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期末統考」教育教學諸多「亂象」之源》中,作者指出,通過期末統考來形成教師間的競爭態勢,即同年級同科目老師間的競爭,雖說也有一些正面作用,但其造成的弊端要遠超正面作用。所以,該文提出,從解決困擾學生多年的課業負擔重,以及革除其所造成的其他問題出發,應當取消非畢業班期末統考的方法,把命題考試權還給一線的老師,由上課的老師出題考察學生。
文章發布後,有網友提出,「那你覺得該怎樣?」是啊,當指出一個問題之後,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樣不行,那該怎辦呢?其實作者在該文中也猜想到會有這樣的疑問,文中就已指出,取消了統考,沒有了競爭,會不會就有部分老師鬆散了。針對這個問題,該文中給出了簡單的解答:一、相信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敬業的;二、對極個別不那麼敬業的老師,也有校領導,有制度管理著;三、競爭是需要的,只是應該是學校間的競爭。
作者認為,針對教育教學的特殊性,教育系統的競爭應摒棄形成教師間個人競爭的作法(例如職稱也是造成師師之爭的,已經廣受詬病),而是採取學校之間的競爭。其實學校間的競爭,如同市場經濟,不用什麼制度安排,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競爭的。因此,順應這種自然形成的競爭,摒棄人為造就的教師間過度的競爭,應是使教育良性發展的一條路徑。
這種遵循校間自然形成的競爭,最好是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下形成更加規範的,更加平等而充分的競爭(如不許跨區掐尖招生便是規範之一),是最有利於教育發展的。理由如下。
一是學校間的競爭而不是校內教師尤其是同級同科目間老師的競爭,有利於年級組內老師的團結,利於組內教師形成教研合力,老新教師傳幫帶,經驗交流,共謀科目教學最優發展路徑,更利於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是更便於學校領導層調配教學資源,優化組合,使學校整體教學力量產生更大效益。我們知道,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或知識廣博擅長上高年級的課;有管理手段高超善於管控嘰嘰喳喳低年級學生的等等。當教師間沒有了競爭關係,學校領導就可以比較隨意地調配教師,揚長避短,優化組合使教學發揮更好效益。但一旦有了教師間的競爭,校領導就很難調配教師了。
舉一個過去本人所在學校的真實事例。之前由於只是畢業班統考,也就是「小考」。一所學校教學質量優劣,全看畢業班這個門面。那時代課多,唯一的中師畢業學歷的老師就是本校考上去回來的,該老師是實力派骨幹教師,校領導就讓他把關畢業班這個門面,連續數年,之後經培養才逐漸讓新的年輕老師上陣鍛鍊接替。
後來,有了職稱聘用漲工資這一關,那年學校該老師與另一位(稍後調入)獲得小高職稱的待聘老師去鎮裡競聘(投票),實力老師不會拉票,竟落聘。而那位教學「爛」的另一位卻獲聘。恰巧當年獲聘但教學不行的老師上五年級語文,按往年慣例,校長要讓實力老師接替把關畢業班。但那一年該老師心中不爽就是不肯接那個獲聘的,上課水平不及代課的老師的班。結果是那個獲聘老師不得不硬著頭皮跟班上下去(本沒能力上)。結果是那一屆畢業班倒數第一名。
三是摒棄教師間競爭而替之以校際間競爭,是以取消非畢業班期末統考為前提的。當取消統考後,實際就等於給了學校靈活實施教學活動的空間。
只針對整個小學六年的教學目標進行總的檢測(小考),不對非畢業班統考,就等於你只要爬到山頂,不管你採用什麼方式,從什麼路線,這就是給了一線教師充分的靈活性。有了這種自主的靈活性,一線教師就有了騰挪的空間。他們才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採用適合自己班級學生實際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育教學工作是複雜的,受到多種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讓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並非只有一種訓練方法,比如下發的統一練習題。沒有了年級統考,教師就可以選擇性使用,或自己另創新的更科學的訓練法,而不必擔心不按怎樣題型練習會丟分。這就能使教師始終著眼於學生真正能力的培養(相對於有統考不得不過多考慮分數),尤其對減輕學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有利於真正形成不同學校的不同教育教學特點。因為是校際間的競爭,那麼,自然形成全校上下擰成一股繩的合力,猶如一個軍團,軍團首長就是校長。校長最大的職責就是為「小考」或「中考」結果負責,這也自然把校長負責制中「負責」的方面移到「教學質量」這一最重要的方面來。
當這一形態形成,校長就會格外重視全校的教研工作,不但關注各年級組的,還會組成全校性的教研機構。這個集各個年級組長的校級教研組,將會根據本校實際深入研究、探討低、中年級應當重點抓哪方面的教學,抓那方面能力的培養才能更符合高年級的發展,利於最後衝刺畢業統考。
在這種模式下,一切不利於形成能力的徒有漂亮之名的題目,將不會被老師用來折騰學生,也不會有頻繁的單元考試,更不會有臨期末時,學生要做大量加重其負擔的各種名堂的試卷。因為做試卷不能提升能力,學習才能!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做試卷而減掉學習時間是本末倒置。
這樣一來,各校就會形成不同教育教學模式,也就是辦出自己學校的特色。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能百花齊放。
五是能有效矯正如今對老師的評價偏重於分數的問題。也為改變以分數評價學生的方式變為以成績等級來評價掃清障礙。這利於淡化學生及家長對分數的敏感性和對教育的焦慮,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地。
因為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簡單說教育包含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因此評價老師的工作也就不能僅僅著重於學生的考試分數了。學校會根據班級紀律情況、行為規範、衛生及各項課外活動開展組織情況等,來總體評價老師的工作。如此,素質教育或許不再停留在口號上。
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回歸教育(而不僅僅是教學,是分數)。教育才能良性發展。
這是個人見解。歡迎點評,提出疑問,敝人將繼續釋疑,總之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即便沒有作用,但矢志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