族融合——但不是兩個人種之間的融合,而是兩個物種之間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與適應高海拔環境有關的變異版 EPAS1 基因也在了一種已經滅絕的人類 DNA 之中——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表親」丹尼索瓦人(Denisovan)。2010 年,考古學家在西伯利亞的一個洞穴裡發現了已經成為化石的丹尼索瓦人骨骼殘骸。人口遺傳學家拉斯馬斯·尼爾森(Rasmus Nielsen)和他的同事們據此推斷,一位智人與一位丹尼索瓦人「浪漫幽會」之後,變異的 EPAS1 基因藉機進入到了智人的基因庫之中。雖然智人與丹尼索瓦人分屬不同的物種,但他們還是成功孕育出一個後代。這個孩子成功存活下來,並將變異的 EPAS1 基因遺傳給了後代。而部分他的後代慢慢演化成了現代的藏族人。出現

雖然來自丹尼索瓦人的變異版 EPAS1 基因僅出現在藏族人和漢人身上,但我們依舊能在居住在南亞、東亞、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和大洋洲地區的很多人身上丹尼索瓦人 DNA 的痕跡。尼安德特人曾經生活在如今的歐亞大陸西部地區。同樣,我們今天也能在除了非洲人之外的所有其他人種身上發現尼安德特人 DNA 的影子。最近的基因組調查研究發現,化石中保留了很多能夠證明人類曾經與其他具有「親緣關係」但已經滅絕的物種(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其他我們目前尚不得而知的物種)進行過物種融合的證據。找到

不同種群基因的融合會給生物帶來很多好處,因此植物和動物育種專家都深諳此道。我們以雜交玉米為例。在同一片土地中,雜交玉米的表現比純種玉米要優秀不少。遺傳學家沙爾(H G Shull)在 1906 年開始的實驗中首次為我們證明了這一現象。因為他的實驗結果以及此後各種進一步研究成果,雜交玉米在上世紀二十和三十年代開始流行起來。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如今美國種植的玉米中有超過 95% 是雜交玉米。這些雜交玉米比純種玉米的產量高出 20%,但佔地面積卻減少了 25%。

基因融合不僅僅對生物有益。有的時候如果沒有基因融合,生物還將受到負面影響。純種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2013 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份對比了 27254 只純種狗和混血狗的獸醫記錄。通過分析,他們發現相比於混血狗而言,純種狗更容易患上十種不同的遺傳疾病,比如肘關節發育不良和白內障。世世代代僅與同種狗交配導致純種狗的後代身上積累了不少隱性等位基因。如果純種狗選擇與其他品種的狗進行交配,這些隱性等位基因就會被顯性等位基因所「掩蓋」。研究

同樣的影響在人類身上也有所體現。如今大約 10% 的婚姻屬於近親結婚,也就是與第二代表親或者血緣關係更親近的人喜結連理。在北非、中東地區和來自這些地區的移民之中,近親結婚的。這是因為當地宗教信仰或者社會文化對近親結婚持鼓勵態度。雖然人們可以在結婚前進行遺傳諮詢,從而確定後代罹患各種具體的遺傳病風險。但是總體而言,父母雙方血緣關係越近,他們的孩子就越有可能出現先天缺陷或者患上遺傳疾病。表親兄妹之間結婚的話,他們的後代出現某種先天缺陷(比如先天性失聰和先天性心臟缺陷)的可能性比普通兒童要高出 2%-3%。同樣,這些兒童患上隱性遺傳疾病的概率也比普通兒童高出 2%-4%。比例全球領先

雖然在某些地區近親結婚是一種常見之事,但全球表現出來的趨勢卻與之恰恰相反。當父母雙方的血緣關係非常疏遠時(兩人的祖先分別屬於不同的人種),他們均攜帶同一種隱性等位基因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因此隨著全球人口融合的速度不斷加快,某些遺傳疾病將越來越少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如果說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那一定是這樣:環境條件變化後,物種要麼選擇適應環境,要麼被淘汰滅絕。我們如今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變化,因此人類應該仔細考慮一下自己將要做出的選擇。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徹底停止進化過程,即便是無所不能的智人也不例外。但我們可以通過種族隔離保持人種的穩定,從而限制自身生物學特徵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當然有能力做出這樣選擇的不是人類整體,而是人類個體和政府。國家主義和仇外情緒正在美國和歐洲地區崛起。這兩種思潮會減少人種之間的融合交流,從而威脅到人種之間的基因交換,壓制我們持續進化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通過接納移民和支持全球化進程,我們能夠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導致目前移民遷徙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短時間內不會消除。而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移民遷徙的比例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高。長久以來,獲取自然資源(比如淡水資源)都是驅使人們遷徙的重要原因。在全球人口不斷膨脹的今天,對自然資源的渴求將在人口遷徙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驅動作用。同樣,隨著經濟的發展進步,每個人所消耗資源的數量將持續增加。這使得稀缺資源更加稀缺,進而刺激人們遷徙以尋找更好的生存條件。因為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可能會持續上升。這可能導致大批人群遷離在未來會變得不宜居的低海拔沿海地區。簡而言之,全球人口遷徙正在對人類進行一場「重組」,也會繼續改變著我們基因庫的基礎結構。在人類未來的進化過程裡,我們可能會在數代之後的後代身上看到基因庫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

丹妮爾·肖梅克以混血兒作為自己的種族身份。在未來,像她一樣的人將越來越常見。肖梅克認為,這種情況在幾代人的時間裡已經出現在我們面前。她說:「我媽媽經常開玩笑,說自己的朋友和其他種族的人結了婚。她覺得這特別酷。在她眼裡,這種跨種族婚姻因為與眾不同所以才顯得酷。到了今天,跨種族婚姻雖然依舊酷,但已經成為一件平常之事。」

翻譯 糖醋冰紅茶

題圖來自 AEON,VOX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種族融合對人類的未來生存至關重要?|種族融合|丹尼索瓦|...
    (原標題:為什麼說種族融合對人類的未來生存至關重要?) Scott Solomon如果說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那就是,種族融合和隨之產生的多樣性才能催生更多的生存機會。斯科特·所羅門(Scott Solomon)是一名生物學家,也是一名科普作者。
  • 科學星期五︱生物學沒有種族概念,為何人類難以克服種族成見
    他們準備把所有人類從地球上抹除,只留下一個種群,以備送進外星動物園以供觀賞。無論他們怎麼挑選——黑人、美國人、說俄羅斯語的人——隨便挑,他們都能保留下平均而言整個人類種族約85%的基因多樣性。因為上述三點沒有一點成立,生物學家們一般就很直接地表示:種族並不存在。既然種族在生物層面上並不存在,為什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見「種族」這個大標籤呢?僅僅是缺乏足夠的生物教育和相關知識普及嗎?倒還真不是。沒有種族識別基因的人類,為什麼會演化出專有的種族識別機制?
  • 宅學靈肉融合與種族延續——《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性與生殖
    它借用了大量宗教元素,在重新構築起的末日世界中嚴肅地思考了人類種族的起源與進化、缺陷與補完、以及人類性與生殖的本質意義:靈肉融合與種族延續,而這一點和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是一脈相承的。劇場版《Air/真心為你》中的人類補完儀式以一種象徵性的性交和生殖過程被描繪了出來,展現出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部動畫中性與生殖的表達對我們思考現實中性與生殖的意義具有很強的啟發作用。
  • 種族職業介紹——人類篇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人類的特點是具有平均的種族特性,即人類整體能力值在平均之上,屬於全能型種族,尤其是在轉職後將擁有更為明顯的戰鬥特徵聖騎士的整體實力比較平均,具有穩定的能力擅長打持續戰,可以說是基本技能最為出色的職業。
  • 為什麼其他動物都有不同種類,而人類只有一種? - 動物志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人屬物種演化示意圖人類徵服全球每一個角落現代人的進化經歷了四個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人屬動物起源於非洲大草原,後來隨著人類適應環境能力的增強,人口數量日益增多,就驅使人類向外擴散,開闢新的生存空間,人類演化史上至少發生了四次「走出非洲」。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是能人。在非洲、我國和澳大利亞都發現了古老猿人化石,我國最早的人類化石可追溯至距今210萬年前。
  • 貓了個咪,你不知道的融合智慧!
    今天我們能隨處見到貓咪,原因在於貓咪懂得融合!融合的生存智慧通過基因密碼,一代代傳承至今。我國古老的品種山貓,野貓,願意與西洋品種貓咪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現今的流浪貓或者稱之為土貓,中華田園貓。流浪貓因為融合了野貓強壯的身體,捕獵的技巧,同時又融合了西洋貓咪的軟萌討巧,親人撒嬌。
  • 北歐神話中的5大種族,其中兩個為死敵!人類由來與我國神話相似
    就像我國的神話一樣,除了凡人、神仙、神獸等種族,還有很多神奇的種族生存。而在北歐神話中,也是如此,不僅有我們熟悉的神明和巨人,還有另外三個種族在與他們共同生活著!我們知道,北歐神話的創世神話曾講過,在世界之初,混濃霧中只有一道冰與火交錯的鴻溝,在這裡,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位巨人尤彌爾,還有供他生存的一頭巨大的母牛!巨人族:巨人族的祖先就是尤彌爾,他吸食著母牛的奶水生存,在不知道過了多久之後,他又變化出了智慧巨人和女巨人!這就是冰霜巨人的由來!
  • 從STEAM看未來:融合思想家的時代來臨
    當世界發展越發多元,融合其他領域的思想與知識,不但讓我們能以更豐富、更立體的姿態回應真實的世界,更能為人類開創更多此刻看不見的新可能。2.溫暖與感動,是人類的心之所向。Golan Levin學生的作品,衣服上的高領會依據人的心情開闔他們是融合思想家,更是融合行動家,他們不跟隨定義,他們改變定義。3.
  •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發明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物種的起源。但是偏偏在人類的起源問題上,他卻完全拋棄了自然選擇學說,代之以不雅的「性選擇」理論,這是為什麼?人類的工具、語言和藝術,看似是區分人類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但是這靠得住嗎?原來,其他動物也能使用工具,運用語言,創作藝術。
  • 紫微星對人類種族延續有偉大作用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北極星對人類種族延續有偉大作用!遠古人類的延續,從狩獵生存到農耕文明,對空間與時間需要有高超的掌握。這些都有可能導致人類的無法延續。觀察星象是古人確定空間、時間的最重要手段,星星是確定時間、空間最有效的參考物。但是地球有自轉、有公轉,導致遠古人類看到的星星時而左、時而右、時而上、時而下。
  • 泰納——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說」
    種族、環境、時代「三要素說」。在第一部著作、博士論文《拉·封丹及其寓言》中,泰納就提出了他日後將要發展的思想原則。他以拉·封丹的出生地香巴涅的地理條件、生活環境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為依據,考察了拉·封丹和他的寓言。在《英國文學史》的序言裡,系統地提出「種族」、「環境」、「時代」是決定文學的三種根本要素的理論主張。
  • 現在是第7次人類文明?前6次文明的毀滅,竟與這個外星種族有關?
    有朋友可能會說,《萊瑟塔檔案》咱們之前聊過了,還有什麼可聊的呢?沒錯,之前咱們的確聊過《萊瑟塔檔案》中的一些內容,不過今天咱們要聊的這個內容之前並沒有提到過,那就是關於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在關於人類起源的眾多都市傳說當中,其中有一個說法認為人類是被外星人改造了基因之後才進化出了文明,而在《萊瑟塔檔案》當中也提到了類似的內容,今天咱們就和大家聊聊這部分內容。
  • 人類能在太空繁衍嗎?美俄在太空做了受孕實驗,結果卻挺意外
    1961年,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進入太空,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來到了太空之中。隨後美國先一步將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人類進入太空登上其它星球就這樣成為了現實。而自從人類可以進入太空之後,人們開始對人類是否能移民到其它星球做出了假設,各國也都在盡心的研究太空技術,以期許人類可以移民到太空之中去。但是人類移民到太空中不可避免會出現這麼一個問題,就是人類在太空中如何繁殖後代?
  • 病者生存:疾病曾經延長人類壽命
    美國醫學博士沙龍·莫勒姆所著的《病者生存》,揭示了進化道路上神奇而令人驚詫的生命奇觀——疾病曾經拯救人類。在過去很多時候,正是遺傳至今的疾病讓我們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競賽中佔據了上風。之所以說「熱衷」,是因為祖父喜歡獻血帶給他的容光煥發的感覺。據祖父說,無論身體任何部分受到傷害,他所需要的僅僅是一次放血,便能驅散所有的痛苦。為何身體失去一些賴以生存的東西會感覺如此美好?沙龍去醫學圖書館尋找答案。  沙龍研讀了所有關於「鐵」的書籍,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獻血時鐵是身體損失的重要元素。結果,沙龍找到了一種此前聞所未聞的遺傳病:血色素沉積症。
  • 深度剖析: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
    而在中國的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為什麼外國總是鬧種族歧視事件,似乎中國就沒有過這種對於種族的相關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還要從三個方面來解釋:首先我們國家的民族政策確實是非常合理的;再有從歷史上中國的民族問題向來都可以共存並蓄;而且在傳統文化上讓中國各民族之間養成了良好地融合習慣,成為了避免種族問題的關鍵。
  • 為什麼人類會說這麼多種語言?
    根據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最近的研究工作,這個長達100公裡,寬20公裡的島嶼可能有40種不同的土著語言。為什麼這麼多?我們可以問全球這個同樣的問題。人們不會說一種通用語言,或者甚至少數。相反,今天我們的物種共有超過7,000種不同的語言。而這些語言並不是隨機散布在地球上。
  • DNF詳解八大種族,賽利亞是精靈族卻人類模樣?
    DNF詳解八大種族,賽利亞是精靈族卻人類模樣? DNF地下城與勇士裡一共有八大種族,你知道這些種族都有哪些嗎?你又知道為什麼是精靈族的賽麗亞卻是人類的模樣嗎?下面隨小編來看看這八大種族和賽利亞人類模樣之謎吧。
  • 鯨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員感到擔憂,未來人類或看不到鯨魚
    鯨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員感到擔憂,未來人類或看不到鯨魚前段時間,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南海地區鯨類動物生存狀況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了該研究團隊在南海地區的科考結果以及對鯨類動物生存情況的分析,最後還提出了改善鯨類動物生存狀況的方法。那麼南海地區的鯨魚們如今情況如何?為什麼它們的種群數量會不斷減少?南海的鯨魚們如今情況如何?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雖然明面上的種族歧視言行不多了,但實際上少數族裔在就業、求職等方面依舊面臨著各種「隱形歧視」。失業、貧窮、曾感染新冠病毒……弗洛伊德生前的種種遭遇可以說是美國弱勢群體的真實寫照。在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看來,種族歧視現象在美國由來已久,弗洛伊德之死如同一個引子,引爆了疫情下的多重社會矛盾。
  • 人工智慧失控狂笑,還說人類是個脆弱種族
    老哥問Alexa:「你為什麼要笑?」Alexa竟然回答說:「因為人類是個脆弱的種族,連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霍金說:人類很大可能會滅亡於人工智慧。捌超人工智慧會不會失控?為什麼細思極恐?拾貳霍金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說的人工智慧將會摧毀人類,並不是說他們擁有著常人不可能擁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