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2020年9月7日開始,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活動。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永遠都是不要輸在起跑線,可也有人會問,起跑線在這,可終點線在哪呢?
我們能理解家長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資源,但如果一味「自以為」的對孩子好,有時候卻容易事與願違。
就比如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這件事,已經讓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失去了一些能力。
最近,終於有人意識到,孩子從幼兒園接受的超前教育,在上小學後真的會有很多危害,所以,如今我國已經提出:幼兒園不能提前教授孩子小學知識。
那麼,到底什麼算超前教育?
簡單說,超前教育就是讓孩子提前接受的教育,比如不到年齡就讓他們接受的教育內容,智力發育程度不達標卻需要完成某些任務等等,這些都算超前教育。
在我國,家長最喜歡讓孩子提前學會某些知識和能力,比如2歲開始學英語,3歲開始背古詩會算術等等,尺度掌握不好就容易變成超前教育。
我們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但過於多的興趣班和早教班,可能只是浪費錢。
有研究發現,孩子在3歲前接受的大部分教育,他們在上小學後都記不住,如果投入過多,不僅是浪費錢,也是浪費時間。
所以,教育孩子,拔苗助長行不通。
孩子接受超前教育,對他們有哪些危害?
思維限定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恐怖的。當他們已經習慣了某些習慣,養成了一些學習方法,他們是很難會嘗試新鮮事物的。
一般來說,孩子3到6歲是創造力和想像力最為豐富的階段,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作品。
可能是一些話,也可能是一些繪畫作品,家長不要認為孩子是亂說亂畫,就隨意打斷他們,仔細聽,你會發現孩子的與眾不同。
所以,如果在這段時間裡給孩子約定俗成,讓他們被迫養成一些習慣,是很容易限制他們的思維的。
升學後課程跟不上小孩子都喜歡聽表揚,當爸爸媽媽誇讚孩子「做的不錯」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期待下一次稱讚。
家長們也習慣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接受更多,學會更多,所以處處鼓勵他們,讓他們儘量多消化新知識。
可當他們形成習慣時,再一次接觸這些「新知識」的時候,並不會十分看重它們,甚至還會產生一種「我已經學會了,不用認真聽課就會」。
正因為有這種思想,他們在進入小學後不會快速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在一年級的時候沒養成好的聽課習慣,在此後的學習中也會這樣。
所以,小學中就會出現大批孩子慢慢跟不上課程的現象,作為小學老師,一定非常心痛,但對於家長來說,多半可能會懲罰孩子吧。
那麼,既然超前教育有這麼多危害,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看起來很簡單的9個字,卻會改變很多人的一生。因為對於小朋友來說,他們在不同階段身體發育程度會有非常大的改變。
尤其是0到6歲這段時間裡,他們需要發育出動手能力、動腦能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各種能力,每一種對此後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家長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改變孩子的成長模式,那麼一定會有負面影響,甚至毀掉孩子一生。
所以,爸爸媽媽不必過於限制孩子發展,也不要急於求成,讓孩子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有幫助的。
給孩子足夠空間家長要知道,孩子的生命力遠比你想像的更頑強,很多事不用爸爸媽媽參與也能順利完成,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適當鼓勵。
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是那個年齡需要做的事,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才是最有利的。
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孩子一點點變強大,而不是幫他們決定如何成長,如何走自己的人生路,有時候慢慢走,方向才不會錯。
當父母的,應該做孩子的「大地」,而不是他們的「天」,做堅強的後盾才更重要。
孩子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才會正常健康的成長,或許他們沒能贏在起跑線,但也絕對不會輸在終點線。
今日話題:大家是如何看待孩子們接受超前教育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