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湯應該可以算是中醫婦科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方劑之一了,被譽為「婦科聖方」,補血活血,可以治療多種婦科疾病。那麼你知道這首方劑是怎麼演化而來的嗎?
四物湯首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仙授理傷續斷方》,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本書來歷不簡單,據說是神仙傳授也。從「續斷方」這幾個字可以看出,該書乃傷科專著。所以四物湯最開始也是治療外傷類疾病的,所謂「傷重,腸內有瘀血者」。
1.仲景膠艾湯
其實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有一首方——膠艾湯,與四物湯的組成比較相似。四物湯由川芎、當歸、地黃、芍藥組成,而膠艾湯則是在此4味中藥的基礎上又加上了艾葉,阿膠、甘草3藥。在《金匱要略》膠艾湯是治療妊娠下血兼有腹痛者,即後世所謂「胎漏」、「胎動不安」者。
原文論述了婦人三種下血之證:一為婦人經水淋漓不盡的漏下;二為半產後的下血不止;三為妊娠胞阻下血。方中川芎、地黃、當歸、芍藥養血而行瘀,其中川芎、當歸均為活血之藥,號稱「血中氣藥」,尤其是川芎有「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之譽,阿膠、艾葉,潤燥而溫寒凝,《本草綱目》認為「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甘草補土而暖肝氣,木達則阻通矣。可見本證病機為經脈氣血阻滯,並且原文「胞阻」兩字亦有阻滯,阻隔之意,再從其用藥來看,通滯之意更是明顯。因為妊娠婦人下血難免有血虛之慮,故仲景於方中加入一些補陰養血之藥。
2.魏晉南北之「膠艾湯」類方
魏晉南北朝的方書有《肘後方》、《範汪方》、《僧深藥方》、《小品方》、《陶氏方》、《劉涓子鬼遺方》、《徐王方》、《集驗方》、《刪繁方》等,均是這一時期的著名方書。由於這一時期戰亂頻繁,故方書所載之方以治療金瘡、外傷類疾病為多。但其中也有一些方書載有治療婦科等其他科疾病的方劑。
其中有一首「馬通湯」主要治療婦人妊娠外傷出血,方中5味藥有4味藥與金匱芎歸膠艾湯組成藥物相同,分別是:地黃、阿膠、當歸、艾葉,膠艾湯中川芎、芍藥、甘草是此方所無。「丹參膏」雖然也治療妊娠下血,但僅有當歸、川芎兩藥與膠艾湯相同,與之相比,相差較遠。「安胎止痛湯」中當歸、阿膠、地黃、芍藥4藥與膠艾湯相同,與之相比缺川芎、艾葉、甘草,本方主治以腹痛為主,未言下血。「薴根湯」與上方相比除了有當歸、阿膠、地黃、芍藥4藥外,還有甘草,僅缺川芎、艾葉兩藥,主治妊娠腹痛下血。「安胎當歸湯」顧名思義,以安胎為主,主治腹痛、下血等胎動不安諸症。「蔥白湯」亦治胎動不安等症,與膠艾湯比缺少艾葉、甘草、芍藥、地黃。最後一首方「芎歸阿膠湯」,含有川芎、阿膠、當歸、竹茹4味,主治同上。以上諸方主治均與膠艾湯相似,並且組成藥物與膠艾湯或多或少相同,在下文中統稱為膠艾湯類方。
3.隋唐時期之「膠艾湯」類方
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醫學巨著相繼問世,除了這些大型方書外,還有一些如《產經》《經心錄》《古今錄驗方》《蘇恭方》《崔氏方》《許仁則方》《張文仲方》《必效方》《廣濟方》《篋中方》《延年秘錄》《近效方》《兵部手集方》《海上集驗方》《傳信方》《理傷續斷方》《產寶》等小型方書。從以上方書中選摘出治療妊娠下血或腹痛的方劑,有川芎黃耆湯、龍骨散、芎歸人參散、芎歸膠艾湯、神驗胎動方。
「川芎黃耆湯」僅由川芎、黃芪兩味藥物組成,主治「傷胎腹痛,下黃汁」,是否下血未知;「龍骨散」中當歸、地黃、阿膠、芍藥、艾葉諸藥與「膠艾湯」相同,主治亦相似,區別在於此方多了白龍骨、地榆、牛角腮、蒲黃幾味涼血與止血藥,而少了川芎、甘草兩味;「芎歸人參散」川芎、當歸、阿膠3藥與「膠艾湯」相合,人參、大棗為「膠艾湯」所無,與之相比,此方偏補;孫真人「芎歸膠艾湯」與金匱「膠艾湯」方名相同,組成藥物為金匱膠艾湯減艾葉、地黃、芍藥、甘草,加粉草,從兩者相同的方名,可測兩者有明顯的衍化關係;「神驗胎動方」,僅由當歸、川芎兩藥組成,是膠艾湯中活血功效最強的兩味藥,主治胎動不安諸症。
結合前面魏晉南北朝膠艾湯類方與隋唐時期的類方的應用情況,可推測「膠艾湯」中行氣活血類藥應用的加強是此類方的演變趨勢。至《仙授理傷續斷方》時期,產生了膠艾湯演變過程中一首重要的方劑——四物湯。
尚無明確證據證明「四物湯」在《仙授理傷續斷方》中產生後一段時期,此方在臨床中影響廣泛,但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該方治療婦科諸疾之後,後代醫家紛紛引用,並且將其治療範圍大為擴展,使之幾乎成為一首婦科通用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後來甚多醫家認為此方首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現在再回到《仙授理傷續斷方》上來,在此書中「四物湯」並非治療眾所熟知的婦科諸患,而是被藺道人創新性的用於治療「傷重,腸內有瘀血者」,很明顯藺道人用此方以活血止痛。在此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其與「芎歸膠艾湯」的淵源關係:一為組成藥物,「四物湯」就是「芎歸膠艾湯」減去阿膠、艾葉、甘草三味而成;二為主治病位與病機上,均為腹中瘀阻。「四物湯」可以算作「膠艾湯」衍化趨勢的一個佐證。
另外,《仙授理傷續斷方》中還有一首「金匱芎歸膠艾湯」的類方——膠艾湯,其由「幹地黃三錢、阿膠一錢、川芎、艾葉各一錢」組成,主治「婦人經脈不通」。此方是金匱膠艾湯減去芍藥、當歸、甘草三味而成,恰好含有「四物湯」所沒有的那一部分藥。但從主治上來看,兩者功效均為活血一類,這可算為作者前面觀點的一種佐證,金匱芎歸膠艾湯功效以活血止痛為主,並且這也從側面表明了仲景治療「胞阻」或者說血虛血瘀類疾病的用藥思路:活血為主,兼以養血。其實從組成「四物湯」的四味藥的配伍應用的角度來說,四物湯也是以活血為中心。這個結果應該值得現代臨床者推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