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的幼兒變成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是兒童成長曆程中一次重要的身份轉變。孩子能否平穩過渡到小學,是不少家長很擔憂的問題。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共有三個關鍵時期,一個是0-3歲,一個是3-9歲,最後一個是9-13歲。無論是哪個階段,13歲前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同時,為人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進步的。不要把幼小銜接的問題完全交託給所謂的「幼小銜接」培訓班,而是應該首先自己學習、了解幼小階段有何不同,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
現實中不少家長對幼小銜接認識有偏差,過於強調甚至誇大了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對幼兒有過高的期待,過於強調知識準備。其實孩子從入園開始,幼兒園已經在對孩子進行幼小銜接相關能力的培養,比如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注力、抗挫折能力等,而家長們所關注擔心的作業問題僅僅屬於學習能力的一小部分。因此,對於小學的認知不能單純只從知識技能層面去囊括代之,而應該從兒童的整體性發展去綜合看待,只有認知方向正確,家長的教育方向才能正確。
在小學階段,應該放在第一位對孩子進行培養的不是成績,而是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培養好學習、生活的能力和習慣,好成績只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這些生活習慣可以培養
自我管理能力培養
一件衣服也不會洗,做起事來總是拖延……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讓孩子能在生活裡找樂趣的能力,是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瑣碎的能力,是能夠應急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生活中,可以從自己起床,自己洗臉、刷牙、穿衣服、繫鞋帶,自己背書包等等細節出發,目的是給孩子樹立一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父母不能包辦一切。
專注力培養
分心晃神是小學生的第一道坎,上課走神,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做作業時總是靜不下心來……這些問題讓家長苦惱不已,擔心孩子因為注意力的問題影響學習。而很多家長想盡各種辦法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然而比起訓練,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在孩子專心地玩或專注於一件事情時,不要去打擾孩子。
規則意識培養
孩子進入小學,面對大量出現的新規則,如進老師辦公室要喊報告、上課不能搞小動作、不能隨便走動等,有的孩子難以遵守。因此家長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不僅是為了解決「幼升小」的難題,更是為了孩子今後成為一個能更快適應社會的人。
閱讀陪伴
暑期裡,家長可以陪伴孩子閱讀,讓孩子熱愛學習,愛上閱讀,終生受益。
傾聽和表達
還有一種能力容易被家長們忽視——傾聽和表達的能力。學習成績好和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區別在哪裡?主要的差別就在於傾聽。成績好的孩子能夠靜下來傾聽,接收完足夠的信息之後再表達,而成績差的孩子不會傾聽,在課堂上關注度和自制力也不夠,從而錯過了很多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