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五 三十而立

2020-12-13 馬國欣369

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篇》中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於自己在三十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根據孔子的評價,後人普遍認為,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應該有所成就、有所建樹,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古人還把人生的不同階段總結為:十歲不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四十不惑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因為無知而感到困惑,對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也指人到了四十歲在重大事情或問題上就可以自己把握,自己判斷,疑惑不定的事就可以大為減少了。

五十知天命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天命:人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不僅了解了社會,更知道認識了自己。對天命的問題,自古以來有不同的看法。孔子也信天命,孔子在周遊列國,無功而返之後,仰天長嘆了一句:「不以命者,無以為君子也」。

六十耳順是指六十歲的人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或是清楚理解聽到的話。人們通常用耳順或耳順之年代指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

七十古稀是指,人到了古稀之年,做人、處世的準則已經爛熟在心,即使是從心所欲,也不會做出違背道德或違反法律的事情。但孔子擔心人們誤讀「從心所欲」,對「從心所欲」添加了一個限制條件,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告誡你,雖然到了從心所欲的人生階段,但決不可為所欲為,即行為不能違背社會道德和社會法律。

相關焦點

  • 論語三十而立解釋
    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前輩們常說「三十而立」------此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原文為」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之年是指「人到了三十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應該或者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六十一:韞櫝而藏
    出自《論語·子罕篇》:「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成語故事:子貢跟孔子學習相當一段時間了,子貢想出去做事,但又不願直接說出口,他想了一個辦法,想聽聽老師的意見。有一天,子貢對老師說:「我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裡呢?
  • 三十而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近義詞有:而立之年,三十而立是中性成語,複句式成語;作分句;指三十歲。三十而立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三十而立(sān shí ér lì)成語釋義: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 【荔之風成語故事】論語中的成語 ​「言而有信」
    論語中的成語 「言而有信」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由於時代變遷,夫子所謂「學」何謂,其「立」何謂,這些問題,古今學者解釋多有。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八:博施濟眾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 每日論語——三十而立的起源
    所以壓迫自己成長,卻突然想起來,何為三十而立,而又如何三十而立呢?——《論語·為政》安身: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有一技之長。
  • 瘋狂猜成語:從《三十而已》談「三十而立」
    而瘋狂猜成語裡看圖猜的第762關就有「三十而立」這個成語。【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說文解字》中,「立」就是不動的意思,所謂的三十而立,大概就是明白一生所求,坦然地面對一切。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三十五:心有餘而力不足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仁」是我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在孔子的倡導下,儒家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義、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九:不憤不啟
    出自《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yú):角落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卻又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一:訥言敏行
    出自《論語·裡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是告誡人們,說話應當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敏捷、幹練、勤奮,不應該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論語經典故事之六十九:克己復禮
    禮:指西周之禮。出自《論語·顏淵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成語故事:有一次,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六: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這個成語來源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知:同「智」,智慧,聰明。樂:喜好,欣賞。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說:「知者樂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樂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 盤點出自《論語》中的成語一
    盤點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古語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大家多多少少都讀過一部分《論語》,對於其中奧妙又領會了多少呢?相對於晦澀的文言文字來說,理解成語倒更容易一些。為此,小編整理了一些出自《論語》中的成語,方便同學們理解和記憶,記得轉發給身邊的小夥伴哦!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北宋政治家趙普:「《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兩千年來,《論語》作為儒家的最重要經典,不斷地被運用於後世,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自我修養。 孩子的小學階段,是學習經典的關鍵時期,而《論語》在這方面就像個寶庫一樣,好處多多。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一起學習下。二、巧言令色出自《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是貶義的。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三、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人死;遠:指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