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一代代的相傳下來,讓後世子孫懂得語言中的意思,減少之後人生的彎路,坑道。直到現在,許許多多充滿哲理的語言依然在世代相傳。
《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平衡,宇宙變化,與人相處之道。
人與人交往是一門學問,距離太近有麻煩,離得太遠沒人情。社會關係學也是一種經營學,優良的人際關係會變成你一生的極大財富。親密關係,從始至始都不是固定不變或日益消散的,是自己可以經營的。
一、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相逢是美好的,相遇是註定的,相知是幸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平穩的狀態便是初相逢時的狀態。剛剛相遇的兩人,通常知道共處的分寸,兩人之間的界限也剛剛好,如此一來即使到老也不會產生怨恨之心。
兩人的關係過度密切,並不代表著著一定會長久。知根知底、推心置腹,也就代表著你的秘密和小隱私都會告訴對方,對方的小弱點和小缺陷也會徹底暴露在你眼前。共處的越久,分歧和隔閡也是難以避免的,很有可能感受對方和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發展的不一樣,或是感覺對方和一開始認識的時候有變化,或是在這個過程中又認識了更好的人,建立了更親密的關係,兩兩一對比,再對其進行選擇,你或是他就不會再是彼此的第一順位了。這個時候回頭細想,心中或多或少產生怨氣。
兩人的關係過度平淡,並不代表著著能維持下去。友誼是需要熱情和激情的,如果兩人都感覺平平常常共處就好,也就意味兩人把這段友誼定義為普通的朋友關係,而不是密友。平淡地交談,平淡地見面,平淡地祝福,或許兩人之間從不會產生衝突或爭執,沒什麼大風大浪,卻也毫無波瀾,久而久之,只會讓對方感覺這段友誼沒什麼價值,自然也就更加疏遠了。其實很多人都處過如此一來的關係,微信朋友圈的人也因此換了一波又一波。
二、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美酒就是要和了解自己的知己好友一起品嘗,好詩就是要吟誦給能真正品出意蘊的志同道合之人。
現代社會很多人,「相遇滿天下,知心無幾人」,朋友圈大戶,哪個小圈子裡都聽過他的名字,可真正的交心好友卻沒有幾個,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選對朋友,沒有遇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朋友,只適合當酒肉朋友,跟他們一起聚聚餐吃吃夜宵能夠 ,但如果想談一些人生計劃或感悟時,他們會埋怨你不分場合,破壞了氣氛,天也沒法聊下去。相反,還有一些朋友,可能並不怎麼會玩,也不會主動聯繫你,但每次見面,願意傾聽你的煩惱,給你一定的人生建議,你渾身都會感覺暖洋洋的,也能
收穫不少。真真正正懂你的好友,並不會簡單地附和你,也不會隨便地忽視你,他們在任何場合裡都是會給你尊重,最後會走進你心裡的臥室。如果人生道路中真的遇到了這樣的知己,那會比親兄弟還要親密,也算得上人生道路的一大福氣。
三、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任何一段關係中,都需要把平等放到第一位。把眼界放平一些,不可以把關係搞得像命令式的上下級關係一樣,應該拿責備指導他人的那種心態要苛責自己,拿寬恕自己的決心去包容他人。
在許多 正常的友情關係中,很多人不自覺地把自己立身更高一位的位置,見到朋友犯了一點小差錯或者迷了路,毫不猶豫先把對方數落一通,這類馬後炮的行為,實際上特別容易加劇對方的難過情緒,沒有任何具體功效。很多人在潛意識中裡老是對他人嚴苛,對自己放鬆,給他人設定的道德高度就高一點,卻不停降低自己的底線。正確的經營態度是不可以輕視對方,接納包容,平等相待。一件類似的事,自己犯了錯,會自我安慰沒關係,對方犯了錯卻要牢牢抓住漏洞,甚至於還擺到明面上來。這樣的相處關係,一個累字早已不夠形容,對方敬你而遠之也是預料之中。
四、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在人生道路這趟列車上,朋友本就是上上下下,即使為你停留過,也會選擇下車在他人那裡駐紮。有些關係,起始處到一定時候就沒有再深交的必要了,一味單方面地挽留和拖延,也只是加速對方離開的腳步。關係淡一點就淡一點,怕就怕是你單方面地把這段關係看得太重,而對方卻是「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的態度。這樣的扎心,我想任何人都不想體會。許多 時候,不歡而散也就緣盡了。
兩人或一群人就算免不了要面對分離,最美好的結局也可以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看到這裡的你,是否也感悟多多呢?拋開手機,閉上眼認真想想自己的朋友圈吧,現在是時候該整理了,也現在是時候對上了你的「賊船」後還沒有下車的親密關係說一聲「有你真好,多些陪伴」了!
人與人交往是一門大學問,距離太近有麻煩,隔得太遠沒人情。社會關係學也是一種經營學,優良的人際關係會變成你一生的極大財富。親密關係,從始至始都不是固定不變或日益消散的,是自己可以經營的。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9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