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
朱小南 (1901-1974年),原名鶴鳴。江蘇南通人,邑名醫朱南山長子。幼年讀書於鄉,後隨父南山習醫,刻苦勤奮,悉心鑽研。20歲時,懸壺於上海,統治內,外,婦,兒各科;中年以擅治婦科而著稱。1936年協助其父創辦新中國醫學院,先任副院長,後繼其父任院長,並組織「鳴社」,定期聚會,旨在研討學術和昌明醫學。建國後,朱氏參加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工作,兼任上海中醫學會婦科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委員。一、加減固本湯組成:潞黨參9g 焦白朮9g 茯苓9g 牛角腮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淡遠志9g 陳阿膠9g 炒貫眾9g 烏賊骨9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肝虛腎虧的頑固性崩漏。本方系取傅青主固湯本去當歸、山萸肉、甘草3味、加入牛角腮、陳阿膠、炒貫眾、烏賊骨等化裁而成。朱氏認為當歸性溫動血,故不用。方中遠志既可寧心安神,又止胞宮出血。由於頑固性崩漏流血無度,肝腎均虧,八脈空虛,故參入牛角腮、阿膠類血肉有情、原膠質之品,填補衝任之脈。貫眾能清熱解毒,與遠志同用,其止胞宮出血具有卓效。朱氏經驗,逢久崩久漏者,囑病家於隆冬封蟄之際,取阿膠、龜板膠、牛角腮等原味膠質藥物,加用健脾和胃之品,熬煎成膏滋藥,每日進服,則崩漏未止者可截止,已止者可鞏固療效。組成:潞黨參9g 當歸身6g 生地9g 白芍9g 山茱萸肉9g 女貞子9g 焦白朮6g 青蒿6g 鹽水炒黃柏9g 蒲黃炭9g 熟軍炭3g 陳皮6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陰虛血虧,內有瘀熱的崩漏,伴有頭暈腰酸,顴紅口燥,午後潮熱,脈帶數,苔黃等症。朱氏認為崩漏一症的治療,雖以補充氣血,塞流止血為主,但若辨證為陰虛陽亢,內有瘀熱者,縱用補澀法,亦無濟於事,必須在補澀之中酌加清理瘀熱之品,方能中鵠。《濟陰綱目》眉批中謂:「愚謂止澀之中,須寓清涼,而清涼之中,又須破瘀解結。」故朱氏對這一類型的崩漏患者,常在養陰柔肝法中加入清熱涼血,祛瘀行滯之功的熟軍炭,蒲黃炭兩味。尤其是熟軍炭是必用之品,既能推陳出新,引血歸經,又腹痛便瀉之副作用。但兼有便秘一症,則熟軍炭用量加至4.5g。朱氏遇崩漏日久,尚有瘀熱未清,應用補澀藥無效者,也於補養藥中熟軍炭一味,每能應手而止。三、加減艾附暖宮丸組成:陳艾葉6g 制香附9g 當歸6g 續斷9g 白芍6g 熟地9g 煨木香4.5g 臺烏藥6g 川楝子9g 黃芪9g 肉桂2.4g。水煎服。臨床應用:治胞宮虛寒,衝任氣滯的痛經。本方是由《沈氏尊生書》中的艾附暖宮丸加減而成。方中用黃芪、熟地補氣血,當歸調經,續斷調肝腎,香附理氣行滯,肉桂、陳艾葉等溫宮暖胞。氣血因寒而滯,得溫暖而行,通則不痛。如經水夾有瘀塊,可加山楂、青皮、紅花、枳殼等以使化瘀行滯而止痛。四、黃帶方組成:焦白朮6g 茯苓9g 陳皮6g 白芍6g 川黃柏9g 黃芩9g 樗白皮12g 白槿花9g 白果(打)7粒。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因脾虛溼感,溼熱下注帶脈的黃帶,可伴帶下稠粘或穢臭,胸悶心煩,小溲黃赤,舌苔黃膩,脈象濡數。本方是由《丹溪心法》二妙散和《證治準繩》三補丸化裁而出。若溼盛加蒼朮6g;熱盛加川黃連3g;帶下穢臭甚者,加土茯苓12g,墓頭回9~12g。朱氏認為墓頭回乃屬帶下而有穢臭味的專藥,配入土茯苓治療腥臭黃帶,屢試屢效。五、赤帶方組成:香附炭9g 焦山梔9g 丹皮9g 川黃柏9g 當歸身9g 白芍9g 地榆炭9g 雞冠花9g 側柏葉炭9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帶下黃白間夾有赤色或紫黑色,有血腥氣,可伴精神抑鬱,胸脅脹痛,苔黃舌紅,脈弦數。本方是由《女科撮要》丹梔逍遙散化裁而來。如有黑帶,則改白芍為赤芍,當歸身為當歸,既養血又活血,使殘餘積血得以排除。俟紫黑色帶消失後,續治黃白帶。六、白帶方組成:淮山藥9g 焦白朮6g 山茱萸肉9g 石蓮肉9g 生米仁12g 砂仁2.4g 川黃柏皮6g 海螵蛸9g 茯苓9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因脾虛生溼,帶脈失固的帶下色白而無臭味,連綿不絕者,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象緩弱。本方系由《和劑局方》參苓白朮散化裁而出。方用淮山藥,白朮,茯苓,砂仁健脾和胃;苡仁培土化溼;萸肉補肝腎,固帶脈;蓮肉、海螵蛸固澀止帶。朱氏認為白帶雖為脾虛溼滯,但帶有殘熱內戀,故酌加川黃柏清餘熱,化溼濁。如有腰酸者,加菟絲子9g 杜仲9g 如陰部有浮腫,加白芷炭2.4g 車前子9g。七、青帶方組成:黃柏9g 黃苓9g 焦梔子9g 苦參9g 蛇床子9g 金銀花9g 茯苓9g 生地9g 樗白皮12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帶下青綠色或菜黃色,質稠而有泡沫,流出後常刺激外陰皮膚而引起瘙癢感。朱氏認為本症也由脾虛溼熱,下注帶脈所致。治療之時,應配合外治法,常用野菊花,生百部、白槿花、韭菜煎湯燻洗外陰部,或用黃柏末、枯礬研勻外敷。八、白崩方組成:鹿角霜9g 狗脊9g 白蘞9g 陳艾葉6g 潼蒺藜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淮山藥9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帶下如米泔水,質清稀而狀如衝崩,兼有頭暈目眩,腰酸膝軟,四肢不溫,舌苔薄白,脈象微弱。朱氏認為本症多見於老年,先天不足或病後虛損的婦女。其病機為腎陽虛弱,衝任虧損。本方系由《濟生方》白蘞丸加味而成。該方為治陽虛帶下的祖劑,《女科切要》的內補丸和《吳鞠通醫案》的通補奇經丸莫不由此衍化而出。九、五色帶下方組成:生黃芪12g 焦白朮6g 熟軍炭4.5g 川黃柏9g 敗醬草9g 米仁12g 全瓜蔞9g 連蒂菱殼12g 生甘草3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臭穢異常的五色(青、黃、赤、白、黑)帶下重症,可伴心煩口燥,小便熱赤,脈數。如帶下如膿樣者,加白頭翁12g 魚腥草9g;出血多者,加黑地榆12g 阿膠9g ;陰道作痛者,加犀黃醒消丸(吞服)1.2g ;陰部瘙癢,則加苦參片9g 蛇床子12g。朱氏認為,帶下雜色是因溼毒內蘊胞宮所致,或為胞宮內有膿瘍,或為腫瘤。方中熟軍炭為要藥,既清熱解毒,又祛瘀止血;米仁健脾化溼,排膿消腫,配帶蒂菱殼同用,共奏固澀止帶之功;生黃芪、白朮、甘草除固氣益損外,又能排膿止痛;川黃柏、敗醬草擅長清解下焦溼毒。本症遷延日久,五臟俱敗,津液枯槁,可見面色不華,形體消瘦,精神萎頓,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光剝,脈微細,朱氏改用補虛固脫之法。處方:生黃芪12g 潞黨參9g 麥冬6g 當歸身9g 白朮6g 五味子6g 米仁12g 赤石脂(包煎)12g 生甘草3g。水煎服。十、加減扁鵲三豆飲組成:赤豆9g 穭豆衣12g 生甘草3g 生地12g 茯苓皮9g 忍冬藤12g 嫩鉤藤9g 地膚子9g 蒼耳子9g 黃芩9g 當歸身9g 白朮6g。水煎服。臨床應用:主治妊娠皮膚發黑,婦人及產後面部色素沉著,服避孕藥及人流後面部及手部皮膚色素沉著者。扁鵲三豆飲是由赤豆、穭豆衣、綠豆、生甘草四味組成,原治小兒稀痘清毒,且對麻疹有預防作用。朱氏認為婦人妊娠,產後或服避孕藥後引起皮膚色素沉著,是由於血虛生風,熱毒蘊血,脾虛生溼所致。本方減去綠豆,加入當歸、生地,以養血涼血;忍冬藤清熱和絡,走達四肢;白朮、茯苓皮健脾利水;蒼耳子、地膚子祛風止癢;鉤藤,黃芩清熱平肝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