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娃走的最長的路,就是家長的套路……
為了讓孩子順利服藥,家長們真是絞盡腦汁。把藥瓶藏在飲料盒裡的,藏在西瓜下邊的,發在朋友圈,讓大家哈哈一笑。更多的家長是好言相勸再到威逼利誘,最後沒轍了,採取強制措施,捏著孩子的鼻子直接往嘴裡灌。可是強行灌藥會讓孩子越來越害怕,越來越抗拒吃藥。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以後再餵藥就困難了。如果在孩子說話或大哭時餵藥,很大程度上還可能引起嗆咳,嚴重可導致肺部感染,甚至還有窒息的風險。
以前有過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因為家長用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最終死亡的例子。
據兒科學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兒科醫生表示他們的病人不能按照處方正確服用藥物。歸納起來,給孩子餵藥有好幾個錯誤方式。
——躺著服藥。如果送藥的水量不夠,藥容易粘在食道壁上。容易刺激食道,藥效也受影響。
——猛地一仰脖。這種方式容易嗆水,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而且膠囊類的藥物,也容易噎到自己。所以吃藥時動作要慢,膠囊這種比較輕,微微低頭更容易吞咽。 吃藥片藥丸微微仰頭就行。
——大劑量餵藥。家長忘記給寶寶按時餵藥,會讓寶寶一次性服用2倍的藥量,想把錯過的那一次藥補回來,這樣不經過醫生的允許擅自改變藥的劑量也是很危險的。
——把藥混進果汁或飯菜裡。有些藥物比如說腸溶片,碾碎、掰開破壞了藥物的劑型設計,可能會讓藥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提前被吸收,既可能增加風險,也無法完全發揮療效。另外果汁、牛奶雖然掩蓋藥物的味道,但有些成分可能與藥物產生反應,影響藥效。特殊情況下甚至可能形成結晶,反而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果汁中的果酸會和藥物發生反應;牛奶中的蛋白質等會在藥物表層形成薄膜,幹擾藥物發揮起作用;牛奶、奶粉中含有的鈣、無機鹽等物質,會與藥物反應產生難溶固體,無法吸收。
——通過乳液餵孩子。對於一些特別小的孩子,有的孩兒媽可以自己先吃藥,認為乳汁中具有藥物成分了,再餵給孩子。這種方式估計是宮廷劇看多了。藥物需要先進入血液循環,乳汁中才能有藥,像益生菌、蒙脫石散這類藥物,並不會進入血液。再說即便藥物進到血液循環,不同藥物進入乳汁的劑量也不同,無法保證孩子通過喝母乳方式攝入的藥物劑量。
——喝完糖漿馬上喝水。會降低止咳糖漿在咽部黏膜表面上的濃度,影響藥效。也會稀釋胃液,減弱胃腸道對糖漿的吸收。
也有一些家長推薦了好的服藥方法:
使用餵藥器是個不錯的選擇。餵藥器有針筒式、奶嘴式和滴管式幾種可選。方便餵食、不易滴漏、不易傷害寶寶口腔、用量可控。
舌尖是味蕾最敏感的部位,一般餵藥時,儘量不要讓藥物停留在寶寶的舌尖過久。可以用勺子或者壓舌板輕輕壓住孩子舌頭中部,用湯勺或去掉針頭的注射器將藥液滴進孩子頰黏膜和牙齦交界處,讓藥物慢慢流進去。壓舌板或勺把先不要取出來,可以放鬆一下,待孩子咽下後,然後繼續壓下舌頭餵藥,直至餵完,最後喝幾口清水。
研究證實,37℃左右的水溫會使藥物口感最苦,給孩子餵藥時,最好不要用37℃的水送服。可在餵藥前讓孩子吮一口棒冰,降低味蕾的敏感度,再餵藥就容易多了。
總之要記住,不能暴力餵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