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才病"兒童:政治經濟侃侃而談 無法和同齡人交流
今年3月,一則新聞讓「天才病」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浮出」水面。浙江一名7歲兒童,對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談得頭頭是道、出口成章。然而,這個孩子幾乎無法與同齡孩子交流。誰料,這孩子最終被確診為「天才病」患者,醫學上被稱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簡稱AS)。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歷史上,牛頓、愛因斯坦、貝多芬等名人均是「天才病」患者,比爾·蓋茨、臺北新任市長柯文哲,也都被認為具有AS的症狀。
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的診斷標準,美國每500人當中,就有一個AS患者。「我國目前缺乏相關的統計數據,不過從AS確診的案例數來看,遠低於美國這一發病率。AS誤診的機率比較高。」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李建英介紹,「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自1999年成立,16年間接手的AS患者不到500例。」
據了解,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對AS的研究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目前,讓研究者們更為擔憂的是,這些具有「天才」基因的AS患者如何融入社會,獲得良好教育,將來有朝一日能發揮自身潛能改變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每周三,李建英要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位於蘿崗的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接診。這裡的交通著實不方便,離市區有20多公裡。
最長病例:追蹤13年
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是我國最早研究AS的基地,李建英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她接手的這些「小病人」有些特殊,不少孩子都是孤獨症患者。在這些小病人當中,還有一些更特別的孩子,就是「天才病」患者,醫學上被稱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簡稱AS)。
他們一般都智商較高,在某些方面有過人的稟賦。
「有時,他跟我講原子、氫原子,有時,他能跟我講醫學、細胞,像個小博士,把我都弄暈了。」這是李建英跟蹤時間最長的一個「天才病」案例。
這個孩子現在已20歲,在上海讀大學。李建英最早接觸這個孩子時,他才7歲。「當時,他被診斷為多動症,在教室裡喜歡到處走動,幹擾課堂紀律,有時候會大吼一聲。」李建英仔細和他交談後發現了這個孩子的特別之處:「對數字非常敏感,數學非常好。」
李建英還發現:「與他交談的時候,他不愛看人,有時候答非所問,或者自顧自說感興趣的東西,完全不在意對方的感受。」她又詢問了這個孩子交往方面的情況,「他不太擅長與同齡的孩子交往」。
每隔半年時間,他會到醫院複診。然而,經過這些年的治療,「孩子病情有一定的改善。比如他能獨自上大學,也有個好朋友。他這個朋友的性格比較內向,願意聽他滔滔不絕地講,兩個人配合得很好。但他始終和正常孩子不一樣。」對於治療效果,李建英卻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