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孩日漸長大,慢慢脫離父母的懷抱,柔嫩小腳獨自站立,開始探索世界後,他的情緒變得越來越豐富,會令家長們又愛又痛。
三歲左右的幼兒,開始呈現自私、任性、不講道理,俗稱三歲的叛逆期。
我親眼瞅見親戚家三歲孩子,其龐大無盡的精力,嚎啕起伏的哭聲,逼得其父母不得不萬事依從他。那一幕幕家長的退讓掠過我的腦海,我握拳警醒自己,密切關注孩兒的任性,若無理取鬧,概不縱容。
時光匆匆,我的孩子三歲後開始爆發負面情緒,若不滿足他的需求,就開始行為表演了。
一大家子圍桌吃中飯,孩子是大人先哄著餵食的,小傢伙吃完飯,小嘴剛擦乾淨,立馬拉其婆婆要出門玩耍,可大人們都還沒有吃完飯呢。大家紛紛哄著:吃完飯就帶寶寶出門玩哦。小傢伙左右看了看,嚷道:「出去玩,出去玩!」,小嘴一扁,哇哇大哭起來,可委屈可傷心啦。
爺爺見了,心疼得抱娃在懷,輕輕勸慰,可這時的小傢伙,完全聽不進去。作為最關注育兒知識的孩子他媽-我,趕緊穩了穩心神,默念數次「大哭練習肺活量!」,第一次堅定的拉開爺爺,提醒他前些日子家庭會議中的內容:不能無條件縱容小孩!
孩子任性哭泣,只為得到你的關注
我拉著小傢伙到一間小臥室裡,再度審視一遍房間布置,沒有擺放尖銳物件、沒有尖稜角家具、沒有玻璃製品,窗戶裝有防盜護欄(害怕屋內物品對孩子造成傷害,或孩子火氣大自己找傷害)。我放心把小傢伙放在房間中央,留下一句「等我們吃完飯,就帶寶寶出去玩」,轉身拉上房門,捧碗招呼大家繼續吃飯。
小傢伙的哭聲由大至小,然後開始抽抽噎噎,這頓飯我吃著真不踏實,十分鐘不到儘量快速解決,然後悄悄靠門邊聽了會牆角,嗯,很好,哭聲小了,說明孩子漸漸冷靜下來。多半是周圍沒大人哄,孩子哭得沒人看,哭久了也累。我忍不住開門進去,蹲下身,把小傢伙圈在懷裡,柔聲哄著「乖啦,媽媽吃完飯,可以帶你出門了。剛才你大哭大鬧是不好的行為哦,你吃完飯,也要想想爸媽爺奶們還沒吃完呢,對不對呀,寶貝。吃好飯,大家才有力氣出門啊。等會給寶寶買棉花糖吃,好不好?我們一起再去坐電動木馬吧。」
小傢伙抽噎著靠在我胸前,乖乖點著頭。出門後,我抱著他走在路上,趁機對乖巧的他灌輸:剛才哭鬧不對,不正確的行為,我們不會支持......
所謂關其靜閉,任其嚎哭,後給個甜棗,再說清道理,本次攻略成功。未來要將其運用的更熟練才行。
後來幾次孩子無理取鬧時,大人們教育方向一致,全部不理睬他,該幹啥幹啥,不給他關注,時間稍長,他知道靠鬧靠哭,得不到想要東西或想做的事。逐漸成長的他能認真聽大人的話,知道大人不會縱容他,大人的不容許都是有原因的,他任性哭鬧的行為也漸漸少了。不打不吵,我就這樣攻略了我兒子三歲叛逆期。
孩子心意得不到滿足,首先就是通過大哭。嬰兒時餓了、渴了,他哭,病了、痛了,他哭,哭是孩子基本的表達方式。可是不能讓哭成為要挾父母的武器,孩子小時候是哭鬧,孩子長大會不會換一種更有效的武器呢?
很多關於幼齡教育的書都闡述過,三歲左右,孩子出現任性叛逆,當其哭鬧時,說啥都進不了耳朵,乾脆讓孩子自我發洩一下,冷靜後再與其說道理。我深以為然,大人情緒不好時,啥勸都聽不進去,何況那麼小的孩童。
太小的孩子,如果靠打來說教,產生的可能是對大人的懼怕感,那麼小的幼童,打,那簡直是恃強凌弱,野蠻教育。適當的嚴厲喝止,再給一顆甜棗,慢慢地教給孩子一個處事底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是父母的愛,給了孩子任性的理由,是父母的心軟,給了孩子任性的翅膀。孩子小時候對他的不縱容,那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種負責。三歲叛逆期任其發展,經溺愛長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又該怎麼引導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