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病"兒童:政治經濟侃侃而談 無法和同齡人交流

2020-12-23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天才病"兒童:政治經濟侃侃而談 無法和同齡人交流

  今年3月,一則新聞讓「天才病」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浮出」水面。浙江一名7歲兒童,對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談得頭頭是道、出口成章。然而,這個孩子幾乎無法與同齡孩子交流。誰料,這孩子最終被確診為「天才病」患者,醫學上被稱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簡稱AS)。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歷史上,牛頓、愛因斯坦、貝多芬等名人均是「天才病」患者,比爾·蓋茨、臺北新任市長柯文哲,也都被認為具有AS的症狀。

  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的診斷標準,美國每500人當中,就有一個AS患者。「我國目前缺乏相關的統計數據,不過從AS確診的案例數來看,遠低於美國這一發病率。AS誤診的機率比較高。」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李建英介紹,「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自1999年成立,16年間接手的AS患者不到500例。」

  據了解,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對AS的研究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目前,讓研究者們更為擔憂的是,這些具有「天才」基因的AS患者如何融入社會,獲得良好教育,將來有朝一日能發揮自身潛能改變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每周三,李建英要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位於蘿崗的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接診。這裡的交通著實不方便,離市區有20多公裡。

  最長病例:追蹤13年

  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是我國最早研究AS的基地,李建英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她接手的這些「小病人」有些特殊,不少孩子都是孤獨症患者。在這些小病人當中,還有一些更特別的孩子,就是「天才病」患者,醫學上被稱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簡稱AS)。

  他們一般都智商較高,在某些方面有過人的稟賦。

  「有時,他跟我講原子、氫原子,有時,他能跟我講醫學、細胞,像個小博士,把我都弄暈了。」這是李建英跟蹤時間最長的一個「天才病」案例。

  這個孩子現在已20歲,在上海讀大學。李建英最早接觸這個孩子時,他才7歲。「當時,他被診斷為多動症,在教室裡喜歡到處走動,幹擾課堂紀律,有時候會大吼一聲。」李建英仔細和他交談後發現了這個孩子的特別之處:「對數字非常敏感,數學非常好。」

  李建英還發現:「與他交談的時候,他不愛看人,有時候答非所問,或者自顧自說感興趣的東西,完全不在意對方的感受。」她又詢問了這個孩子交往方面的情況,「他不太擅長與同齡的孩子交往」。

  每隔半年時間,他會到醫院複診。然而,經過這些年的治療,「孩子病情有一定的改善。比如他能獨自上大學,也有個好朋友。他這個朋友的性格比較內向,願意聽他滔滔不絕地講,兩個人配合得很好。但他始終和正常孩子不一樣。」對於治療效果,李建英卻並不樂觀。

相關焦點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高功能自閉症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8歲的小男孩亮亮(化名)因,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就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理由是「不適宜行為」。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才上小學二年級已被11所學校退學
    亮亮被診斷為「天才病」接診的是兒少科醫生程芳。一紙診斷讓亮亮的父母大跌眼鏡:自己的兒子還真是自閉症患兒,而且不是一般的自閉症。「人們熟悉的自閉症多是低功能自閉症,患兒交流困難,智力低下,整個人可能木木的。這個孩子的情況屬於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 一萬名新生兒會有7名患者,不要再說這是「天才病」了!
    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有研究表明,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梵谷等均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因為他們獻給人類的成就讓後人銘記,只覺得他們的智商遠遠高於我們普通人,就順其自然地認為他們得了「天才病」,從而忽略了他們是患上了一種孤獨症譜系障礙「阿斯伯格症候群」。
  • 男孩得「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究竟有著怎樣的特殊大腦?|...
    亮亮被診斷為「天才病」     接診的是兒少科醫生程芳。一紙診斷讓亮亮的父母大跌眼鏡:自己的兒子還真是自閉症患兒,而且不是一般的自閉症。     「人們熟悉的自閉症多是低功能自閉症,患兒交流困難,智力低下,整個人可能木木的。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他們會在某些特別領域如:數學、音樂、繪畫等具有特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天才都自閉,更不能證明所有自閉症孩子都會變成天才,畢竟自閉的孩子有很多,而天才卻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數自閉症患者不但沒有高超的天賦,智商還低於同齡人,大多還會存在認知理解、表達溝通等不同程度的障礙。
  • 孩子這些表現討人厭,可能得了「天才病」,引導好了智商超同齡人
    只對感興趣的事物專註記得早年我去閨蜜家裡做客,每次與問問交流都會出現障礙,但這種障礙並非口齒不清或者不說話,而是「答非所問」,仿佛沒聽到我的問題,眼睛只集中在手裡的玩具上面。文文當時還很生氣,說這孩子怎麼聽不進去人話呢?
  • 最近「天才兒童」有點多,是天賦還是人設?「神童熱潮」該降溫了
    為此,有人稱他是「天才」,而他卻說「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這說明,所謂「天才」,並不是能夠輕而易舉的獲得常人無法想像的成就,只是比常人多了一份靈感而已。但近年來,「神童熱」愈演愈烈,「天才兒童」愈來愈多。
  • 「我是不是生了個天才?」——天才兒童的三大特徵
    本文看點:家長們總有兩個極端,要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兒童」,要不為孩子彆扭的性格煩悶不已。但是,家長們,你們了解真正的天才兒童會有什麼特質,以及,會有哪些心理上的問題麼?對於自己的孩子,你又真正用心去傾聽過他的潛臺詞,感受過他多彩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麼?你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和孩子交流麼?
  • 自閉症兒童的五大表現
    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屬於廣泛發育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精神疾病,起病於3歲之前,以男性多見。自閉症發病原因目前不明,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重複刻板的會有行為等,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發育。
  • 如何教天才的兒童 卜顯剛老師的幾點思考
    而作為一個教師,我需要感謝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讓我能通過網友的分享學習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思想。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不難發現日韓的小提琴天才兒童教學和演奏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而這些天才背後的理念是什麼呢?通過學習和研究不難發現,天才之所以稱之為天才,正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達到了(同齡孩子)所達不到的程度,而這些東西都和(要求)有關。
  • 母子同患罕見天才病 馬凡氏症候群無法根治
    母子同患天才病  今年35歲的高唐人張恆芝與10歲的兒子牛牛(化名)同時被診斷出「天才病」———馬凡氏症候群。這種相對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已經導致張恆芝體內的主動脈瘤有六七釐米大,如果不及時手術,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據了解,「天才病」會導致各器官出現病變,但手術只能救命不能根治。
  • 「天才病」孩子深陷困局 專家呼籲建「特殊通道」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  今年3月,一則新聞讓「天才病」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浮出」水面。浙江一名7歲兒童,對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談得頭頭是道、出口成章。然而,這個孩子幾乎無法與同齡孩子交流。誰料,這孩子最終被確診為「天才病」患者,醫學上被稱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簡稱AS)。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歷史上,牛頓、愛因斯坦、貝多芬等名人均是「天才病」患者,比爾·蓋茨、臺北新任市長柯文哲,也都被認為具有AS的症狀。
  • 8歲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幾年換了11所學校 阿斯伯格症候群有哪些表現
    2亮亮被診斷為「天才病」接診的是兒少科醫生程芳。一紙診斷讓亮亮的父母大跌眼鏡:自己的兒子還真是自閉症患兒,而且不是一般的自閉症。「人們熟悉的自閉症多是低功能自閉症,患兒交流困難,智力低下,整個人可能木木的。這個孩子的情況屬於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 天才教育的十大迷思
    許多本應擁有不同教育質量的兒童依然無處發揮自己的能力。1982年,《天才兒童季刊》(GCQ)的一期特別報導上刊載了天才教育的迷思。2009年的秋季版《天才教育季刊》重又審視並澄清了這些新興的迷思。1982年出現在文末的挑戰與2009年的如出一轍,「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去挑戰、質疑並探查某些天才教育的迷思,我們便能開發出實用、經濟、便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並在學校施行。」
  • 為什麼有些人說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聽聽兒科主任怎麼說
    「天才病」是不是人們常說的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很多世界名家,包括牛頓、愛因斯坦、梵·高在內也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因此,這種病還有另一個名字,天才病。天才病的名字雖然好聽,但無法掩蓋疾病本身的殘酷。阿斯伯格症候群(AS)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或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具有與孤獨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
  • 有千裡馬還需伯樂 「天才兒童」是如何煉成的
    貝茨當時正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但貝茨感到百無聊賴,因為學校課程根本無法滿足他的需求,他的智商已經遠遠超出同齡人。受到這個神童少年的啟發,史丹利決定開啟一個實驗項目,專門研究這些聰慧少年的成長過程,這一實驗一做就是45年。貝茨後來取得了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他後來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人物。
  • 阿斯伯格症候群不能叫「天才病」
    說起阿斯伯格症候群,很多人聯想到「天才病」一詞。有研究表明,很多世界名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梵谷等均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天才病』的說法,我非常不願意聽到,這是一種誤導。」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保科主任醫師徐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家長和社會誤認為孩子擁有獨特天賦時,會耽誤早期的培養和引導。
  • 阿斯伯格綜合症——天才病
    他常為別人一句玩笑當真;課堂上,老師不小心說錯一個字,他會站起來和老師「理論半天」。他渴望擁有朋友但又不知如何交朋友,同學和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情商很低,不懂人情世故,與人格格不入,像個外星人」。他因被同學孤立而整日心情低落,最後不願意去上學。最後,小明在醫院確診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不會與人交往即社交技能障礙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竟然有如此重大的影響!
  • 太原市兒童醫院:自閉症兒童有可能是天才?兒童醫院有話說
    世界上有一種病,它叫阿斯伯格症候群,換一個高大上的說法,它也被稱為「天才病」,顧名思義得了這個病的人都是「天才」,例如牛頓、愛因斯坦、梵·高等。阿斯伯格症候群是高功能自閉症的一種。那麼,也就是說,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或許也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天才」?
  • 太原市兒童醫院:自閉症兒童有可能是天才?兒童醫院有話說!
    世界上有一種病,它叫阿斯伯格症候群,換一個高大上的說法,它也被稱為「天才病」,顧名思義得了這個病的人都是「天才」,例如牛頓、愛因斯坦、梵·高等。阿斯伯格症候群是高功能自閉症的一種。那麼,也就是說,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或許也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