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俄羅斯社會上颳起一陣風,國會內一些議員和社會上的輿論紛紛表示,現屬美國的阿拉斯加本來是俄羅斯的領土,美國必須還給他們。莫斯科的幾份報紙都用全版篇幅,刊載各方的意見,連電視臺都在介紹1741年7月,俄羅斯如何發現這塊大陸的歷史。俄羅斯極右派政治家茨林諾夫斯基甚至表示,「阿拉斯加並非賣給美國,只不過是租借而已。租借時間的年限早就過了30年。今後,美國如果要向我們提出什麼要求,我們就要時刻提醒美國人:我們要收回阿拉斯加,不但是阿拉斯加,還有加利福尼亞」。
這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了美國人的警惕。人們不禁會問,俄羅斯人為什麼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其中心有蹊蹺。德國一份地方報紙表示,這也不難理解:冷戰一結束,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但不撤銷,反而變本加厲,準備東擴,這無形中促使俄羅斯民族主義的抬頭。「阿拉斯加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這一提法,雖然不是政府提出來的,但總讓人聽了不舒服。這屬於一種精神戰術:你念念不忘北約東擴,我就念念不忘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的歸屬問題可以追溯到1853-1854年的俄土爭奪克裡米亞半島的戰爭。當時,英法站在土耳其一方,克裡米亞又發生鼠疫,俄羅斯不得不從克裡米亞撤兵,戰爭以俄羅斯失敗而告終,俄羅斯丟失黑海海軍基地要塞瓦斯託波爾,並且使國力極度衰弱,財政拮据,為了應付國內之急,只好於1867年3月30日,在沙皇亞力山大二世的親自主持下,以720萬美元把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住在當地的80萬俄羅斯人全部返俄,至今還可以找到俄羅斯人在阿拉斯加居住過的痕跡。最早的俄羅斯駐阿拉斯加總督亞力山大·巴拉諾夫的名字,目前仍到處出現在禮品店裡出售的俄式茶壺和木做的娃娃玩具上。在一個咖啡店裡還出售以巴拉諾夫命名的漢堡包。在安科雷季城附近,還有一個「俄羅斯人」基地。據說,葬在那裡的並非俄羅斯人,而是皈依俄羅斯正教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在這個小城還有一個俄羅斯正教教堂,是本世紀50年代,由一個莫斯科人出錢建造的。此外,據語言學家調查,在阿拉斯加當地的阿雷烏騰印第安人的口語中,還夾雜著400個俄羅斯字。例如,麵包叫赫列不,茶叫察易,牛油叫瑪斯洛。
阿拉斯加是一塊風景優美的土地,物產豐富,森林覆蓋面積極廣,氣候寒冷,與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相似,冬天日短夜長,於1959年成為美國第49個聯邦州。目前,美國已經把這裡發展得很先進,大量移民湧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由於這裡氣候寒冷,為了使更多的美國人移民到此,美國當局實行國家補貼政策,在這裡工作的人,待遇比一般地區高很多。要想把這塊肥沃的土地收歸俄羅斯所有,那簡直是白日做夢。可是,一些俄羅斯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際上,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不過想「趁火打劫」而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亞力山大二世把這塊大地賣給美國,的確是犯了極大的錯誤。翻開世界地圖一看就知,阿拉斯加在軍事上的意義比起經濟意義大得多。阿拉斯加是個半島,離美國本土很遠,當中還夾著一個加拿大,橫躺在俄羅斯大地的旁邊,如果一旦發生俄美戰爭,從戰略上來講,對俄羅斯極為不利,阿拉斯加是最好的跳板,美國坦克可以隨時進入俄羅斯腹地。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想把它要回來也是可以理解的。總之,這塊地早晚都是俄美關係的一個結。
按國際公理來說,俄美兩國根本沒有權利買賣這塊土地。這塊土地早就有自己的主人,它應該屬於印第安人。他們祖祖輩輩住在這塊土地上,雖然目前已被消滅不少,但至今仍存在美加和阿拉斯加領土上。在加拿大聽說,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全被集中在劃定的貧瘠的高山區中受當局養起來。誰要是離開這個地區,或是和異族結婚,將失去國家的補助。這政策的結果是,印第安人完全被圈在有限的土地上,與世界隔絕。由於近親通婚,他們的智商愈來愈低,他們的文化幾乎完全被消滅。由於沒事可做,男人終日酗酒。這樣下去,不久的將來,這一民族將從世界上被徹底消滅掉。這就是現在美國當局的策略。
正義和人權在這裡是不存在的,有的則是強權和霸道!
(關愚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