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前幾日,聽到一位母親說:"只要心狠一點,沒有孩子學不會的!"
仔細思考了一番過後,發現目前大多數的父母都非常信奉"科學餵養",秉持著"絕不溺愛孩子"的初衷,非常強調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於是就發生了很多如下事件:
"一位孩子出生後就和母親分床睡,導致睡前焦慮症"
"八個月孩子由於身體發育不完全,幾次摔倒,造成粉碎性骨折"
"一兩歲小女孩,獨自一人上下學"
……
目前此類事件已經算是層出不窮了,相信大家看到這些的第一眼,都會感到很疑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孩子剛出生不是就應該和父母睡嗎?
八個月的孩子不是應該正在學習爬行嗎?
兩歲的小女孩上幼兒園,難道不應該由家長接送嗎?
家長難道不會擔心上下學途中的安全問題嗎?
當問起家長上述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是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我們會在遠處觀察她,在保證她安全的情況下,儘量不會出手。"
相信很多家長其實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只是各位家長所認為的好,也許是家長以前自己體會到了獨立,知道獨立的好處,所以就強迫孩子獨立。
這樣做雖然會讓孩子比別的孩子更早進入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會增強,但是也會讓孩子更加成熟。
之前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就上了新聞,小小年紀,不僅會做飯,還會拖地洗衣服,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小大人"了。
屏幕前很多的父母都羨慕能夠有這樣一位懂事獨立的孩子,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孩子背後的辛酸。
本該是撒嬌賣萌的年紀,但是卻經歷著超過這個年紀的失望和無助,如今的堅強和獨立之後,又是背後多少次地嚎啕大哭?
所以,在這裡不得不和各位家長談一談,過早獨立到底有多恐怖,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①可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固然需要獨立,但更需要愛和陪伴,如果一味強調獨立,過早地把孩子強行推出去,會導致孩子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
以前聽過一位爸爸講述他的育兒經驗,他說他非常愛自己的兒子,他深知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承擔什麼,所以從小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方面的能力。
曾經,兒子哭了想要喝奶,他故意把奶瓶放在一個角落,讓兒子邊哭邊爬著去抓奶瓶;
他帶兒子去遊泳,給孩子套上一個遊泳圈後,就把兒子扔到水裡,不管不顧。
這位父親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想讓他早點獨立。"
但是這位父親最後真的達到了他的目標嗎?事實上,反而是讓事情變得更加嚴重了,在這樣的教育下,本來是一個溫柔乖巧的孩子,非但沒有獨立起來,反而脾氣變得暴躁,變得偏執,變得沒大沒小,變得喜歡向父母撒嬌。
若是出現這類問題這位父親仍然不知道改正的話,最後面臨孩子的可能是更加嚴峻的挑戰。
②會給孩子帶來無法磨滅的創傷
當初在一個綜藝節目上,王子文看到大屏幕中別人溫馨的家庭,友好的親子關係,她發自肺腑地說出了這些話:"我其實很心酸,因為我從來沒有體會過這樣的愛,因為我爸媽從來就不會主動聯繫我,問最近累不累啊,身體好不好啊,可以說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體會過他們的愛,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創傷,而且是一輩子的創傷。"
有人說"你以為誰想獨立呢?獨立有些時候都是被逼出來的。"這句話其實不假,每個孩子肯定都希望永遠活在父母的臂彎中,他們也想儘可能晚一點自己出去闖蕩,但是他們其實清楚,自己有一天必須要獨立。
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放慢腳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獨立,而不是猛然一下,讓孩子學會所有甚至是有些成年人都還不會的東西,這不是在讓他們獨立,而是在壓迫他們,害他們。
一個人的童年是怎麼樣的,可以直接從人長大後的生活中可以看出,童年被迫獨立,沒有體會過父母的愛,長大後孩子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小時候的創傷是會跟隨一個人一輩子的。
③可能會把孩子處於危險之中
之前閨蜜給筆者打電話談論心事,閨蜜說她7歲的女兒晚上去上補習班,時間是八點鐘,下課後是九點鐘,閨蜜每次上班已經很累了,接著又要去接孩子下課,確實有些疲憊,於是就想著自己休息一下,讓孩子自己坐公交車回家,也可以鍛鍊一下孩子的獨立性。
但是沒想到有一次,孩子卻坐反了方向,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個人坐在公交車上嚎啕大哭,最後司機詢問孩子媽媽的電話,才告知閨蜜這件事情。
閨蜜說現在想著那件事情自己都還是細思極恐,幸好是找回來了,若是沒有找回來,自己該是帶著多麼大的愧疚,繼續之後的生活。
其實說到現在,相信各位父母已經知道我想表達什麼了吧,沒錯,希望孩子獨立確實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是不是就代表著撒手不管?是不是就代表著冷漠無情?代表著讓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去做一下不符合他年齡做的事情呢?
也許孩子現在看來是獨立了,是懂事了,但是他們堅強獨立表面背後,其實犧牲的是孩子對父母最珍貴的信任和安全感,也就是缺失了愛。
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虛弱無力,甚至無法獨立。因為過早地讓孩子獨立,相當於在提前"透支"身體。
1)給孩子足夠的愛,是獨立的最好方法
"愛是獨立的前提,獨立是被愛的結果"。這句話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各位父母最終的答案了。
很多父母都以為,堅強的孩子就是獨立的,能夠忍住孤單寂寞的孩子就是獨立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記得當時播《爸爸去哪兒》的時候,那一期把孩子和爸爸分開,讓孩子自己去地道裡面尋寶,但是走著走著,嗯哼就大哭起來,想要找爸爸。
也許那些一心想要讓孩子獨立的父母,肯定會不管不顧,認為孩子可以自己解決,自己堅強,但是杜江卻是示範給了各位爸媽一個正確的做法。
杜江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並沒有嘲笑他,因為他明白對於嗯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害怕是很正常的,這時候父母需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杜江決定帶著嗯哼重新走一遍這個地道。
杜江說:"嗯哼,你看,現在爸爸陪你一起走,是不是就覺得沒有那麼可怕啦,你要記住,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害怕的東西,你都要知道,雖然有時候爸爸媽媽可能會不在身邊,你也要勇敢面對,要學會去嘗試,爸爸媽媽永遠在你身後。"
有些時候父母簡單的一些話語就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就是最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的東西。
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和堅強,在他們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會勇敢面對,也會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永遠支持著自己。
2)父母的支持,是讓孩子獨立最好的"良藥"
在這知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話題:"被父母愛是什麼樣的感覺?"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被父母愛的感覺大概就是自己做的決定他們都會支持你,讓你清楚就算失敗,就算遇到挫折,自己也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這大概就是安全感吧。"
當孩子明白父母在背後愛著自己,支持著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有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這個時候的孩子就是獨立的,獨立並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自己睡覺,學會自己遊泳,而是讓他們的心靈實現獨立。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渴望長大的,當我們隨便詢問一個孩子:"你想不想要長大?"的時候,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我想"。
但是與此同時,很多孩子也是拒絕著長大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擔心害怕,害怕自己獨立過後,會失去家長的愛和支持,會變成自己孤身一人。所以,孩子有些時候需要的其實就只是愛而已。
3)父母的陪伴反而會讓孩子走向獨立
假如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其實那才是對孩子獨立最大的阻礙,俗話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家長越是不在身邊,其實他們的心裡就會越來越依賴家長。但是,如果家長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們感受到溫暖,讓孩子知道,其實父母是在背後陪伴著自己,支持著自己的話,我相信這才是對孩子走向獨立最好的幫助。
冷漠,漠視這種方法在任何事情上面都不是一個好方法,希望各位父母都能夠知道,只有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各位家長想要孩子獨立的心情相信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掌握正確科學的方法,不要刻意拒絕,不要延遲滿足,在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時候,及時站出來,多給他們一點愛,就是讓他們走向獨立最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