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作為教育工作者,懷著對山區孩子的牽絆,沿著巍巍大南山,筆者一行再次踏進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店子鄉,對這裡的孩子進行家訪,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假期生活。
剛入店子村,恰好碰到了一個男孩陪著奶奶去街上輸液。在路邊,我們詢問了他的假期生活、學習情況,並對他的學習提出具體要求。
這個男孩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後,就跟隨父親。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他只好與奶奶一塊兒生活,成為留守兒童。交流中,他性格靦腆、內向,自律性差,缺乏關愛,但是他卻有顆向善的心。從頭至尾,他不敢大大方方地說一句話。從奶奶口中得知,這個男孩有經常不吃早餐的不良習慣,筆者便循循善誘,給他講述吃早餐的重要性,還拿出了「雞肉餅」硬塞給他。
這時,孩子的眼眶紅紅的,他的奶奶感動得落淚了,拉著筆者的手說道:「你們老師太好了,雖然不是學生的父母,但是和父母的心一樣,我們從心裡感謝你們。」
隨後,筆者一行還走訪了在店子村的學生劉嘉鵬、賈乙凡、秦藝文、任旭陽。每到一處,筆者都是以問候、交談、查看作業、英語輔導的方式進行家訪,並督促孩子們多讀書。
走訪中發現,山區裡有家長陪孩子學習的很少,大多數孩子的父母不是外出打工,就是上山挖藥材,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在賈乙凡的家中走訪時,得知父母每天上山採藥,早出晚歸,9歲的她只能每天吃泡麵。坐在她家院子裡的葡萄架子下,透過明亮的陽光,看著她認真讀單詞的樣子,讓在場的每個人覺得一切都充滿希冀。
走出賈乙凡的家,來到了充滿生機的慄子坪村,見到了劉欣怡同學。各方面都優秀的她,聽到老師的誇讚,激動得哭了。父母提到這個懂事又好學的女兒,眼神裡滿滿都是驕傲。
在寬坪村,還有4個孩子。他們早早就聚集在張靜怡的家裡等候老師的到來,屋子裡瀰漫著歡呼雀躍的氣氛,興奮之情無以言表。我看到他們圍在桌子旁,專心聽講的樣子,眼神裡流露的是渴求知識的眼神。這個質樸的場景,在我心裡是一幅溫馨而動人的畫。
「老師,你們下次什麼時候來,我們不想讓你們走!」臨走時,孩子們充滿了依依不捨。這一聲聲親切的話語,瞬間融化了走訪老師們的疲累。
近年來,三門峽市陝州區教體局一直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理念,為促進教育均衡,助力脫貧攻堅,把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作為振興美麗鄉村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店子鄉中心校,看到了煥然一新的校舍,把周圍的一切裝扮得格外亮麗。然而由於城鄉之間的教育差異,加上山區教育的相對落後,這裡的教育工作者的堅持與守望就顯得彌足珍貴。
這裡的校領導滿懷深情地說:「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店子人,守好這裡的教育,就是我們的責任,心裡也就踏實了……」正是因為這錚錚的誓言和無悔的堅守,讓這裡有了火熱的希望,也讓鄉村教育圖景有了些詩意的暢想。
當所有人一直在慨嘆鄉村師資的缺失,鄉村生源的流失,面臨學生越來越少、教師越來越老的窘境時,大家也應該意識到:鄉村教育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話題,它關乎著整個鄉村文明的永續發展,更關乎著城市化與現代化衝擊下的鄉村何去何從。
這也是實施教育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讓鄉村的教育不再有重負與傷痛,如何讓更多的鄉村學子不再遠離故土,就能受到優質教育?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為教育打開了新的視野,也帶來很多機遇與挑戰。怎樣讓山裡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在育人中獨特作用,是一項重大課題,也是教育人的責任與使命。(本文轉載自河南思客,作者、配圖、攝影均為作者李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