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34;,實際上教育孩子也適應於此,教育裡的精髓在於點到為止的指引,而不是看著孩子口渴摁住硬灌水喝。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是焦慮的一代,實際上孩子出生以來本是純潔,隨著父母的期盼不同強制給孩子灌輸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以至於孩子們根本不知、也不懂得什麼是焦慮。
有個朋友,是典型的事業女強人媽媽,她對自己的女兒也非常嚴厲,從小就給女兒各種&34;比如小提琴、書法、舞蹈和鋼琴等等,幾乎朋友能想得到的多才多藝都要投資在女兒的身上,讓孩子成功地成為了&34;,但是小丫頭卻成長的並不開心,因為女孩的一切都有媽媽的安排,在缺少自我意識的情況下,也沒有掌控自我的選擇權利,這樣的成長環境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迷茫。
後來,朋友這個女兒也應了那句&34;,像高考這樣夢想綻放的選擇方向,女兒只是淡淡地一句&34;。大學是一個比拼獨立自主的生活環境,誰缺少獨立就會被狠狠地摔在身後,只知道伸手要錢的結果就是母女關係破裂,為了在生活上不輸給其他人朋友的女兒開始借貸。
都說借貸是個不可碰的毒瘤,這句話說得一點錯誤也沒有,那些打著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校園借貸,也毀了不少大學生的平靜生活。聽朋友友說,為了幫女兒還清借貸他們賣房又賣車,這個結果也算是意料之中,但是同樣都是大學生很多可以勤工儉學,為什麼有些卻只知道伸手要錢,實在不濟就頂不住誘惑開始借貸,這也說明孩子與孩子之前缺少獨立是多麼可怕!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逆境底下更容易出孝子,而教育孩子也不能太過順利,因為太順利反而不是件好事,說明家長把孩子保護得滴水不漏沒有漏洞,但是人生會經歷各種形形色色,沒有平平坦坦的一生,只有從高處猛然跌到谷底的寒氣四射。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他們的動機模式都處在極端狀態,要麼偏執地想要成功,要麼覺得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實際上這些極端狀態都是覺得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控制感,歸根結底是屬於兒時被控制得太狠、缺少自我發揮空間。
於是,很多人意識到了給予孩子獨立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方面又很容易陷入誤區,比如他們從一開始的百依百順,突然轉變成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自己去做,這樣的轉變在父母看來是培養獨立,在孩子看來卻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惹得父母失望,於是把孩子培養出的只有更加順從式地討好。
這樣不應景的獨立培養,不叫獨立、也不叫培養,而是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是門藝術,想要孩子更獨立、走出自我的精彩路線,一定要從孩子內心的覺悟開始,如果父母只是一昧地參與或者不參與,最終只會讓孩子在愛與不愛裡漂泊不定,所以孩子獨立這件事情一定要有方式地處理。
1、帶給孩子啟發誘導,自由成長
在孩子獨立人格搭建的教育方面,我個人認為與其糾結到底該不該參與,倒不如給孩子更多掌控感,這也被稱為&34;。想要喚醒孩子內心的獨立覺醒,就要給他們更多掌控感的體驗,包括童年時讓他們更多自由的玩耍,父母更少去控制他們。
如果父母什麼都代替孩子完成,他會感覺自己就是個傀儡,就不可能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選擇權、也沒有掌控感,這樣的孩子成長得只會越來越迷茫,父母做的越多他越不可能覺醒,因為孩子是生活在你的陰影裡出不去,所以喚醒孩子內心的獨立覺醒的第一步,就是帶給孩子啟發誘導、自由成長!
2、培養孩子適年齡段的內心認知
父母培養孩子成長裡的獨立,我個人認為應該培養孩子適合年齡段時期的內心認識,包括認準、弄懂得階段性文化教育,還包括加強戶外活動的情緒培養加深,以此來拉攏孩子對文化的記憶力提升。因為我們要知道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樣,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被迫結果就是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下子懂事了、自覺了,這就是屬於孩子內心的覺醒。
如何培養孩子適年齡段的內心認知?我們可以嘗試多帶孩子參與一些社交,如果你的孩子三歲了還不會吃飯、穿鞋這等自我獨立常識,我們可以帶孩子到一些有獨立常識的小朋友家裡面做客,讓孩子目睹什麼樣年紀應該、可以做出什麼事情,這比起父母說&34;、&34;的引導,所帶來的效果要更事半功倍一些。
3、給孩子締造一個不缺愛的環境
孩子的成長需要關愛,這一點需求是毋容置疑的,也是家長能給孩子強有勁的後盾力量支撐。父母需要選擇權去教育好孩子,孩子也需要增加自己的控制感去獨立自己,如果雙方之間建立在不缺愛的環境裡交流,也就是試著給對方多個選擇去尊重、去締造愛意,也許教育也好、獨立也罷都不會變得複雜又難纏了。
如果孩子此刻因為想看電視而拒絕吃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說:&34;,給孩子多重選擇讓他們自己去選,即便是先看電視錯過了吃飯餓著肚子又有何妨?這難道不是一次自我獨立再加責任承擔的歷練嗎?
孩子為什麼經常忤逆、頂嘴?那是他們在捍衛自己的獨立思想,這一點是孩子獨立思想的良好起端,如果孩子連忤逆的話都不說,那麼他們的人生豈不是如傀儡一樣仍由擺布?所以面對孩子的頂嘴忤逆,爸爸媽媽們不要大發雷霆,我們試試給對方多個選擇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