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推出副牌「湊湊」 到底是個什麼鬼?

2020-12-20 聯商網linkshop

  湊湊,一看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呷哺呷哺的既視感,需要特別注意「湊」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是不是像極了呷哺呷哺剛出來的時候,需要注意應該念「bu」,而不是「pu」。作為呷哺呷哺的新創品牌,湊湊想要做的仍然是火鍋,但卻又不局限於火鍋。

  對於湊湊,其創始人團隊給出的解釋是:「湊」字在《說文》和《廣韻》中本義都是指人們在水上相會。創始人團隊認為,「湊」的意思與火鍋的非常貼切,就是朋友因為火鍋,即傳統意義上的因水而相聚。湊湊將於4月份在三裡屯試營業,了解過湊湊的內容之後,我更願意用兩點水的「湊」來解釋,「湊在一起」是湊湊的特點,在湊湊餐廳裡,傳統的中國茶飲將與火鍋搭配,不僅如此,茶飲還不是簡單的扮演配角,已經列入湊湊未來更大的發展計劃。

  

  (據說未來湊湊的門店效果是這樣的)

  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湊湊誕生過程中對品牌區隔的思考和邏輯,很值得餐飲人研究。下邊就將仔細說說湊湊誕生背後的觀點。

  湊湊說:下午茶是個偽命題

  對於餐飲品牌來說,提高營業額的辦法無外乎兩種:增加銷量和提高單價。大眾餐飲時代的來臨,提高單價策略的風險增加,餐飲企業紛紛想招增加銷量,延長營業時間提高翻臺率成為相對保險的辦法。

  午餐後的14:00到晚餐前的17:00這段時間,通常被認為是下午茶時段,對於餐飲企業來說往往也是生意最為清淡的時候,原有的做法是這段時間直接歇業。但在延長營業時間增加銷量概念的刺激下,這段時間被餐飲企業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時間段。在下午茶經濟理論下,這段時間儼然成為黃金時間。

  

  (內部裝修風格效果圖)

  針對湊湊的茶飲,採訪過程中一提到「下午茶」概念,就被湊湊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緯打斷,「我們的茶飲並不單純是下午茶」。在張振緯看來,傳統的下午茶只是在原有經營內容的基礎上生硬的增加了下午時段的經營,不管是全菜單還是單獨設立下午茶菜單,稱之為「下午茶」就把自己框在了下午的時間段。

  說到這個,此前在採訪中,一家中式快餐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增加下午茶只是為了把下午的時間段利用起來,經營核心仍是快餐,「並不依賴下午茶賺錢」。飲料+茶點是下午茶的標配,張振緯表示,如果不以更廣的視角思考下午茶,下午茶不僅不能賺錢,還會成為雞肋。

  回到湊湊上,對於茶飲的定位,張振緯首先想到的是星巴克、Costa這樣的咖啡品牌和都可、快樂檸檬、蜜菓等茶飲品牌。而其最終的目的也是將茶飲產品做出品牌。

  把中國茶做成咖啡一樣的街邊飲

  在中國如今的消費市場上,隨時拿一杯奶茶或是咖啡已經不足為怪,因此能夠與咖啡相媲美,品牌相對空白的茶市場又成為商人的下一個獵物。對於這一點,咖啡品牌星巴克花費6.2億美元收購美國茶葉零售商Teavana足以證明。

  茶飲的生意並非想像中的好做,今年年初,星巴克就宣布,美國的5家茶吧將關閉其中4家。而在中國,功夫泡茶模式僅僅培養了一批小眾消費者和單體茶品牌。

  而對於這一點,湊湊可謂佔據了臺灣文化的優勢,推出的茶飲是臺式手搖茶。據介紹,這種茶飲被稱之為是中茶西制。經過調茶師的手,傳統的紅茶、鐵觀音、普洱被做成了擁有奶泡、碎冰和焦糖的時尚飲料。不僅如此,糖的添加分為三個檔次,由消費者自主選擇。

  

  (湊湊的裝修風格與呷哺呷哺相距甚遠)

  茶飲貫穿湊湊餐廳全時段,未來,湊湊的茶飲還將進行外送服務,通過外賣平臺銷售。

  珍珠奶茶、檸檬紅茶等茶飲早就已經不是新鮮事,湊湊的思路之所以值得思考,原因是湊湊將茶飲聚焦在了茶上,而非單一款產品或是飲料上。而這帶來的變化是,湊湊像咖啡品牌在全球尋找不同品種咖啡豆一樣,經由臺灣、印度、錫蘭、中國大陸等地遴選原葉好茶,提煉萃取茶湯的過程就如同煮咖啡豆。

  張振緯表示,日常我們喝到珍珠奶茶、檸檬紅茶這些加冰、加奶、加茶的飲料,並非真正的臺式手搖茶,手搖茶來源於調茶師對傳統茶湯的西式製作,需要遵循的標準和品質是日常飲料無法擁有的。

  「茶+火鍋」構建新的消費場景

  火鍋不同於其他正餐類品牌,打造一個不依靠菜品的高客單價品牌,有海底撈作為競爭對手,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在火鍋的基礎上提供與高客單價匹配的價值,並讓消費者認可,成為湊湊誕生的關鍵。張振緯表示,任何一種新產品,新模式,能不能成功,關鍵在於對消費者具有多大價值,解決了什麼樣場景需求。

  

  (火鍋依然存在)

  在湊湊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內,我看到將近一面牆的架子上擺滿了鐵鍋、鐵壺和各式各樣的餐具。據了解,這裡累積了從籌備初期到最終定稿的各個版本的樣品,作為火鍋主要容器的鐵鍋,先後打造了19個版本。

  張振緯表示,湊湊的差異化重點定在了消費場景上,即通過不同的消費場景與其他品牌區分。這也是為什麼張振緯強調湊湊的茶飲不是單純的下午茶。「火鍋解決了親朋好友聚餐的需求,茶飲則滿足了休閒聚會的需求,這兩種業態嫁接在一起,能發揮出1+1>2的效應。」

  而這背後的邏輯,張振緯認為是購物中心休閒化趨勢的必然產物。「當前的購物中心已經逐漸變成商業休閒空間,喝茶、看電影、購物等需求集中,但當前購物中心的格局仍然區隔明顯,餐飲購物佔據著各自的空間,並未真正達到休閒化。」在張振緯看來,香港以及新加坡的一些商場格局是當下購物中心的發展趨勢,直觀的不同是購物、餐飲與休閒空間交融在一起。

  結語

  對於一個尚未開業的品牌,過多的推薦和探討總有廣告之嫌,但作為一個在模式和內容上均在努力尋求創新的品牌,其對於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的思考的確值得餐飲人深思。

  呷哺呷哺作為休閒時尚的火鍋品牌,其成功不言而喻,在這樣的品牌基礎上創造一個新品牌,對於保持本質和創新點的選擇邏輯想必是很多餐飲人好奇的地方,本文以茶飲為案例,深入解讀湊湊增加茶飲背後的產品、市場以及未來考量。

  (來源:掌柜攻略 文/賀陳慧)

相關焦點

  • 呷哺呷哺押寶的湊湊火鍋,現在怎麼樣了?
    呷哺呷哺2019年半年報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湊湊在大陸有61家門店,包括今年上半年新開的13家——這意味著湊湊僅2019年下半年,新增門店39家。湊湊品牌方對界面新聞表示,其定位是「人均150元以上的聚會路線的輕奢大火鍋」,以填補呷哺呷哺的小火鍋以外的市場空缺,並以茶飲做出差異化。此前湊湊餐飲CEO張振緯曾表示,目前茶飲的部分佔門店營業額的約20%,是門店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湊湊品牌推出的最初兩年並未盈利。
  • 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12月末,位於上海陸家嘴華潤時代廣場,湊湊火鍋完成全國第100家店開業。這個由呷哺呷哺推出、定位高端的子品牌,自2016年在內部孵化以來擴張迅猛,幾乎每13天就開出一家店。剛剛過去的2019是湊湊的擴張大年,他們在這一年門店數再次實現翻倍,尤其進入下半年,擴張更是全面提速,至第100家店為止的近六個月裡,合計新開出39家店,是上半年新增門店的三倍之多,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湊湊是呷哺呷哺多元化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不會做奶茶的不是好火鍋店,湊湊靠賣茶成為火鍋界「黑馬」
    隨著呷哺呷哺連鎖店深入全國各地,吧檯式小火鍋熱潮也隨之開始。主打低價便捷小火鍋的呷哺呷哺在火鍋市場站穩腳,開始向高端火鍋市市場。湊湊火鍋的出現,是呷哺呷哺與海底撈競爭市場創建的品牌。呷哺呷哺於2017年推出湊湊火鍋,主打服務和舒適就餐環境,菜品價格較主品牌呷哺呷哺高出好多。
  • 呷哺呷哺的網紅夢
    看似平平無奇的業績背後,呷哺呷哺主副兩個品牌迥異的發展。這兩年來,呷哺呷哺一直圍繞著「網紅」概念努力,終於在2019年收穫了兩個結果,一個讓人欣喜,一個叫人無奈。富二代賀光啟在1990年從父親手中接過了5個億的家族企業,並在6年後把家底幾乎賠光。只不過,賀光啟的父親沒有「拿出5個億給兒子練手」的胸襟,氣得差點尋了短見。知恥而後勇的賀光啟決心不再過枯燥而令人乏味的生活,開始了自主創業。尋找創業方向中的賀光啟發現,當時北京人吃的銅火鍋還採用燒炭和煤氣的方式加熱。
  • 呷哺呷哺半年虧損2億,新開36家餐廳,翻臺率不及海底撈
    6個月裡,呷哺呷哺新開了31間呷哺呷哺餐廳和5間湊湊餐廳;截至6月30日,公司有1010間呷哺呷哺餐廳,其中1線城市364間,二線城市405間;有107間湊湊餐廳,其中一線城市57間,二線城市51間。呷哺呷哺餐廳收入仍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由去年同期的21.99億元下滑至12.28億元,但佔總收入的百分比上升至63.6%;湊湊餐廳產生的收入同比增加21.3%至5.93億元,主要是持續擴張其餐廳網絡所致。 和海底撈一樣,呷哺呷哺上半年的顧客人均消費也有所增長。
  • 從快餐轉變為輕正餐 呷哺呷哺(00520)與海底撈的正面交鋒在所難免?
    然而上周,在上海新店開業典禮上,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出人意料地宣布,呷哺呷哺將顛覆快餐模式,向輕正餐轉型,並推出「火鍋+茶飲」的新商業模式。賀光啟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的生活節奏改變了,已經到了消費升級的時代。呷哺呷哺作為快餐品牌,如不儘快做出調整,必將受到極大衝擊。
  • 茶米茶、呷哺呷哺「親兄弟」明算帳,將分食茶飲收益
    2018年7月,茶米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成立茶米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註冊地址為天津,法定代表人為劉冠瑋,同時,他還擔任呷哺呷哺旗下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茶米茶的前身是其在湊湊門店推出的臺式手搖茶。2016年,呷哺呷哺看到茶飲市場的增長潛力,推出高端火鍋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飲,區別於快餐定位的呷哺呷哺餐廳。
  • 呷哺呷哺「LIGHT-POT」新店模型:「一人一鍋」挖掘空間仍廣闊
    除此之外,呷哺呷哺新店模型不僅僅是裝修風格和屬性定位的改變,更多的是商業模式上的考量,「我們這次升級不是簡單的變成白色變明亮或者任何什麼顏色,核心原因是這種風格,我可以很自然地引入奶茶,而從奶茶我可以切到下午茶的領域。」這種考量一部分源自於趙怡此前在麥當勞的經驗,「麥當勞給我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要做現在這種店鋪色調?
  • 呷哺呷哺再推新品牌,in xiabuxiabu延續「一人一鍋」
    近日,呷哺呷哺(需求面積:300-400平方米)又推出了一個新品牌——in xiabuxiabu(需求面積:300-400平方米),同樣是火鍋品牌,以高端的定位進入火鍋賽道。   產品創新升級:不僅推出豬肚雞套餐、壽喜鍋套餐等流行火鍋套餐,引入澳洲M5和牛、紐西蘭貴妃蛤等高端食材,還供應in佛系養生鍋、in食魔方、in髒髒餈粑、in辣串串、in海派和牛帶子等創新產品。
  • 大和勁升呷哺呷哺目標價1.3倍至23元 續籲買入
    原標題:《外資精點》大和勁升呷哺呷哺目標價1.3倍至23元,續籲買入   大和發表研究報告指
  • 一文講清楚餐飲股九毛九、海底撈、呷哺呷哺該不該買
    最重要的是,市場看好呷哺呷哺旗下的中高檔火鍋品牌「湊湊」,認為這是呷哺呷哺的未來增長動力,湊湊上半年為呷哺呷哺貢獻了5.93億元的收入,增長了21.3%,佔呷哺呷哺總收入的30%。由於疫情因素,呷哺呷哺上半年開店步伐放緩,上半年新增5家湊湊及31家呷哺呷哺餐廳,合計共經營1010家呷哺餐廳及107家湊湊餐廳。下半年加快開店步伐,目標是全年新增約100家呷哺呷哺餐廳,新增約50家湊湊餐廳。市場預期湊湊明年的同店銷售可恢復至去年水平。
  • 調研丨副牌觀察:餐飲大品牌們的最愛如何後發制人?
    副牌在餐飲行業的優勢大家都清楚,但並不是所有的副牌推出後都能最後立足於市場,還是要靠強的品牌運營思路和具體的商業實踐。筷玩思維就來盤點一下幾個副牌主流的思路和運營方式。2、趨向大眾消費副牌:小大董母牌:大董面向大眾是所有餐企都必須面對的市場趨勢,對於品位甚高、陽春白雪的高端餐飲品牌,一下子低下頭顱卻也不現實,推出副牌則顯得自然又親民。
  • 呷哺呷哺又創新品牌:小火鍋+串串+關東煮+奶茶……
    作為火鍋二哥的呷哺呷哺也「不甘落後」,這不,10月23日,呷哺呷哺在上海又推出全新子品牌in xiabuxiabu!這次它創新性地打造出「小火鍋+」的複合業態模式,主打一人一鍋,但還賣關東煮 、辣串串、小吃等,客單價卻在110元左右!它的新模式能否引領小火鍋的第二次風潮?
  • 「一人一鍋」呷哺呷哺上市5周年,解讀餐飲品牌長紅秘訣
    在餐飲行業競爭激烈的現狀下,呷哺呷哺不斷創造新鮮活力、保持長紅的秘訣是什麼?在這樣的白熱化競爭中,呷哺呷哺集團發布了「小火鍋+」模式的新品牌「in xiabuxiabu」、靠品類「火鍋+茶憩」延長營業時段的「湊湊」、引入降本增效的送餐機器人「歡樂送」、發展50多家智慧餐廳……呷哺呷哺的品牌進化正在路上。
  • 呷哺呷哺與茶米茶續約3年 繼續分享茶飲及茶食收益的5%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呷哺呷哺與茶米茶續約3年,分食茶飲收入 1月12日,據呷哺呷哺發布的公告顯示,該公司已與茶米茶(香港)訂立框架合作協議,將繼續與其分享來自於集團餐廳出售茶飲及茶食收益的5%,協議長達3年。
  • 【券商聚焦】大和重申呷哺呷哺買入評級 升目標價130%
    大和發研報指,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但年初至今呷哺呷哺(00520)股價上漲了80%。該行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市場終於開始認可「湊湊」的發展潛力所致。研報續指,在今年上半年中,公司首次發布了「湊湊」業務的單獨性能指標,使該行能夠更準確地評估該品牌。
  • 美銀證券:重申呷哺呷哺(00520)「買入」評級 目標價上調100.9%至22...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美銀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呷哺呷哺(00520)復甦步伐好於預期,高端火鍋品牌「湊湊火鍋」增長加快,因此將2020年每股盈利預測提升至2分人民幣,並將2021至2022年每股盈利預測分別提高6%及3%。
  • 呷哺呷哺啟動品牌升級聚焦95後消費族群 明年將新增100家門店
    中國網財經12月18日訊(記者 陳瓊)12月17日,呷哺呷哺啟動品牌全新升級,呷哺呷哺集團行政總裁趙怡表示,呷哺呷哺未來發展將更加聚焦以95後為主的年輕消費客群,品牌策略也會使用更順應年輕人的方式來展開。
  • 呷哺呷哺翻臺率下滑 瘋狂開店淨利潤猛...
    在3月30日晚呷哺呷哺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顯示,其在2019年全年共新開243家餐廳,包含189家呷哺呷哺餐廳、54家旗下高端業務湊湊餐廳,對比2018年新開了168家呷哺呷哺和27家湊湊,門店增幅24.6%。不過,加速開店同時,呷哺呷哺公司擁有人應佔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