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不是因為孩子,我早就離婚了」,「為了孩子,我再忍受幾年」。這些人夫妻之間過的不幸福,但是又不想離婚,美名其曰為了孩子,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維持表面的和氣行為其實是對孩子傷害最深的。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孩子絕對不是追求幸福路上絆腳石。
有一句話這樣說道,「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就是爸爸愛媽媽。」我認為這句話是片面的,孩子最好的安全感應該是爸爸媽媽相互愛著對方。
夫妻之間相愛,家庭才會和睦,才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很好的家庭氛圍,在這樣家裡孩子會很安心。
幸運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近幾年,我們一直討論原生家庭的創傷,童年的悲傷。其實不難發現那些被傷害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之間都不是很和睦,這種創傷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現在有些人奉行不婚主義,究其原因,他們認為自己並不能很好的處理與伴侶之間的關係,他們很害怕自己會活成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婚姻不應該是愛情的墳墓,美好的婚姻也不應該被柴米油鹽磨滅。婚姻是愛情的延續,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這得多大的緣分才能換來今生的相知相守。
孩子是夫妻之間愛情的結晶,孩子不應該成為婚姻的紐帶,夫妻互相愛著對方,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快樂越分享越多,悲傷越分享越少,壞的情緒也是會傳遞的。眾所周知的「踢貓效應」,把憤怒發洩給無辜的人,後果不可想像的。
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發覺父母的感情不和。而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上連表面的和氣都不願意維持,當著孩子的面上劇烈的爭吵,甚至發生肢體衝突。
吵完架後,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還說一句 ,「要不是因為你,我和你媽媽(爸爸)早就離婚了。」
生長在這樣家庭的孩子,又怎麼會有安全感呢?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感到自卑,甚至是形成討好型人格。活不出自我,一生都很壓抑,害怕別人拋棄他。
既然一切為了孩子就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知行合一,有這樣的意識就不要有行為。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每年高考結束,都有很多夫妻到民政局辦理離婚。雖然他們之間沒有感情,但是他們為了孩子做出了很大的妥協。離婚不拖泥帶水,也不會讓孩子感到有心裡負擔。
有很多父母離婚的孩子,他們也過的很幸福,因為他們得到了父母雙份的愛。因此為了孩子不離婚只是一個藉口,勇敢地去追求幸福,孩子也會非常支持。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這句話是最傷害孩子的,一個孩子的出生是帶著祝福與美好,他們的父母愛情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