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業競爭逐漸加劇和轉型不斷深化,券商研究員的競爭環境產生變化,自身焦慮情緒也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券商機構的人才培養戰略也更加精細化,對於研究隊伍的搭建強調賣方特質,對於明星分析師的打造則更重品牌協同效應。
光鮮背後壓力重重
研究員焦慮情緒凸顯
在大多數人眼中,頂著「名校」、「高薪」光環的券商研究員被視為金融精英。而近些年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以及優秀人才不斷湧入,研究員的競爭壓力也與日俱增。
一基層研究員坦言:「雖然金融行業不存在生存壓力,但市場變動、高強度工作都會讓研究員身心俱疲,這個職業外表光鮮,但背後吃的苦並不比其他行業少。」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各行各業存在焦慮感非常普遍,尤其是對於競爭激烈的投研人員來說,焦慮感很深。不過,如果有真本事,研究員依舊能夠脫穎而出,而且研究員的晉升通道非常多,如內部晉升或進入買方做投資。
徐高同時提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願意加入投研行業。參考優秀研究員的標準,只要自己有真材實料,努力還是會有回報。當然,這需要時間,並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
談到券商研究員如何克服焦慮並穩定進步時,多位受訪者表示,研究員應該在目光長遠的同時,打造快速學習能力,積累更多產業經驗。
「這幾年大家對職業生涯有很多焦慮,我個人覺得還是因為低頭趕路太久太急,很少思考行業的長期出路。」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武超則說,「其實,我覺得分析師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因為券商研究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其中都離不開有定價能力的資深分析師,好的分析師應該是越老越吃香,而不是被市場的短期考核壓得喘不過氣。當然,這種變化也會導致行業競爭格局分化和去產能,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從追求短期到追求長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建議,「對剛入行的研究員來說,研究佔絕大部分,路演、調研等較少,所以打造好知識體系和研究框架體系至關重要,要培養快速學習能力。」
武超則建議研究員積累更多的產業經驗,「過去幾年,券商和基金行業的市場化使得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對這個行業趨之若鶩,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的各類優秀人才。我覺得,如果想做一名優秀的行業分析師,應該儘可能做一定時間的產業研究,比如我們的電子、通信、醫藥研究員,很多是在產業工作過後再成為行業研究員,尤其是你大學的專業就是這些專業領域的話,這樣後發優勢也會更明顯。」
人才培養強調賣方特質
明星分析師打造更重品牌協同
作為賣方研究員,券商研究員在成長路徑及能力要求等方面與買方研究員存在諸多不同,這也使得券商研究所的人才培養有了不同的側重。近些年,佣金分倉等業務的發展,使得「賣方特質」在研究所團隊建設時更受關注。
武超則認為,賣方研究員和買方研究員是不同的,賣方更像一個老師或者教練的角色,而買方更像一個運動員,所以,賣方的價值更多體現在過程研究、邏輯框架、信息的廣泛性、分析方法的系統性,而買方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結果的判斷、獨立思考的能力。
孫金鉅稱,由於工作目的不一樣,賣方研究還需要特定「賣方素質」的強化,以適應對外服務的需要,如性格特徵、溝通能力等。
申萬宏源研究所總經理周海晨認為,全面的知識結構、溝通能力、勤奮踏實、高自我驅動和抗壓能力等,都是賣方研究不可或缺的特質,是行業專家+資本市場專家。
培養「賣方特質」研究員隊伍的同時,各家券商也希望能打造「明星分析師」IP。而在媒介傳播方式轉變、民間股神頻出的背景下,明星分析師的打造也面臨著不一樣的挑戰。
孫金鉅認為,明星研究員的打造,除了行業的機遇、平臺的整體氛圍等外部因素外,自身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會比較高。
周海晨認為,一名優秀的分析師應該是認同所在機構的研究價值觀,能團隊作戰,能對研究體系有貢獻,兩者相得益彰。一味強調分析師個人品牌可能與研究的體系優勢脫離了關係,導致研究機構品牌弱化。如能用好明星分析師的個人品牌效應協同研究機構品牌發展,就變得更有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