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Helen,孩子正在讀高二。前不久Helen看到了關於高中五大學科競賽國家集訓隊名單新出爐的報導,於是立馬把這個消息分享給了孩子,想以此激發他的上進心和競爭心。該報導中最「刺激」人的地方是,全國已有260名學霸被保送清北了,而絕大部分孩子還沒高考呢。
Helen旁敲側擊地問孩子:你覺得北大怎麼樣啊?你看我們小區就有一個孩子被保送去了北大。現在還有一所大學舉辦的科技冬令營在招募營員,你要不要也報名試試看?
兒子一眼猜透媽媽的心思:原來你是想讓我讀北大呀!我又不是人家,我不行。我才不去參加冬令營。你想多了。
Helen很失落,因為她的話非但沒有讓孩子長出鬥志,反而打擊了他的自信。而且這次談話之後,孩子明顯對媽媽有了防備,牴觸情緒也越來越明顯。
我了解Helen一向好強,與其說她在給孩子加油打氣,還不如說是她的競爭心無處安放,恨不得立馬掏出來裝到孩子的身上。
當面對學業競爭和家長的高期望,孩子的自信該如何被調動起來,怎麼才能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去勇敢比拼嗎?
競爭和自信,到底什麼關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項和弱勢項,當在自己的弱勢項的能力區域裡競爭,孩子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它為我們揭示了三大現實問題:
超越能力的競爭,會加劇孩子失落和恐慌
箭頭中的黑色區域代表完全超過孩子本身能力的"地帶",也可以稱之為給孩子帶來不安的"恐慌區"。
比如,我們現在讓一個還在讀幼兒園,並且沒有提前進行過數學強化訓練的 5歲孩子,去和二年級的學生比拼數學思維。
顯然,兩個孩子的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5歲的孩子面對超綱的題目和要求會感到力不從心,最終輸了比賽不要緊,糟糕的是可能會讓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害怕數學,以為自己沒法學好數學。
然而,這樣的心理陰影卻很容易被家長忽視掉。當孩子再次面對類似的競爭時,隱匿的不安全感會再次浮上水面,導致他害怕甚至恐慌。
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製造這樣的恐慌事件,那麼孩子的自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擊打,失去競爭的信心是必然的,於是為了逃避競爭,開始對學習生出厭惡之心,最終放棄努力。
鄰居家的孩子豪豪讀小學時每天的回家作業要做到晚上9點鐘,他現在讀初中了,反倒作業越來越少了。鄰居問孩子原因,他說:作業都在學校裡完成了。兩周以後,老師來電話,指責孩子數學作業越來越不認真,開始還能基本完成,後來做一半,空一半,現在根本就不交作業了。對此,鄰居夫婦感到非常驚訝。
原來,豪豪理科偏弱,看到難度較大的數學題目就發怵,偏偏數學還是門從低年級貫穿到高年級的基礎學科。到了初中,老師布置的作業多了,題目也越來越難。一開始豪豪還會積極思考,認真做作業,後來實在招架不住了,就乾脆把一張張的數學試卷,一本本的練習冊等作業資料統統往書桌洞裡一塞了事。
而類似豪豪這樣的逃避行為,恰恰就是我在之前文章中講到的"鴕鳥行為",當學習能力無法支撐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時,有一部分孩子就會像鴕鳥一樣,乾脆把頭埋在沙坑裡,假裝看不見作業、看不見學業排名,這樣就能為自己找到一份暫時的安全感。
低於能力的競爭,孩子會變得盲目自信
以上這張圖的最左邊是一個空白區域,在這個能力區域裡,孩子學習特別得心應手,不用太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務,因此這個"地帶"被稱為"舒適區"。
現在我們把比賽難度做個反轉,請二年級的孩子和幼兒園5歲的孩子比賽數數1234567810……48、49、50,誰數得快就算誰贏。當然,只要孩子的智力沒有問題,誰輸誰贏是一個不言而喻的結果。
那麼,如果家長和老師頻繁地讓二年級孩子參與這樣低於他的能力的競爭,也會導致兩種結果:
結果1. 有的孩子不切實際地認為,我那麼厲害,沒有我贏不了的比賽。在他們眼裡,比賽易如反掌,成功的獲取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很容易在競爭中迷失自我,"輕敵"自負,未來可能難以承受失敗帶來的心理落差。
結果2. 還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比賽太沒挑戰性,太無趣了,沒什麼好做的,會出現精神上的懈怠和心理上的滿不在乎,最終喪失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導致學習上止步不前。
與能力相匹配的公平競爭,孩子會更自信
可見,不管是在超出能力的競爭中"消磨自信",還是在低於能力的競爭中"消磨興趣",對孩子都是不公平的。
對於競爭這件事,我們更應該把關注先放在孩子的能力上,為孩子選擇適合他的能力範圍,並鼓勵孩子跳一跳勇敢地迎接挑戰。而這就是一個孩子的能力區間,也就是在示圖中帶斜槓的地帶。
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拳擊賽是按參賽者的體重分級的。因為大體重的人,他一拳的威力是低體重人的幾倍大,所以拳擊賽的出拳力是包含身體體重的慣性,也就是體重越大,慣性則越大,拳的威力也就越大。為參賽者劃分出體重級別,就可以確保比賽雙方在勢均力敵的狀態下比拼。特別是現在還有少年拳擊比賽,採用科學的比賽規則才能真正激發出孩子心底裡的鬥志。
這個能力區間放在學習上就被稱為"學習區"。
比如這一次孩子考試考了85分,是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當孩子的自信心上來以後,我們可以跟他聊下一個目標,是不是下次可以爭取進步5分上升到90分。這個目標在孩子看來,向前伸手夠一夠的確是可以達到的,這不會讓他害怕甚至恐慌,也因此孩子不太會拒絕這樣的要求,會更願意努力地爭取一下。
而且,在正常的能力範圍裡去競爭的孩子也不太會輕易放棄,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信心。這就像下棋一樣,棋逢合適的對手時,孩子會發現我這次輸了,還有下一次可以努力反敗為勝。
競爭和競爭力,不是一回事
從以上這三個能力區域可以看出,參與競爭會帶給孩子三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為習慣。所以追根尋源地來看競爭的本質,它考驗的是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毅力,也就是說競爭和競爭力不是一回事。
這和鬥牛是一個概念,鬥牛大賽是勇敢者的比拼,如果你沒有鬥牛士的智勇與野性,還沒有訓練出鬥牛士卓越的技能,就憑著一腔熱血去招惹兇猛的鬥牛,無異於以卵擊石,開始就註定結局。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讓家長們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裡我們需要克服自己的好勝心,呵護好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他的能力區間裡去磨練自己,邊鍛鍊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我再來講一個小故事,家長是否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家孩子」:
一個孩子覺得自己的好朋友們都在班幹部競選中當上了中隊長、小組長,很風光,他也想當。現在有了改選機會,但是他不敢報名,因為沒有自信站到講臺上去發表競選演說。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後,鼓勵孩子不要怕,可孩子仍然不敢走上講臺。
老師和媽媽交流了這件事。媽媽理解孩子,其實他想去競爭,但卻不知道如何去爭,更害怕自己爭不到。於是媽媽幫助孩子一起準備了演講稿,還指導孩子如何上臺表達,並在家裡陪他一起做演講練習。等孩子做好了心理和能力上的準備後,他便鼓起了勇氣,敢於上臺與班上的孩子一起參與到競選班幹部的活動裡去了。
可見,當一個孩子尚不具備應有的競爭力的時候,他的信心會不足,看到的都是困難和競爭的失利,即使給他機會,逼他上場,他也會因害怕而逃避,或讓自己陷入思維的絕境。
所以,不要盲目逼孩子競爭。提升能力才是參與競爭的前置條件,擁有了相匹配的競爭能力時,孩子自然會主動參與競爭,並在競爭中進一步提升自信。
那麼,競爭的能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其實競爭力是一個廣闊的概念,除了包括考試時經常被用到的記憶能力、計算能力、寫作能力等硬技能以外,孩子還需要另外三個維度的能力組合:
第一個維度是關於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
第二個維度是關於學習自控力;
第三個維度是關於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我把這三個維度稱作打造"軟實力"的核心能力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