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的規矩:杯不可亂碰,「碰」上就得乾杯!酒桌上的「陷阱」多:「屁股一抬,喝完重來!」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裡不同俗」,說的是,各地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即使兩地相隔很近,也難求一致。但是,其中有一個特例,那就是酒桌上的規矩,縱使隔著萬水千山,也有著諸多共同之處。
春節將至,在外找拼了一年的遊子,早已萌生歸鄉之心。回到老家,免不了三朋四友聚酒場,推杯換盞話古今。那麼,曾經的酒桌規矩,你還能想起多少?下面,老黃就以自己的家鄉為樣本,來給大家聊聊酒桌上的一些小規矩。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別開第一口,儘量別參與到別人的「酒官司」中,自己埋頭苦吃就好;只要你打算喝酒,不管多少,就不要把「我不會喝酒」掛在嘴上,免得別人罵你虛偽。如果確信自己要喝,就別裝磨嘰,按規矩來就是了。能守酒桌規矩,人品才不會老差。
酒桌上只有三個菜時,宴飲不可以匆匆開始,因為,三個菜,在酒桌有有種特殊含義:一種認為它是神仙菜,只有祭祀亡人時才擺三個菜的;一種是因為,三個菜為花子菜,古時的叫花子聽聞有人家辦喜事,就會三五成群地跑來討喜酒喝,這時,執客人就在讓人在大門外擺上一小桌,桌上只上三道菜,所以,三個菜在我們老家又稱「花子菜」。
茶倒七分,酒酌八成。「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現在人為了表示誠心實意,將客人的酒杯「滿上」,講究個「酒滿心誠」,其實,在古代這樣倒酒為「失禮」,因為,酒本太滿,客人很難從容端杯,客人的杯中酒端灑了,那是非常尷尬的。
無論何種飯局,主導者都是請客的東道主,除了主人專門安排有主陪者,酒桌上的行動,一切都得唯主人的馬首是瞻,這就是俗話中說的「主不飲、客不餐」。比如有作品就有這樣的描述:「老話有道是:『東家不飲客不餐。』可小毛丫頭不管這些,一上席,身子還沒坐穩,筷子頭早就伸迸菜盤子裡了。」做客得有做客的樣子,不要到哪都像是剛從餓牢中放出來的饞樣。
其實,酒桌上,就常有這樣的人,主人還沒發話呢,甚至客人還沒到齊,有人就迫不及待地上下其手、左右開弓了。這種看似是不拘小節,其實,是不尊重主人與其他賓客。
中國有句俗話,叫「敬酒不吃吃罰酒」,酒桌上敬酒,也是有一定規矩的,比如敬酒的順序就大有講究。敬酒的一般順序是:首先是主人敬主賓,接下是陪客依次敬主賓,主人與陪客都敬完了,主賓才回敬在座的諸們。這一切進行完後,陪客們就可以互相敬酒,開懷暢飲了。
另外,敬酒時,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領導敬酒時,不管領導要求你喝多少,你最好都先幹為敬,記著啊,雙手,杯子要低。
切記,主人沒有主動敬酒前,作陪的人不可積極地左碰右碰的;另外,主人還沒動作,客人就開始頻頻舉杯邀碰,這種喧賓奪主之舉,也是非常不禮貌的。我老婆就有這樣的毛病,剛一坐上桌,就自顧自地說不能喝,可是,賓主間的那套程序還沒走完,她就會急不可待地跳出來,胡碰亂碰了,說都說不醒。
老家有句土話,叫「屁股一抬,喝完重來」。意思就是,敬酒或互碰時,接受倒酒、碰杯時,可以站起來,喝的時候,則下坐下。站著敬酒顯得正式,是對別人的尊敬;坐著喝酒表示感情好,方便交流,是在一個和諧融洽的環境中。如果大家意見達成一致,可以站著喝的話,那就無礙,因為有言在先嘛。
找別人喝酒時,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一杯可以不喝完,但是,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因為是自己敬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這樣方顯大肚。其實,主客雙方,只要誠心誠意地將兩隻酒杯「碰到一起」了,這杯中酒是一定要幹掉的。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大家就可以放開了,該談事的談事,該拼酒的拼酒。這樣,要是雙方碰酒,就更加較真了。杯中酒喝乾後,得倒扣杯子,量下杯底,沒喝乾的,還得挨罰,有的地方叫「滴酒三杯」。就是杯子中如果有殘留,滴出一滴,就再罰三杯。
無論酒量大小,只要參與了喝酒,自己面前的酒杯就不能讓其空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壓杯酒」,俗稱又叫「門前盅」。如果你確實快過量了,杯中酒每次都不要喝乾,或是象徵性地沾沾唇。那盅「壓杯酒」,等到酒局結束前,大家再共同乾杯。這叫「有始有終」。大家共同乾杯後,一場酒局才圓滿結束。
老黃也好久沒與家鄉人一同圍桌暢飲了,許多規矩一時也難憶起。你們老家的酒桌上,還有哪些傳統與規矩呢?都說「無酒不成宴席」,「酒文化」已深入到國人的骨子裡了,一時半會是很難根除的。春節到了,久違的親朋們,肯定會舉杯共慶,在此,老黃給大家提個醒,酒好也莫要貪杯。老話說的,「花看半開,酒喝半酣」,當是飲酒佳景。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