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讓孩子參與競爭,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2020-08-26 寶藏媽媽tiny

文|寶藏媽媽

競爭是成人社會的遊戲規則。《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競爭的釋義是:「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爭勝。」這種成人職場上的拼殺遵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規則,是一種「排他性競爭」。

霍思燕曾說「晚一年上學是送給男孩最好的禮物」。而我覺得,「晚一點競爭,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身邊常見的育兒現象。

三歲的小愛在家吃飯時,奶奶總喜歡說:「小愛快吃,我們比賽,看誰先吃完」。剛上幼兒園的淘淘在和小朋友玩遊戲的過程中,總是碎碎念著:「我第一名,你們都不是第一名」。我家兒子前幾天出門時,遇見了鄰居家的小哥哥,小哥哥本來走在我們後面,看到我兒子在前面走 ,立馬飛速跑到我們前面大聲喊道:「我第一名咯,我超過弟弟咯」!

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很熟悉?吃飯比、玩遊戲比、連走路都要比。孩子們在忙著與大人比賽吃飯的過程中錯失了細嚼慢咽品嘗美食的滋味、在只為得第一的遊戲比賽中錯失了與他人合作的快樂、在你追我趕的路途中錯失了沿途美好的風景。

這一切本該是日常生活中再順其自然不過的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卻變成了孩子與他人、與自我的一場競爭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過早讓孩子參與競爭,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

家長崇尚的 「鰻魚效應」,導致了孩子過早參與競爭

鰻魚效應是指在已慵倦的人群中加進一個有威脅的人物、刺激人群的緊張度從而保持整體活力。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口吐白沫,漁民們想了無數的辦法,想讓沙丁魚活著上岸,但都失敗了。然而,有一條漁船卻總能帶著活魚上岸,他們帶來的活魚自然比魚貴出好幾倍。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那條漁船的漁民在沙丁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當魚槽裡同時放有沙丁魚的鯰魚時,鯰魚出於天性會不斷地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遊動,激發了其內部的活力,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鰻魚效應」。「鰻魚效應」告訴人們,競爭可以激發人們內在的活力。

我一閨蜜,就特別喜歡拿「鰻魚效應」來教育孩子。她認為只有將孩子過早地放進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裡面,才能讓孩子懂得競爭、學會競爭,從而激發他的「競爭天性」

她女兒晴晴從出生開始 ,就進入了「競爭」。半歲開始早教、3歲開始上英語班、樂高班、藝術啟蒙班,孩子幾乎沒有在大自然玩過沙子、泥巴和水。日常的吃飯、玩遊戲、做作業,她都容不得晴晴比別人慢。「凡事得第一",是閨蜜培養她的終極目標。

晴晴現在已經讀小學三年級了,前面兩年都是全年級第一,閨蜜引以為豪,總覺得自己的「鰻魚效應」實施得不錯。

但在進入三年級後的一次月度考試中,晴晴與第一名差之分毫,閨蜜為此大怒。但更意外的是,晴晴比閨蜜還要激動,不但哭著不肯去學校,還覺得自己就是學校的恥辱,甚至揚言如果下次考試拿不到第一,就再也不讀書了!

閨蜜不明白晴晴這是怎麼了,但我知道,晴晴很痛苦,是那種得不到第一對自己不滿意卻又無處發洩的痛苦。

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真正的競爭力: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幫助、創造力

一直以來,很多家長都像閨蜜那樣,推崇「鰻魚效應」,過早地讓孩子參與競爭,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權利。育兒專家尹建莉認為 ,孩子的生活中不該有競爭,過早競爭,會影響其正常成長,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第一,過早參與競爭,掩蓋了本該屬於孩子的光芒

生活中,我總是特別容易被那種全身上下散發著光芒的孩子吸引,但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少。

放假帶著兒子去逛綜合性商場時,路過透明的落地櫥窗總可以看到一群正在上培訓班的孩子們。這些孩子看著都和兒子差不多大,有的孩子面色愁容、有的孩子則一臉戾氣,童年的天真在他們的臉上幾乎看不到。

每次兒子都會問我,「媽媽,他們是在上課嗎?怎麼都不出來玩啊?」。我不禁感嘆,是啊!怎麼都不出來玩?這不應該正是瘋狂玩耍的年齡嗎?為什麼一定要為了將來的勝出,而早早地在這裡背單詞、學古詩呢?

育兒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提出,「當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力量就開始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堅持不給兒子報任何培訓班的原因,雖然有朋友嘲笑我太過佛系,但我覺得守住兒子身上的光芒比參與競爭更重要。

如果你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即便是同齡的孩子,每個孩子身上散發的光芒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渾身上下都透著童真的光芒,而有的孩子則提早披上了競爭的外衣,掩蓋了本該屬於他的光芒。

第二,過早參與競爭,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康康是我朋友的孩子,每次來我家玩,都會和兒子鬧得不歡而散。按理來說,小孩子之間的打鬧、爭奪其實都很常見,可康康不一樣,他無論做什麼 ,都喜歡爭第一。

有次他和兒子拿了幾輛工程車,準備在新搭建好的軌道上比賽,兒子的工程車明顯比他要快一點,他直接犯規,把兒子的工程車扔出了軌道,遊戲結束後,他把軌道也一併拆掉。

在這個過程中 ,我看到的是康康失去了和兒子合作的機會、失去了和兒子分享、互助的機會。在他怒氣衝衝把軌道拆掉毀壞時,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對萬事萬物的不尊重、不信任

康康雖然得了「第一」,但其實早已失去了真正的「競爭力」。因為,惡性競爭是沒有贏家的。

真正的「競爭力」應該是擁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幫助和創造力的能力 。而過早讓孩子處在競爭環境,參與一些無意義的競爭,則讓孩子失去了真正「競爭力」。

如果康康不抱著「競爭」的心態玩遊戲,而是和兒子友好合作地進行比賽,享受工程車在軌道上奔跑的過程 。那麼在這個遊戲的過程中應該會有友善、寬容、快樂、合作的成分。

良性的競爭不是「排他利己主義」,而應該是在友好合作的前提下公平進行。一個沒有合作、分享意識、不懂尊重、不懂信任的孩子,怎麼可能在成人後具備「競爭力」呢?

第三,過早參與競爭,導致孩子提前面對得失帶來的「痛苦」

英國教育家尼爾說,「所有的獎品、分數和考試都會妨礙正常性格的發展」。而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證實,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敵意。而這種敵意會毀了孩子健康的身心成長。

就拿前面提到的我家閨蜜女兒來說,一個讀三年級的孩子居然會為了與第一名差之分毫而痛苦萬分。試想一下,這孩子將來成年後會怎樣?能經受得住人生路上的挫折和打擊嗎?

輸不起的孩子很痛苦,這不是子虛烏有的有一句話。對於現在的孩子而言,很多孩子都提前面對了得失帶來的「痛苦」,而孩子們卻無法用現有的能力去面對和處理這些「痛苦」,因為這些「痛苦」本不該在他們這樣的年齡出現。

擁有這些「痛苦」的孩子勢必會影響自己健康的身心。

與其培養競爭力,不如培養孩子的好品格

文章寫到這,很多人估計會問,如果過早地讓孩子參與競爭,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那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呢?

我覺得,與其培養競爭力,不如培養孩子的好品格。因為,好品格就是最好的競爭力,它將伴隨孩子一生,在順境中不狂妄自大,在逆境中不妥協放棄。在成年後的社會競爭中, 能如「君子」般地合作、分享、和互助,在公平競爭中勝出。

具體,你可以這樣做:

第一,放下心中的「虛榮」和「恐懼」,不攀比不計較

在育兒路上擺正自己的心態是學習任何育兒理念的前提。很多家長空有育兒理念,卻沒有一個良好的競爭心態,喜歡攀比喜歡計較,看到人家的孩子學英語、學藝術,就想著趕緊給自家孩子也報個同類的培訓班,也不在乎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和興趣。

這背後的原因多半來自家長心中的「虛榮」和「恐懼」。一方面渴望孩子有出息,為自己攢面子。一方面擔心如果不跟上其它人的步伐,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家長首先要學會放下心中的「虛榮」和「恐懼」,不攀比不計較。這樣,就不會隨意將孩子扔在一個不適當的競爭環境裡面 ,創造一個寬容的成長環境,永遠比把孩子扔在一個深不見底的競爭環境裡面要好得多。

孩子只有在寬容的環境下成長,在沒有攀比沒有競爭的環境裡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 ,才能獲得自我的內在成長,「競爭力」的種子才能真正在心裡萌芽。

第二,在玩耍中培養孩子的合作、分享、互助意識

好品格包括合作、分享、互助,而這些品質都是在玩耍中自然形成的。

很多家長常常會誤認為玩耍耽誤學習,就算玩耍也得讓孩子在各種培訓班中玩耍。這樣其實是不對的。

1978年,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

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得獎者平靜地回答:「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
老人如數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孩子天性愛玩,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大自然和幼兒園則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課堂。

你給孩子一堆泥土,他可以用雙手捏出各種形狀。你為孩子提供一片沙灘,他則可以堆出一座城堡。而一群孩子在大自然裡,則可以在捏泥土的過程中,分享快樂;在沙灘堆城堡時學習合作、互助。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每個周末帶著兒子去河邊的沙灘上玩,兒子會在沙灘上尋找他喜歡的同伴,主動和其它孩子打招呼,邀請同伴一起和他玩沙。每次看著他們一群孩子拿著棍子、桶子、樹枝、還有各種沙灘工具,在一起合作搭建他們心中的城堡時就覺得特別美好。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孩子特別有合作意識,而有的孩子則因淘氣常常會故意破壞搭建好的城堡。就這樣,在反反覆覆的堆砌中,孩子們享受了大自然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合作、分享、互助,彼此也建立了純真的友誼。

而幼兒園也是一樣,幼兒園是建立人際關係、分享與合作最好的環境。但現在很多家長往往會以自己的觀念去要求孩子在幼兒園學會競爭。試問,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無憂無慮地快樂玩耍不好嗎?

第三,尊重、並保護好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馬雲曾說:「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和想像力 ,但不是每一種創造力和想像力都能被尊重和保護好。

很多家長總是在生活的細節中不知不覺就破壞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1歲7個月的樂樂最喜歡在吃飯時拿著勺子在碗裡搗騰,可樂樂的媽媽見不得樂樂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於是每頓飯都是樂樂媽主動餵樂樂吃完,從樂樂媽剝奪樂樂手中的勺子開始,樂樂的創造力就這麼被無情地破壞掉了。

孩子動手吃飯、拆裝玩具,甚至搞破壞,都是他們自我能力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創造力、想像力。而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孩子,定也具備友善開朗、求知慾和好奇心的品質。這樣的孩子將來怎麼會沒有「競爭力」?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說,「生命的高貴,就在於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樣,對世界萬物的感知也跟別人不一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保衛好純真童年,尊重本身的自然成長節奏,不過早地讓孩子參與競爭,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培養孩子「競爭力」的最好方法。你覺得呢?


我是寶藏媽媽 ,陪你分享我的育兒寶藏,做有溫度的育兒說。喜歡請點讚點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有什麼危害?父母要警惕,別用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事後仔細想了想,現在家長們認為孩子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拿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其本質更多的是家長之間的無言交鋒,而非孩子們自願為之。家長此行為外化與孩子,便是爭強好勝。而孩子爭強好勝成功也罷,但是成功者唯幾人而已,其他失落者只能憤憤不滿,埋怨他人,憎惡社會?這真的是家長朋友希望看到的嗎?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有什麼危害?
  • 北大教授疾呼:教育陷入全面競爭狀態, 讓孩子過早「夭折」
    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
  • 「我家孩子太懂事」,家長別沾沾自喜了,小心孩子過早成人化
    為什麼孩子會過早地&34;呢?孩子在孩童階段就應該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沒有煩惱,可是社會競爭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得不讓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成熟的跟個大人一樣。孩子如果過早地用成人的思維思考問題,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想要擺脫這種生活,可是現實反饋給他們的卻是隨之未來的壓力。2、長大後習慣讓步,在競爭中很容易被淘汰過早&34;的孩子,對什麼東西都是不爭不搶,處處讓著別人,這種習慣久而久之就凝固在血液裡了。
  • 過早的讓孩子接觸成人世界,會不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過早的讓孩子接觸成人世界,會不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在網絡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網友們說成人世界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和混亂,當你步入成人的世界之後,你會發現整個人的世界觀都會發生極大的改變。說實話對於這個觀點小編我是極其贊同的,因為我也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成人的世界中確實有一些美好的東西是孩子的世界裡面不曾擁有過的。
  • 孩子「輸不起」是因為太想贏:學會這3點,構建孩子的競爭力系統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競爭力的時候,強迫孩子去競爭,不僅會浪費孩子本來擁有的潛力,也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家長一味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衡量自己的孩子,並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甚至會自暴自棄。
  • 孩子過早獨立是好事?並不認同,過早獨立反而會讓孩子內心缺愛
    當問起家長上述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是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我們會在遠處觀察她,在保證她安全的情況下,儘量不會出手。"相信很多家長其實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只是各位家長所認為的好,也許是家長以前自己體會到了獨立,知道獨立的好處,所以就強迫孩子獨立。這樣做雖然會讓孩子比別的孩子更早進入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會增強,但是也會讓孩子更加成熟。
  • 這樣的孩子活得並不快樂,過早「成人化」罷了
    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我媽媽就變成了一個極為懂事的孩子,她是沒有童年的,小小的年紀便學會了察言觀色,也總是活的小心翼翼,她也知道了「說好聽的話」、「獻殷勤」會讓大人們開心,會誇她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為了掛上「懂事」的標籤,她失去了孩子本該擁有的純真和快樂,過早的「成人化」
  • 面對競爭,我們要孩子爭什麼?比什麼?可能你為孩子做錯了選擇
    當孩子再次面對類似的競爭時,隱匿的不安全感會再次浮上水面,導致他害怕甚至恐慌。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製造這樣的恐慌事件,那麼孩子的自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擊打,失去競爭的信心是必然的,於是為了逃避競爭,開始對學習生出厭惡之心,最終放棄努力。
  • 孩子過早學習好不好?別讓填鴨式教學扼殺孩子創造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因此,早早地為孩子準備了各種興趣班與補習班……而目的也是讓自己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競爭中能快人一步。其實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過早地學習一些知識,可能會對以後的學習起到一些作用。但是,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 如何鼓勵孩子參與競爭?---競爭的目的原來是......
    >01 性格變化家長的攀比會打擊孩子:你看別人比你好!他在生活中一直被比較:和同齡人的幸福家庭比,和父母疼愛的妹妹比,這是一個很不幸的,活在比較中的孩子。03 自我認同感下降如果家長經常拿孩子的弱點比對別人的長項,會令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感下降。長久以來Ta自己也總要拿外界的行為和自己對比,只有勝過別人才會感到自信和安全。如果失敗了,會不能接受,自我攻擊,造成嚴重的後果。
  • 別讓孩子過早成為「低頭族」
    別讓孩子過早成為「低頭族」 2014年04月14日 17:0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 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孩子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生活,失去了她們那個年齡應有的放肆和任性。
  • 孩子被過早捲入浮躁旋渦:不和沒英文名的一起玩
    孩子被過早捲入浮躁旋渦:不和沒英文名的一起玩 2017-06-01參與互動
  • 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孩子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生活,失去了她們那個年齡應有的放肆和任性。02「你要懂事,要聽話。」
  • 在表揚聲中長大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的自尊
    這是政治家、教育組織合力推動的結果,意思是說,許多青少年的不良社會問題,都是錯誤的教養方式引起的,而這又歸結於孩子們過早的失去了自信。按照自尊運動倡導者的說法,如果孩子們從小就被播種下信念,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就不會在長大後出現自暴自棄的行為。
  • 孩子總是得過且過?家長解鎖「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家長可以善用"鯰魚效應",激發孩子的競爭力。"鯰魚效應"指的是:採取一定的舉措,刺激部分企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投身於市場競爭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類行業企業一同競爭。"鯰魚效應"育兒的優勢之處第一:為孩子成長加足馬力許多孩子身處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認識也產生偏差。
  • 過早識字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看看專家怎麼說
    有很多家長特別熱衷於讓孩子早點學字,也不乏很多幾歲就學會幾千字,上萬字的例子,其實想法無可厚非,但方法不敢苟同。這類家長的基本的方法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給孩子灌輸漢字,牆上貼滿字帖,每天追著孩子教,把孩子按在椅子上,填鴨式他教學。
  • 孩子有競爭是好事,但是過強的"勝負欲",會陷入"野馬結局"
    01、孩子有競爭是好事,它能起到正面作用如果孩子生活在沒有競爭的圈子裡,他對生活也失去了熱情和激情,他更失去了上進心,會安於現狀,對生活失去了基本的期待感,他的生活會變得平淡又乏味。當他擁有了競爭時,這讓他平淡的生活蕩起了漣漪,他開始意識自己的不足,懂得了爭取進步,懂得去和別人做競爭,努力去超越別人。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的三種運動,會耽擱身體發育,對身體傷害大
    ,如果孩子參與的運動項目不符合當前發育規律,就會阻礙到孩子的發育,甚至是影響健康。這幾類運動孩子不能過早接觸,家長別心急!孩子4歲前心肺方面功能還在發育,而遊泳對心肺功能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孩子過早接觸遊泳,心肺能力跟不上,孩子就會在遊泳過程中感到身體不適,容易發生危險,另外,水下壓力過大,孩子4歲前骨骼還不夠堅固,身體承受水壓的能力較差,長時間在水下活動,對骨骼發育也會造成一定的阻礙。
  • 過早的讓孩子接觸「性教育」,真的好嗎?
    過早的讓孩子接觸"性教育",真的好嗎?對於"性教育"許多國內的家長們一直都非常的牴觸,甚至他們中不少人覺得讓孩子們過早的接觸"性教育"會對其造成很大的影響。其實在許多國家,性教育早已經成為了孩子們成長時期必上的一門課程,但是在國內貌似大家對於"性教育"的認知還不是很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