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篇》中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於自己在三十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根據孔子的評價,後人普遍認為,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應該有所成就、有所建樹,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古人還把人生的不同階段總結為:十歲不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四十不惑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因為無知而感到困惑,對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也指人到了四十歲在重大事情或問題上就可以自己把握,自己判斷,疑惑不定的事就可以大為減少了。
五十知天命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天命:人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不僅了解了社會,更知道認識了自己。對天命的問題,自古以來有不同的看法。孔子也信天命,孔子在周遊列國,無功而返之後,仰天長嘆了一句:「不以命者,無以為君子也」。
六十耳順是指六十歲的人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或是清楚理解聽到的話。人們通常用耳順或耳順之年代指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
七十古稀是指,人到了古稀之年,做人、處世的準則已經爛熟在心,即使是從心所欲,也不會做出違背道德或違反法律的事情。但孔子擔心人們誤讀「從心所欲」,對「從心所欲」添加了一個限制條件,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告誡你,雖然到了從心所欲的人生階段,但決不可為所欲為,即行為不能違背社會道德和社會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