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南豐小學永聯校區:讓農村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張家港10月21日電(記者 嚴玉潔) 10月當秋日的陽光溫柔地撒向大地,一群活潑的孩子,背著書包,手提著小提琴走進校園。這場景不是發生在城市的某個學校,而是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的南豐小學永聯校區,一所中國農村最基層的學校。目前學校1030名學生均來自農村,其中75%為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新市民子女。

建設最好的校舍

教育公平是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公平首先體現在教育設施設備的城鄉均衡。2014年秋由南豐鎮和永聯村共同投入1個多億的新校舍落成。孩子們搬入了花園一樣的新校區學習。新學校建築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最大規模為6軌36個班級,擁有教室36間,28間專用教室,配有300米跑道的運動場、體育館、圖書館、科技館、交通安全教育館、永聯教育形象館等專用場館。

孩子們在校期間,這些場館從不上鎖。課間、午間,孩子們三五成群流連在「無有池」邊賞荷花、逗小魚;科技館內,孩子們動手動腦,探索未知的世界;交通安全教育館,孩子們在互動遊戲中了解交通規則;星辰廳裡,孩子們或閱讀,或玩一些科普小遊戲……而安裝有中央空調的餐廳,讓孩子們每天都能在最適宜的氣溫中用餐。

開發多樣的課程

教育質量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任務。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激發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孩子個性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

輕鬆的英語口語課。上午第二節課從三 (10)教室裡傳來一陣陣歡呼聲。原來這節課是外教Alex的英語口語課。Alex剛踏進教室,孩子們歡呼雀躍,紛紛與外教打招呼,「Hello, 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課堂上Alex輕鬆詼諧,肢體語言豐富,孩子們也興奮不已,積極參與遊戲互動。為了讓洋老師認識自己,每個孩子還在桌子上擺放了精心繪製了的英文名卡。

多彩的少年宮課程。周四下午2:00以後,整個學校沸騰了,此刻是學校最生動的時候。為了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挖掘孩子的學習潛能,學校開發了20多個少年宮活動課程。全校1030個孩子懷揣著夢想,走進書法室、刺繡室、器樂室、舞蹈房,或揮灑潑墨,或屏息凝神,或輕舞飛揚……本學期,學校引進了高雅藝術,在校內成立了永聯荷風管弦樂團。124名孩子參與管弦樂學習。周四下午2:00—4:00,11名來自上海的專業老師給孩子們授課。每天早上,孩子們背著各自的樂器,來到器樂室,在助教老師的帶領下開始40分鐘的早練。看,大提琴班的一年級孩子,個個都長得高高大大。14個男孩,平時在教室裡調皮搗蛋,但是拉起琴來,儼然是一個個神情專注的小紳士。

快樂的交通安全課。體驗,是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學習方式。學校的交通安全館,高科技的視頻講解、交通遊戲、模擬公車等場景,給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交通安全體驗場所。校園內「模擬交通道路」,有紅綠燈、斑馬線、轉彎直行指示等,完全按照城市交通配備。孩子們行走在校園裡,隨時在學習交通安全。班隊課上,二年級的孩子,在進行自行車、汽車駕照考核遊戲。要拿到駕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們先要在交通安全教育館內認識交通標識,了解行車的交通規則,通過「理論考試」,然後來到「模擬交通道路」,駕駛小自行車或玩具汽車,在「公路上」實地操作。通過學校「小交警」的嚴格考核,才能得到 「駕駛執照」。

學校和南豐鎮交警中隊共同組建了一支有30多名隊員的「小交警」隊伍。交警中隊的警官作為教練,定期教授學生交通法律法規,安全基礎知識,行走、行車中的自護自救知識,以及培訓道路交通指揮手勢。午餐時,各班的孩子們排著隊伍前往餐廳。 穿著制服的「小交警」,會出現在樓梯口、十字路口、斑馬線旁,指揮交通;放學時,「小交警」會及時出現在轉角處、校門口,提醒同學靠右行、慢行、不奔跑,維護校園內的秩序。

挑戰科技創新課程。10月13日下午,100名永聯孩子,戴著3D眼鏡,坐在永聯村民議事廳電影院觀。他們看的不是動畫大片,而是永聯鋼廠自己製作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3D影片。這是學校科技節活動的一項內容,也是學校科技創新小組開展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科技創新項目課題研究的重要活動之一。說起科技活動,永聯孩子津津樂道。他們忘不了參觀市國家檢驗檢疫局的國家級實驗室,赴崑山參觀了第八屆國際發明展,遠赴北京參加科技夏令營的一幕幕難忘畫面,忘不了極地科考專家送來的精彩講座。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意識——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發明。學校在中高年級開設了小發明課,自編了科技活動校本教材《遊戲創意發明》。定期開展 「金點子」創意大賽,從中選取有創意的點子進一步修改、完善,逐步將紙上的「金點子」變成實物。

科技創新為孩子的夢想啟航助力。2014年12月學校組隊赴北京參加第十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課題研究成果全國展示交流活動,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2名學生獲得「小院士」稱號,1位學生獲得「預備小院士」稱號。蔡文東和吳關明兩位老師獲評「全國優秀科技老師」,學校獲評「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教育示範基地」。2014年,學校參加了蘇州市第26屆科技創新大賽,有5件作品獲獎。在2015年5月舉行的第26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杜小天同學的作品《可調整大小的棗子去核機》獲得江蘇省一等獎,填補了張家港市小學生在這個項目中獲一等獎的空白。

培養優質的師資

教師是教育中的第一資源。優質的教師資源是教育現代化的保證。學校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從強化本校教師的培養,外聘專業老師,兩條途徑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師資源。

與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結對,提升教師專業水平。9月30日,10名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坐進了永聯校區課堂聽課。他們是受學校邀請來校開展沉浸式調研活動。上午教研員們聽取了語、數、英、音、體、美、科學7個學科23位教師的隨堂課。下午,教研員們召集各備課組成員對每位授課教師的常態課作了高效的點評。他們站在教學的前沿,結合課改理念,既肯定了老師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獨特思考,又指出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精準的評價、獨到的見解,使老師們如沐春風,倍受鼓舞。學校就是這樣藉助結對單位強大的教研力量,定期組織教研活動,幫助老師準確把握教改方向,學習並實踐教改理念,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多渠道外聘專業老師。多樣化的課程需要有各種專業背景的老師。學校在挖掘、培訓本校老師的基礎上,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聘請校外專業老師。本學期共聘15名教師,包括1名全日制外教,2名科技創新校外輔導員,12名管弦樂校外輔導老師。

現代化是中國的百年之夢,教育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奠基工程。作為一所農村學校,我們的教育現代化之路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編輯:高晴)

相關焦點

  • 整合優質教育資源 優化教學布局 新鄉市紅旗區向陽小學景明校區揭牌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8月31日10 時,新鄉市紅旗區向陽小學景明校區舉行揭牌儀式。紅旗區教體文旅局副局長趙榮禮,小店鎮副鎮長王鐵錚,小店鎮中心校校長竇全智,小店鎮中心校書記王衛芳,向陽小學進駐景明校區校長閆道明等領導參加。儀式由王衛芳主持。
  • 整合優質教育資源 優化教學布局 新鄉紅旗區向陽小學景明校區揭牌
    映象網訊(記者 崔學慶)8月31日10 時,新鄉紅旗區向陽小學景明校區舉行揭牌儀式。紅旗區教體文旅局副局長趙榮禮,小店鎮副鎮長王鐵錚,小店鎮中心校校長竇全智,小店鎮中心校書記王衛芳,向陽小學進駐景明校區校長閆道明等領導參加。儀式由王衛芳主持。
  • 棗莊市中區教育改革讓更多孩子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棗莊十五中南校區的「前身」是2018年棗莊市中區新建的勤為學校。在今年被名校棗莊十五中納入一體化辦學範疇之後,初一共招16個教學班,學生800餘人,人數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半。同樣被十五中託管的還有今年新建成的棗莊十五中北校區(建設路中學),今年新招初一學生850名。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公平、優質、均衡是市民對教育的最大期盼。
  • 張家港首個新東方校區開業,以全球視野開啟港城全新旅程!
    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舞獅演出與充滿科技人文關懷的新東方在此刻完美融合,賦予了張家港首個校區的開幕更為獨特的意義。26年辦學歷史的科技型教育名企,以四季花園校區為開端,全力為港城市民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和服務配套。
  • 2020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臨聘教師招聘公告
    ,是宿豫城區現代化公辦小學,下轄宿豫張家港實小校區和廬山路小學兩個校區。二、招聘學科張家港實小校區: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科學、小學體育。廬山路小學校區: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小學體育、小學美術。三、報考條件(一)遵紀守法,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有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心,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身心健康。
  • 南豐家長速看!事關南豐小學生入學!
    未被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錄取的學生,由當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保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兜底」。嚴禁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混合招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的具體辦法由審批地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情況統籌制定並落實。 單校劃片 南豐各所小學
  • 7天6夜 15名雲南傈僳娃張家港圓了「出遊夢」
    為進一步落實雙擁對口扶貧項目,幫助傈僳娃圓夢,8月12日至18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牽頭,指導張家港橄欖綠退役軍人工作室開展「情滿港城愛在永聯」夏令營活動,組織色德完小師生赴張家港參觀交流,開闊眼界。大山深處色德村完小的孩子們在老師和張家港橄欖綠退役軍人工作室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暢遊江南農耕文化園,餵羊駝、看小豬跳水、海獅表演……儘管天氣炎熱,但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下午,孩子們走進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南校區,在校內陶瓷教學實踐基地體驗陶藝的樂趣。
  • 育才二小將選派優秀教師入駐分校,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楚天都市報7月10日訊(記者國倩 通訊員楊國濤 胡蘊芬 劉玲)今日上午9點,武漢市江岸區桃園社區、寶島社區、花蓮社區、和美社區和雲林社區的適齡兒童家長,在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立德校區,陸續領取到了屬於孩子的《義務教育通知書》。今年,該校區將招收服務範圍內的100名左右新生,學校將從三個校區選派最優秀的教師到立德校區任教一年級。
  • 「三個課堂」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高質量教育
    茂名網訊 「老師,我想告訴您,我們是一群山區的孩子。在這裡,有很多好奇的目光在關注您,有很多渴望的眼神在盼望您。我們總希望在科學課的電視裡見到您……」這首題為《老師,我想告訴您!》的詩歌,是一個山區孩子的習作,訴說著山區孩子的心聲,表達了他們對城市那邊小學科學專遞直播課堂老師的感激之情。
  • 2019年,張家港人身價要暴漲了!
    目前進度:土建基本完成,內裝開始施工,教育設施設備正在採購。預計2020年3月竣工。實驗小學西校區實驗小學西校區選址位於義巷路南側、泗港路西側,佔地約71畝。規模8軌48班,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新校建成後可提供2160個學位,服務於周邊適齡學生的入學需求。
  • 盤曉紅:讓更多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彬)她紮根基層,堅守鄉村教育32年,用自己的善良播下道德的種子,傳播美心教育的理念,讓更多的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讓留守兒童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她就是全國模範教師、藍山楠市中心小學副校長盤曉紅。楠市鎮中心小學是藍山縣學生人數最多的農村完全小學,有1276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佔了1/3以上。
  • 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王喜良調研昆明教育工作
    掌上春城訊9月17日下午,昆明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喜良率隊赴武成小學和黃岡中學昆明分校調研我市教育工作。王喜良一行首先來到武成小學,在學生小講解員引路講解中,仔細查看校區教學硬體設施環境,觀摩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了解學校辦學總體概況,聽取學校黨支部建設情況。
  • 天橋區: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任玉停 通訊員 劉如嫣 段麗菲在現代化中心城區的建設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天橋區各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不斷上升,育人質量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讓天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成為該區建設「理想學校」的目標。
  • 管城回族區教育局集團化辦學 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質量」兩個詞,凝聚著縮小教育鴻溝、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百姓期盼,概括出我國教育新的時代使命。為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管城回族區通過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新路徑,讓更多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
  • 張家港這些新學校下個月招生!
    市二中南校區、暨陽小學南校區設計均為10軌,小學60個班,初中30個班。白雲學校後塍分校由原後塍小學改建,校園總面積9550.58㎡,綠化面積2169.4㎡,室外體育場地面積4196.6㎡,現有建築面積6216.01㎡,建築佔地面積2111㎡。
  • 家門口上好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
    (資料圖片)教育公平一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它關乎每個孩子的成長和幸福。「十三五」以來,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公平的前列,徹底化解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實行集團化辦學,創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對教師隊伍實行「造血式」「輸血式」「活血式」整合提升,實現了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 美好學校 | 譚自雲校長: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鄉村小學校長是義務教育中重要力量,雖然他們面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難題,但是他們堅守在一線,通過創新為鄉村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 譚自云: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地處湖南省茶陵縣的舲舫鄉中心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小學:「留不住!」
  • 張家港家長的朋友圈要炸了!
    文件指出,同意增加小學學段,學校類型由完全中學變更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辦學內容由全日制初高中教育變更為>全日制中小學教育,將「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更名為「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學校」。
  • 保定縣學街小學教育集團朱莊校區今日揭牌
    河北新聞網訊(楊永林)8月11日上午,保定市縣學街小學教育集團朱莊校區正式揭牌,百年名校縣學街小學進一步傳承、弘揚、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和帶領作用,在去年輻射焦莊鄉兩所學校的基礎上,今年全覆蓋引領再添新成員。
  • 劉浪表示,要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石鼓融媒客戶端9月11日訊(通訊員 唐成)9月11日下午,石鼓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浪深入角山鎮調研農村教育扁平化管理改革,並召開座談會,就促進農村學校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石鼓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廣泛聽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