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預測」失寵了!券商研究所轉型,要這麼幹…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基金君 中國基金報

多家券商發力賣方研究業務

特色打法謀求「突圍」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臨近年尾,券商年度策略會陸續召開,不少機構更是著重將「賣方研究」業務視為未來公司戰略的重要布局方向。更有不少研究所迎來高層以及明星分析師的集體「換血」,投研行業人員及架構調整動作頻頻。

在券商看來,研究所是串聯資本和產業的重要橋梁,發力研究所業務是券商提升整體影響力的關鍵一環,價值發現和研究定價能力決定券商競爭能力的高低。同時,提升對內服務、發揮協同效應、提供符合買方多元需求的高價值投研服務,均是當下研究所轉型的重要內容。

多券商發力賣方研究

研究所重要程度不斷抬升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及航母券商打造的趨勢確定,券商行業競爭日益激烈,而「賣方研究」也成為各家機構拉開實力差距的重要一環。這也讓不少證券公司日益重視研究所業務,尤其在「大投行」及註冊制背景下,如何打造出各自投研業務的「護城河」,正在成為各家機構的重要命題。

據記者了解,這兩年以來,多數券商均在不同程度發力研究所業務,無論是通過投研業務架構調整還是主打「猛挖人才」策略,都旨在提升研究所的綜合競爭實力。對此,不少券商機構也表示,發力研究所業務已然成為大部分券商的核心戰略之一。

在業內看來,重點布局賣方研究業務是符合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五礦證券研究所所長葛軍認為,資本市場最核心的兩部分就是「產業」與「資本」,而賣方研究的核心作用是連接產業與資本之間的橋梁。「所有資本市場中介業務最核心必備要素是要深入了解產業和上市公司,並與其建立信任關係。研究所通過對產業進行專注長期深入的研究,切入產業與公司,並建立信任,這也是其他業務所需要的。」

據葛軍分析,在了解產業並建立信任關係之外,與資本市場的「資本」的順暢溝通,信任關係也是極其重要的。研究通過給資本的「賣方諮詢服務」,建立與資本之間的緊密溝通及信任關係,這對於「為產業的投融資做服務」的券商來講也是必備的需要。因此研究在產業與資本之間,恰恰起到了最核心的橋梁作用。

紅塔證券表示,發力研究所業務是提高券商競爭力的必然選擇。「2019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提速,證券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升,證券市場逐步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科創板、註冊制等改革是這個時代的呼喚,價值發現與研究定價的能力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小券商競爭力的落腳點。」

葛軍指出,一個券商要想未來各項業務長足持續高速發展,賣方研究業務是一個券商必須擁有的「發動機」。一個強大的研究所,能夠讓券商掌握大量「產業」與「資本」的資源和訴求信息,從而催生和創造出眾多的高質量的業務。在今天券商馬太效應更加明顯的時候,中小券商要想實現不斷的進步和趕超,大力發展賣方研究業務是正確和必須之舉。

除此之外,對於不少券商而言,發力賣方研究也將有利於發揮協同效應,提升研究的綜合價值,部分研究所的業務發展還能對母公司起到很好的協同作用。信達證券表示,公司研究所與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合作便已十分成熟,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和投資建議可以輔助中國信達的項目決策。

深化投研價值及人才培養

提升研究所綜合影響力

和過去賣方研究不同,這幾年研究所業務發展正在迎來明顯變化。一方面,佣金模式正在逐漸式微,而新商業模式尚不清晰,各家仍在摸索新的模式,投研價值迎來困惑和重構的問題;另一方面,各家研究所逐步意識到投研業務正在跟隨客戶群和資本市場的變化而劇烈調整,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打出特色、發揮優勢,成為機構投研業務轉型的關鍵。

對於如何提升研究所綜合實力,機構觀點不一。多數機構認為,人才戰略無疑仍然是有效且核心的策略,年底搶人大戰或者跳槽季,無疑也體現了行業流動的態勢。「得人才者得天下」似乎是一個長期有效的策略。

北京一券商研究所內部人士表示,券商研究作為人才密集型的行業,人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外部吸引優秀人才是券商研究所提升競爭力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之一。今年,北京一中型券商的研究所通過外部招聘十幾名同行業優秀人才,迅速擴充團隊,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均得到了提升,研究所業績的提升也很明顯。

不過,也有機構人士認為,如果研究所將資源和精力都投入到「挖人」策略上,而忽視組織本身的改革和轉型,或者進行系統化改革,那麼高昂成本換取的人才團隊始終會出現流失,這幾年有些機構研究所發展的「潮起潮落」可見一斑。

葛軍指出,研究所想要發揮好溝通「產業」和「資本」的橋梁,並建立信任關係,需要這兩方面同時發力。「一方面對於『產業和上市公司』有影響力、有信任關係,就需要研究所推出的研究是前瞻、準確、深入、細緻,能夠得到產業與上市公司的認可,有認可才會有信任。所以研究所要紮實培養、精心雕琢,培養出具有對產業有深入細緻研究實力的研究員,這樣才能建立對『產業與上市公司』而言券商及研究所的口碑。」

「另一方面,建立對『資本』的影響力和信任關係,也需要研究所推出的研究是前瞻、準確、深入、細緻,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能夠滿足資本對產業與上市公司的研究訴求,這樣,才能提升整個研究所的影響力和競爭實力,從而提升所在券商的美譽度和品牌影響力。」

對此,葛軍表示,若想要提升影響力和綜合實力,都需要券商及研究所,戰略層面持續大力投入,研究所紮實培養、精心雕琢,培養出具有對產業有深入細緻研究實力、與資本能夠緊密溝通、融洽信任的研究員,能夠推出前瞻、準確、深入、細緻、及時的研究產品,從而才能有效提升券商和研究所的影響力和綜合實力。

實際上,投研回歸本源、提升投研核心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機構認同。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表示,研究所始終強調研究的深度,證券研究報告也有二八法則,前瞻專業的研究報告永遠是市場上的最稀缺品。同時,研究體系的搭建,以及研究團隊的搭建、培養和激勵對提升機構影響力和實力也很重要。

「從研究部門角度,要摒棄過度追求數量甚至博取市場眼球的思維,應當秉承專業的態度,採用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邏輯,在報告的前瞻深度上、專業質量上做文章,靠邏輯和數據信息說話。」孫金鉅。

此外,市場及需求變化也正要求投研服務進行轉型和調整。紅塔證券表示,從為客戶和股東創造價值開始,能在相對低位挖掘各類資產的價值,幫助客戶獲得實實在在資產升值的收益。

機構借道特色研究突圍

多元化策略「彎道超車」

為了提升研究所綜合實力和券商影響力,謀求更多市場空間,各家券商更是「使勁渾身解數」進行研究所業務的大力布局和資源傾倒;同時在戰略層面,也將研究所業務放在重要位置。尤其在不少中小機構看來,平臺資源優勢並不突出的情況下,通過發力研究所業務,也是實現突圍的可選路徑之一。

據記者了解,除了頭部機構研究所能力跑在前方之外,不少「中生代」機構的研究所業務也在快速發展,「賣方研究轉型」戰略布局非常明顯。

以開源證券為例,2019年公司開始堅定向賣方研究轉型,僅用時一年就高標準建成120人研究團隊,研究所計劃三年內組建人數達到200人規模的研究團隊,通過差異化的研究策劃和研究體系搭建,打造有市場影響力和研究定價權的研究機構。

五礦證券總經理黃海洲也在近期公司舉辦的年度策略會上表示,五礦證券高度重視研究能力打造,依託中國五礦「四梁八柱」產業體系的深厚背景,圍繞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研究特色。

信達證券研發中心則在近年來全面推進「產業研究」轉型戰略,從「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價值鏈構建』的角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其中特色研究專題如「草甘膦專題」、「磷肥專題」等都以獨特視角引發廣泛關注。數據顯示,上半年信達證券佣金收入同比增長超243%,成為研究所業務跑出的「黑馬」。

在不少機構看來,個性化研究特色以及藉助股東優勢發揮稟賦資源、提升投研業務能力,正在成為很多機構的共同選擇。

孫金鉅表示,在提升機構影響力和研究所實力方面,差異化的研究策劃是關鍵。「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客戶需求,及時加強對符合產業發展化方向的研究覆蓋和方向配置,在人員等資源配置方面做出新的調整,這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做好差異化的研究策劃和頂層規劃。」

此外,對內服務以及發揮協同效應,也成為不少機構研究所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紅塔證券表示,研究業務的布局兼顧對內協同和對外佣金兩方面。在覆蓋領域全面的情況下,強勢打造TMT、醫藥、新能源汽車領域。

研究所探索對內服務轉型

提升投研能力依然是關鍵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迪

近年來,隨著財富管理轉型的逐漸深化,越來越多的券商發力對內服務轉型。轉型過程中,部分研究所也遇到了需求不足、研究領域不匹配等難題。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提升投研能力依然是打破轉型瓶頸關鍵。

提升收入多元化程度

研究所探索對內服務轉型

隨著券商研究行業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收入多元化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除了對外拓展更多新客戶外,對內服務也獲得了越來越多券商的重視。

在證券行業集體轉型財富管理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探索投研業務對內服務經紀業務。不同於傳統的經紀業務,財富管理更加重視服務,能提供優秀投資諮詢服務的投顧往往能在財富管理時代脫穎而出。

北京一中型券商內部人士表示,「雖然目前把對內服務的體量做起來的券商並不多,但隨著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不斷推進,在未來,對內服務的需求會必定會大幅增長。」

除服務券商經紀業務外,研究所為券商股東服務也是對內服務轉型的思路之一。以開源證券為例,作為陝西省屬國有金融機構,開源證券研究所對控股股東陝煤化集團的對內服務便發展得十分成熟。

據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介紹,開源證券研究所在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設立新股與增發併購研究中心,加強對資產定價的研究,起到研究發動機的作用,激發研究驅動乘數效應,助力公司全業務鏈協同發展。」

此外,對內服務的過程中,開源證券研究所還加強了與股東的資源協同能力,促進了在專業領域的研究能力提升。孫金鉅表示,「藉助控股股東多年的行業經驗和綜合實力,開源證券研究所設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中心,通過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強項研究,加強與集團資源的對接,強化研究業務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能力。」

行業不斷探索對內服務轉型的過程中,對內服務對於券商的戰略重要性不斷提升,部分券商甚至將對內服務與對外服務擺到了同樣的戰略地位上。紅塔證券表示,目前,公司研究所實行對內協同和對外提供研究服務的內外並重戰略,研究所是公司對內服務的智庫中心,加強對內業務協同,服務於公司戰略研究、投融資以及風險管理,同時對公司經紀、投行、資管等業務線研究服務支持,滿足公司戰略和業務發展需求。

對內服務轉型面臨兩大難題

專注投研依然是關鍵

一切轉型的過程都是艱難的,對內服務轉型也不例外。在探索對內服務轉型的過程中,部分券商面臨著需求不足、研究領域不匹配等難題,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對內服務轉型未必會成功。

券商機構在提供對內服務時,首先將面臨的問題就是需求不足。整體來看,券商行業的財富管理轉型仍在初級階段,對研究所投研服務的需求並不高。北京一券商研究所內部人士指出,「許多投顧還是沿襲著老思路,沒有徹底轉變思維,對投研服務重視程度不高」。

此外,由於對內服務與對外服務的性質不同,券商研究所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思路也需要相應得轉變,這為不少研究所帶來了一定挑戰。上述人士指出,「研究所的外部客戶以公募基金為主,研報受眾主要是基金經理,而服務內部經紀部門時,研究成果的受眾變成了普通投資者,這需要研究所做出一定改變。」

「對大股東提供服務時,往往是要提供研究成果以輔助其項目決策,這與研究所擅長的二級市場研究思路存在一定差異,並且需要某一專業領域極其專業的知識,並非所有研究所都有能力」,上述人士補充道。

對於對內服務轉型這一課題,提升投研能力依然是研究所的根本。國盛證券研究所所長楊濤曾表示,國外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並沒有證明成功,「大家總覺得轉型才是高大上,我深深地不以為然,我們現階段的核心任務都還有很多沒完成,專注做好研究比什麼都靠譜。」

而人才則是提升投研能力的核心。紅塔證券表示,「我們通過搭建優秀的團隊、打造積極上進同時和諧的團隊文化,提升研究所的核心競爭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紅塔證券指出,「我們培養研究員走專業化和精細化的道路,深耕行業領域。」

孫金鉅則表示,在人才建設方面,開源證券今年比較大的進步是引進人才,其中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加盟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之一。

據孫金鉅介紹,趙偉在長江證券從零搭建宏觀和債券研究團隊,主要負責宏觀、策略、固收、金工、海外策略等5個團隊的管理工作。

買方機構需求多元化

券商策略研究須轉型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臨近年尾,各家券商紛紛召開年度策略會,對明年行情和行業配置機會做出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買方機構話語權不斷抬升的背景下,純粹「預測點位」或市場點評的策略分析正逐漸失去市場。

在買方機構看來,策略分析師預測指數的實用性並不高,長期主流賽道判斷實際上更為重要。而從近年來研究所轉型的思路來看,不少券商將產業研究擺上重要位置,這也體現了投研價值排序的重新調整。有研究所負責人指出,當前買方需求多元化,策略研究也需要跟隨買方需求而變化。

「指數預測」失寵

十年前,一位非常知名的研究所「大拿」曾說,「券商的策略研究主要完成三件事:大勢研判、行業配置和主題投資。」如今,這樣的策略研究框架已不再被市場認可。

在多個投資論壇上,每每券商發布年度報告後,不少投資者會留言稱:「每次唱多沒有新意」、「一起猜猜這次預測會不會打臉?」調侃、質疑觀點不斷。

華東一位知名策略分析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策略研究單純看多或看空,「預測指數對任何投資者都沒有意義,無法幫助到買方機構,甚至是製造更多噪音,策略研究的價值看起來正在逐步被行業研究所取代。」

據記者採訪了解,近兩年,各家機構開啟了券商研究所的戰略調整,不少機構將研究範圍從原本的二級市場向外拓展延伸,業務內容日益多元,產業研究也被提升到重要位置。

深圳某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自己曾在券商研究所供職,轉型到買方工作後發現,很多策略報告無法真正幫助投資或預測投資回報率,行業切換過於頻繁很難產生參考價值。策略分析報告僅限於看多或看空,對挑選優質標的幫助並不大。

有中型券商機構研究所負責人表示,過去佣金收入和換手率關係較大,無論是策略研究還是公司研究,往往並不深入,更像是營銷工具,為了買方更多佣金分倉而進行的賣方服務,「行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大家共同反思」。

券商投研須回歸本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市場註冊制改革逐漸深化、買方話語權逐步提升,投研分析框架也要轉變傳統思維,通過業務轉型來匹配日益變化的需求。

有保險資管機構人士表示,根據買方資金對投資回報率的不同要求,匹配對應的投資收益相關研究,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機構資金需要投研服務更精準、更專業,研究成果更為深度。這也意味著買方機構的投研需求和賣方機構的宏觀策略服務需要一個精準匹配的過程。

在上述券商研究所相關負責人看來,除了公募基金外,券商研究所還需要和銀行理財子、保險資管等大資管機構進行深度合作,不僅可以在風控、投資品種選擇等環節提供相應的投研服務,也可以通過投資顧問形式來收取一定費用,從而逐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在談及研究所業務轉型問題上,不少研究所負責人都提到了「回歸本源」。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過去市場過度關注第三方評選,不少研究員或分析師過度注重關係而忽視研究,對投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謂轉型,我們理解的還是回歸本源,提升研究能力。」

券商人士認為,投研轉型也從傳統的二級市場研究延伸到大資管、財富管理等更廣泛領域,研究所的轉型也是適應客戶需求而變化。

申萬宏源研究所總經理周海晨曾表示:「當前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更趨多元化和精細化。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業務關聯為基礎,打造一個全價值鏈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至關重要。」

原標題:《「指數預測」失寵了!券商研究所轉型,要這麼幹…》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指數預測」失寵了!券商研究所轉型 要這麼幹
    摘要 【「指數預測」失寵了!券商研究所轉型 要這麼幹】臨近年尾,券商年度策略會陸續召開,不少機構更是著重將「賣方研究」業務視為未來公司戰略的重要布局方向。更有不少研究所迎來高層以及明星分析師的集體「換血」,投研行業人員及架構調整動作頻頻。
  • 「指數預測」失寵了!多家券商發力賣方研究業務 研究所重要程度不...
    葛軍指出,一個券商要想未來各項業務長足持續高速發展,賣方研究業務是一個券商必須擁有的「發動機」。一個強大的研究所,能夠讓券商掌握大量「產業」與「資本」的資源和訴求信息,從而催生和創造出眾多的高質量的業務。在今天券商馬太效應更加明顯的時候,中小券商要想實現不斷的進步和趕超,大力發展賣方研究業務是正確和必須之舉。
  • 研究所探索對內服務轉型 面臨兩大難題
    原標題:研究所探索對內服務轉型 面臨兩大難題 摘要 【研究所探索對內服務轉型 面臨兩大難題】在探索對內服務轉型的過程中,券商也面臨著需求不足、研究領域不匹配等難題
  • 分倉佣金收入排名劇變 多家大型券商研究業務轉型
    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賣方研究機構均開啟艱難轉型,過去一年成果來看,大券商中,中信證券推出了全新策略框架下的年度策略報告,預示著內部橫向整合形成合力,賣方研究回歸研究本源;國泰君安、招商證券等進一步優化研究體系,推進研究轉型;華泰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健全跨境研究服務體系,廣納人才;亦有中小券商研究所轉型進一步顯現成效,國盛證券研究所分倉佣金收入排名一舉提升14名,研究的優勢開始反哺經紀等業務條線
  • 券商分析師跳槽季來了!國金首席策略李立峰轉會浙商 出任研究所副...
    進入2020年,研究所搶人大戰烽煙再起,多位券商研究所首席、負責人相繼轉會。  在浙商證券所長邱冠華看來,李立峰的思考角度最具買方思維,「派點長期位列研究所第一名」,這是他實力和價值的體現。而李立峰選擇加盟浙商則是「從依附大平臺到打造大平臺,從小職業向大事業轉型」的個人發展最佳策略。  「以紮實的研究、系統的框架來獲取客戶的信任,是賣方職業生涯的立命之本。」
  • 研究員很焦慮券商人才培養體系轉型
    隨著行業競爭逐漸加劇和轉型不斷深化,券商研究員的競爭環境產生變化,自身焦慮情緒也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券商機構的人才培養戰略也更加精細化,對於研究隊伍的搭建強調賣方特質,對於明星分析師的打造則更重品牌協同效應。
  • 券商分析師百萬年薪不好拿 預測準確性與薪酬無關
    一家中等規模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師說,「這個時間點,我覺得挺正常的啊。市場漲漲跌跌,與以往沒有什麼不同」。去年入圍新財富榜單的一位分析師則稱,「至於市場說研報是反向指標,我們也沒有辦法解釋和制止嘛。本來預測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你可以查查市場最牛的分析師,預測的準確率能有多少。」
  • 長江證券劉元瑞:研究將成為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起點與核心
    劉元瑞認為,傳統賣方模式下研究業務的價值未能順暢傳導至客戶,在券商由賣方模式向買方模式的轉變中,研究將成為財富管理轉型的起點與核心,未來價值空間廣闊。劉元瑞首先分析了賣方研究目前面臨的一些困局。劉元瑞認為,雖然近年來公募基金蓬勃發展,但在傳統的業務模式下,研究所的佣金分倉費率在持續下降,疊加分析師數量越來越多,出現了佣金市佔率向頭部集中的現狀,行業競爭愈發激烈。
  • 又一所長離職,至少已有10位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跳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繼「原方正證券聯席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轉戰恆大集團,老闆許家印開出年薪1500萬元」消息刷爆朋友圈後,又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長的跳槽逐漸引發市場關注。「過去券商研究所主要是做賣方研究,服務的是券商的交易部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級市場。我在賣方待了多年,深刻的感受到這個市場已經嚴重過剩。」管清友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說。 據不完全統計,這至少已是第10位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跳槽。
  • 回顧一下,各大券商的年度預測靠譜嗎?
    上證指數全年上漲22%,收官之日守住了3000點。 年度指數關注創業板指。」 這是當年的創業板指。 券商作為銜接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中間方,一不能得罪了上市公司,二要靠股民的佣金盈利。 在這樣的利害關係下,才有了研究報告。 所以可想而知,券商的「做空」報告有多麼罕見。
  • 券商研究所低調轉暖 某金牌分析師被曝年薪800萬
    雖說如此高的薪資水平在券商研究行業也只是鳳毛麟角,但受訪的多家大中型券商研究員透露,自從去年三季度以來,隨著股市漸趨活躍,行業狀況的確已不似之前那樣困窘、緊張,人員、收入趨於穩定,日子有轉暖跡象。  又見研究員加薪  年薪800萬元!
  • 十大券商預測2020股市
    十大券商預測2020股市 關注中金在線:
  • 人事頻變 券商研究所「人來人往」為哪般
    年內證券公司研究所人事變動頻繁。12月2日,有傳聞稱,光大證券研究所現任所長、所長助理、副所長「組團」離職。事實上,今年以來,包括中銀證券、粵開證券、國金證券等券商旗下的研究所均有領軍人物離職。但另一方面,也有年內新設立的研究所「攬得」業內英才。
  • 券商投行業務艱難轉型 六成券商IPO零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手握多個IPO項目的大券商,日子也不一定好過太多。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部分券商由於自身IPO項目儲備不夠,或儲備的IPO項目質量不高、上會被否等原因導致投行業務顆粒無收。此外,為服務經濟轉型升級,IPO審核中,新經濟企業更容易得到青睞,而部分券商轉型速度未能跟上實體經濟發展需要。
  • 後新財富時代:「僧多粥少」之下,券商研究所搶錢大戰或空前激烈!
    後新財富時代:「僧多粥少」之下,券商研究所搶錢大戰或空前激烈!對不少券商而言,沒有了新財富評選,自然能省掉每年一大筆新財富獎金的開支。而從行業目前的一些趨勢來看,券商們的確有為順理成章地收縮研究所成本而慶幸的理由。分析師的「奶酪」這次要被動了「一個又一個深夜,拖著疲憊的身體半夜回家,透支的身體可能是這個行業的大多數現狀。很多人羨慕這個行業高薪,其實應該羨慕的是這個行業得與失成正比。
  • ...長江股票指數」!劉元瑞:研究,不止於眼前佣金分倉一畝三分地
    「研究,不止於眼前佣金分倉模式下的一畝三分田地,它的價值應貫穿於整個券商財富管理。」更精準、更匹配、更國際化據悉,「長江股票指數」是長江證券研究所立足「研究驅動、科技賦能」的公司整體經營策略,歷時一年多的數據梳理,並與GICS行業分類對應而推出,該指數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時偕行,走向國際。
  • 主打「特色牌」 券商發力賣方研究業務
    中小券商要想實現不斷的進步和趕超,必須大力發展賣方研究業務。  對於不少券商而言,發力賣方研究也將有利於發揮協同效應,提升研究的綜合價值,部分研究所的業務發展還能對母公司起到很好的協同作用。  北京一家券商研究所人士表示,券商研究作為人才密集型的行業,人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外部吸引優秀人才是券商研究所提升競爭力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之一。今年,北京一中型券商的研究所通過外部招聘十幾名同行業優秀人才,迅速擴充團隊,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均得到了提升,研究所業績的提升也很明顯。
  • 中證協公布2020年度優秀課題,19家券商上榜,財富管理、數位化轉型...
    經過學術不端檢測、專家網上初審和答辯終審等環節,由專家評選出33篇優秀課題報告,涉及註冊制改革中介機構責任區分、財富管理轉型、數位化轉型等多個方向。若細化到研究所層面,申萬宏源、中山證券、紅塔證券、中航證券均有優秀課題。涵蓋當下最熱議題本次評優的重點課題報告共33篇,涵蓋角度廣泛,從國內註冊制改革到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從財富管理轉型到公司合規經營等角度,均涵蓋當前最熱的行業議題。在IPO註冊制改革背景下,如何界定中介機構的責任?
  • 上市券商2019年報戰績出爐 淨利暴增王、最牛子公司曝光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周尚伃4月29日晚間,37家上市券商2019年年報全部披露完畢。2019年,證券市場行情回暖,交投活躍,股債市場主要指數均有所上漲。至此,證券行業業績同比大幅增長,資產規模穩步擴張。
  • 券商研究員「爭奪」螞蟻集團 研究所行業分類遇到新情況
    與之同步,目前已有不少券商發布了螞蟻集團的深度研究報告。但由於螞蟻集團跨越科技、金融、商業等多重屬性,使公司在A股市場中難覓可比同行,一些券商研究所還出現多個行業團隊爭相「覆蓋」螞蟻集團的情況。  據上海證券報不完全統計,已有國信證券、光大證券、廣發證券、天風證券等多家券商研究所發布了對螞蟻集團的深度研究報告。且出於對優質公司的看好,不同條線的行業團隊都表現出了對螞蟻集團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