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那種競爭採納這種競爭?教育,怎樣選擇?

2020-08-28 凡夫記實


在前一篇《「期末統考」教育教學諸多「亂象」之源》中,作者指出,通過期末統考來形成教師間的競爭態勢,即同年級同科目老師間的競爭,雖說也有一些正面作用,但其造成的弊端要遠超正面作用。所以,該文提出,從解決困擾學生多年的課業負擔重,以及革除其所造成的其他問題出發,應當取消非畢業班期末統考的方法,把命題考試權還給一線的老師,由上課的老師出題考察學生。

文章發布後,有網友提出,「那你覺得該怎樣?」是啊,當指出一個問題之後,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樣不行,那該怎辦呢?其實作者在該文中也猜想到會有這樣的疑問,文中就已指出,取消了統考,沒有了競爭,會不會就有部分老師鬆散了。針對這個問題,該文中給出了簡單的解答:一、相信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敬業的;二、對極個別不那麼敬業的老師,也有校領導,有制度管理著;三、競爭是需要的,只是應該是學校間的競爭。

作者認為,針對教育教學的特殊性,教育系統的競爭應摒棄形成教師間個人競爭的作法(例如職稱也是造成師師之爭的,已經廣受詬病),而是採取學校之間的競爭。其實學校間的競爭,如同市場經濟,不用什麼制度安排,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競爭的。因此,順應這種自然形成的競爭,摒棄人為造就的教師間過度的競爭,應是使教育良性發展的一條路徑。

這種遵循校間自然形成的競爭,最好是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下形成更加規範的,更加平等而充分的競爭(如不許跨區掐尖招生便是規範之一),是最有利於教育發展的。理由如下。

一是學校間的競爭而不是校內教師尤其是同級同科目間老師的競爭,有利於年級組內老師的團結,利於組內教師形成教研合力,老新教師傳幫帶,經驗交流,共謀科目教學最優發展路徑,更利於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是更便於學校領導層調配教學資源,優化組合,使學校整體教學力量產生更大效益。我們知道,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或知識廣博擅長上高年級的課;有管理手段高超善於管控嘰嘰喳喳低年級學生的等等。當教師間沒有了競爭關係,學校領導就可以比較隨意地調配教師,揚長避短,優化組合使教學發揮更好效益。但一旦有了教師間的競爭,校領導就很難調配教師了。

舉一個過去本人所在學校的真實事例。之前由於只是畢業班統考,也就是「小考」。一所學校教學質量優劣,全看畢業班這個門面。那時代課多,唯一的中師畢業學歷的老師就是本校考上去回來的,該老師是實力派骨幹教師,校領導就讓他把關畢業班這個門面,連續數年,之後經培養才逐漸讓新的年輕老師上陣鍛鍊接替。

後來,有了職稱聘用漲工資這一關,那年學校該老師與另一位(稍後調入)獲得小高職稱的待聘老師去鎮裡競聘(投票),實力老師不會拉票,竟落聘。而那位教學「爛」的另一位卻獲聘。恰巧當年獲聘但教學不行的老師上五年級語文,按往年慣例,校長要讓實力老師接替把關畢業班。但那一年該老師心中不爽就是不肯接那個獲聘的,上課水平不及代課的老師的班。結果是那個獲聘老師不得不硬著頭皮跟班上下去(本沒能力上)。結果是那一屆畢業班倒數第一名。



三是摒棄教師間競爭而替之以校際間競爭,是以取消非畢業班期末統考為前提的。當取消統考後,實際就等於給了學校靈活實施教學活動的空間。

只針對整個小學六年的教學目標進行總的檢測(小考),不對非畢業班統考,就等於你只要爬到山頂,不管你採用什麼方式,從什麼路線,這就是給了一線教師充分的靈活性。有了這種自主的靈活性,一線教師就有了騰挪的空間。他們才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採用適合自己班級學生實際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育教學工作是複雜的,受到多種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讓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並非只有一種訓練方法,比如下發的統一練習題。沒有了年級統考,教師就可以選擇性使用,或自己另創新的更科學的訓練法,而不必擔心不按怎樣題型練習會丟分。這就能使教師始終著眼於學生真正能力的培養(相對於有統考不得不過多考慮分數),尤其對減輕學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有利於真正形成不同學校的不同教育教學特點。因為是校際間的競爭,那麼,自然形成全校上下擰成一股繩的合力,猶如一個軍團,軍團首長就是校長。校長最大的職責就是為「小考」或「中考」結果負責,這也自然把校長負責制中「負責」的方面移到「教學質量」這一最重要的方面來。

當這一形態形成,校長就會格外重視全校的教研工作,不但關注各年級組的,還會組成全校性的教研機構。這個集各個年級組長的校級教研組,將會根據本校實際深入研究、探討低、中年級應當重點抓哪方面的教學,抓那方面能力的培養才能更符合高年級的發展,利於最後衝刺畢業統考。

在這種模式下,一切不利於形成能力的徒有漂亮之名的題目,將不會被老師用來折騰學生,也不會有頻繁的單元考試,更不會有臨期末時,學生要做大量加重其負擔的各種名堂的試卷。因為做試卷不能提升能力,學習才能!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做試卷而減掉學習時間是本末倒置。

這樣一來,各校就會形成不同教育教學模式,也就是辦出自己學校的特色。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能百花齊放。

五是能有效矯正如今對老師的評價偏重於分數的問題。也為改變以分數評價學生的方式變為以成績等級來評價掃清障礙。這利於淡化學生及家長對分數的敏感性和對教育的焦慮,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地。

因為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簡單說教育包含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因此評價老師的工作也就不能僅僅著重於學生的考試分數了。學校會根據班級紀律情況、行為規範、衛生及各項課外活動開展組織情況等,來總體評價老師的工作。如此,素質教育或許不再停留在口號上。

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回歸教育(而不僅僅是教學,是分數)。教育才能良性發展。

這是個人見解。歡迎點評,提出疑問,敝人將繼續釋疑,總之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即便沒有作用,但矢志依然。


相關焦點

  • 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
    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王營前段時間,在對學校進行督導評估時看到這樣一句口號:「兩眼一睜,開始競爭」。校長解釋說,這句口號是為了激勵教師和學生展開競爭,創造最佳教學業績。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也持有一種強烈的競爭觀念。
  • 女性怎樣參加社會競爭?說的很有理
    公開向強者挑戰(1)敢於公開向強者挑戰。女性內心世界有時過於豐富,對別人,尤其是對其他女性的成就容易嫉妒,這種嫉妒心理影響女性事業的發展。現代女性,應該敢於公開向強者挑戰!「我想超越你,你能告訴我你的成功之路嗎?」不少成功的女性都是這樣做的!在競爭暫時失敗時,既不埋怨自己無能,也不貶低對方的人格,把精力和目光盯在下一次的較量上,敢於公開競爭。
  • 怎樣通過「品牌定位」樹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首先說明,這裡的「品牌」不是指產品的商標那種品牌,而是通用意義的某種認知形象。大到民族可以樹立自己的品牌,小到個人也可以樹立自己的品牌。由於民族的概念太大,我們這裡主要來探討一下,如何樹立個人品牌定位,順帶探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怎樣樹立品牌定位。定位,是美國營銷專家傑克·特勞特先生於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一種營銷工具。
  • 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
    「內卷」,無效消耗還是競爭動力?  若剖析「內卷」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一個詞:競爭。  進入大學後,大家對於「優秀」的定義變得多樣化,大學生們自身學業發展和未來人生規劃的選擇也比中學時期豐富得多。  有大學生認為,競爭本就一直存在,網絡上關於「內卷」的討論更多是在販賣焦慮。  賀如松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精密儀器系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和上熱搜的「清華學神」在同一個系。  「騎車不忘看電腦的那位同學,他學習態度很踏實,我很佩服他。他其實不是網友調侃的那種『天才』,但一直是一步一個腳印幹好自己的分內工作。」
  • 別為教育的惡性競爭推波助瀾
    如果教育也如此競爭,那麼傷痛就不僅僅在於肉體上了。我在上學時,競爭意識很強。老師經常給我們灌輸「競爭、趕超」的思想,要我們眼睛盯著比自己強的「對手」,勇於趕上。雙贏是理論上的嚮往,現實中的競爭往往帶來嫉妒和「仇恨」。競爭把人性醜與惡的一面呈現出來了。成績好的學生,在同學中間往往人緣不佳。成績好的學生之間如烏眼雞一般,就是借學習用品這樣的小事,都會遭到拒絕。
  • 在線英語培訓競爭激烈,憑什麼選擇阿卡索外教網?
    在線英語培訓競爭激烈,憑什麼選擇阿卡索外教網?而眾多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品牌也讓家長挑花了眼,不少家長在難免產生疑惑,究竟怎樣的品牌才能適合自己孩子學習?阿卡索少兒英語為很多家長解決了焦慮。那麼憑什麼選擇阿卡索少兒英語呢?  每一家外教機構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為此選擇時,建議多多了解幾家對比,個人覺得這篇文章就很不錯《馮老師選課》,裡面詳細介紹了各大機構的優劣勢對比,價格對比等等,分析很到位,可以看看。
  • 王廣發:人才競爭的關鍵是教育
    在「新時期中國全球人才戰略」分論壇中,北京法政集團董事長兼總裁、CCG資深副主席王廣發表示,教育是人才競爭的關鍵。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常紅 唐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簡稱CCG)9日在北京舉辦第三屆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
  • 競爭與合作(作文素材)
    他們的這種成功不就是合作而完成的嗎?如果是一個人,或就沒有如此大得逞就。      一個美國成功人士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著句話說的沒錯.秒年個個很要好的朋友,很可能在某些因素下成為敵人,畢竟金錢,名利的誘惑是很大的,我們不能保證人都能對朋友忠誠.更有可能,著只是外表的朋友.敵人也是一樣的,我們麼有永遠的敵人,就像棉隊中考,考場上,我們都是競爭的對手,誰也不會因為什麼關係而放棄自己的學業.但是,在平常學習中,我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著就是朋友是合作,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生活在這個社會裡,生下來就要競爭,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 每時每刻的競爭+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 培養孩子競爭意識是好事,但終極指向是未來安逸,那就是惡性競爭
    從業者是外行就是當今惡性競爭的結果,拿教育行業來說,包括公立學校在內。每個人都是搞教育的,但多數時候我覺得很難跟他們交流,原因就在於總會遇見那麼幾個人,其實他們並不懂教育。上學以後真正的競爭又開始了,好學校、重點高中、名牌大學、將來的好企業招聘的人數都有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校時期高歌猛進,大學時期遊刃有餘,畢業後BAT搶著跪舔呢?看似一切都那麼順利成章,不過我需要反問一下,為什麼要競爭呢?如果都按照家長意願,一開始的努力是為了今後的不努力打下基礎的話,我到覺得努不努力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種競爭根本就是惡性競爭。
  • 媒體聚焦大學生的「內卷」:無效消耗還是競爭動力?
    「內卷」,無效消耗還是競爭動力?若剖析「內卷」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一個詞:競爭。進入大學後,大家對於「優秀」的定義變得多樣化,大學生們自身學業發展和未來人生規劃的選擇也比中學時期豐富得多。陳佳穎說,「即便這種前行是被動的,但當我們做到之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那些自己曾經認為的困難,其實也不過如此吧」。此前,有媒體就中國頂尖高校中「績點為王」的現象進行報導,並表示不少頂尖高校的學生因「內卷」而迷茫,「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有大學生認為,競爭本就一直存在,網絡上關於「內卷」的討論更多是在販賣焦慮。
  • 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裡,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 當前中國藝術教育市場競爭分析
    1、宣傳競爭近幾年,藝術教育培訓機構數量呈爆發性增長,他們採用各種手段招攬學生佔領市場,其中宣傳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缺少行業自律,教育培訓機構常常使用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引發消費者不滿。據調查,為宣傳自己的培訓機構,一些單位採用派發傳單的方式去推廣。
  • 教育體制下的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是競爭對手,還是攜手兄弟
    我國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已經是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私立教育並舉發展的局面。那麼,這種局面的發生發展,並非偶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了需求自然就會相應的供需。那麼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二者之間的一些詳細內容!公辦優勢1.
  • 把城市家庭從教育競爭中解放出來
    ,教育也因此被賦予了不可承受之重近年來,由於我國城市中教育競爭的不斷加劇,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從孩子呱呱落地便開始投入到一場漫長的教育競爭甚至是教育軍備競賽中去。這也重塑了新生代的城市家庭角色分工:多數城市家庭既以子女教育為中心而進行角色分工共同作戰,又因子女教育而發生內部衝突甚至開戰。
  • BAT三巨頭,對在線教育的「直播」競爭
    這個「過程」中,最突出的產品化形態正是前兩年被YY教育、多貝、傳課等平臺公司推向熱潮的「直播互動」。  此前,雖然幾大網際網路巨頭在教育培訓領域都已開始了一系列布局,但本質上都還是對自己核心服務的品類升格和運營延伸。淘寶同學最初的切入點,只是將「課程」這種產品服務作為一個新的大類進行聚合。
  • 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分強調了競爭的作用
    實際在很多國家,是嚴格禁止學生之間競爭的,他們強調更多的是合作意識的培養。我們中國人多,有人說不競爭不行。但目前的教育,我認為恰恰是過分強調了競爭的作用,已經陷入了惡性競爭的死胡同。第一:過分追求對老師的分數評價,導致老師之間競爭越發的厲害。
  • 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競爭
    現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我們的孩子學習壓力大,痛斥高考制度的殘忍,殊不知高考是人生最公平的一次競爭,它不管你貧窮富貴,只要通過自己努力,在這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有可能實現一次魚躍龍門的飛躍。 很多人崇尚西方的教育制度,西方的教育本質是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承受的,素質教育是開闊你視野,提高你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你的興趣愛好,這都需要經濟的支持,這種教育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是無法逾越的障礙,而我們中國高考,讓莘莘學子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讓萬千寒門學子有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在我們的高考制度下,只要你能拼搏考個好成績,你就能進到好的大學,
  • 怎樣滿足未來全球數字信息的競爭?普及還是拔尖
    隨著全球發展競爭的重點的向「數智化」轉移,建設完全自主可控的軟體硬體系統,培育梯隊信息化人才,成為歷史的必然。我們都知道學校裡的課程教育是普及化教育,要按照標準模塊化的教育培訓學生發展。這種模式可以很好的實現掃盲式普及性效應,但應對全球尖端數位化信息技術的競爭是否有效?
  • 過早讓孩子參與競爭,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文|寶藏媽媽競爭是成人社會的遊戲規則。《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競爭的釋義是:「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爭勝。」這種成人職場上的拼殺遵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規則,是一種「排他性競爭」。霍思燕曾說「晚一年上學是送給男孩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