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競爭,我們要孩子爭什麼?比什麼?可能你為孩子做錯了選擇

2020-12-23 媽咪Jane

我的朋友Helen,孩子正在讀高二。前不久Helen看到了關於高中五大學科競賽國家集訓隊名單新出爐的報導,於是立馬把這個消息分享給了孩子,想以此激發他的上進心和競爭心。該報導中最「刺激」人的地方是,全國已有260名學霸被保送清北了,而絕大部分孩子還沒高考呢。

Helen旁敲側擊地問孩子:你覺得北大怎麼樣啊?你看我們小區就有一個孩子被保送去了北大。現在還有一所大學舉辦的科技冬令營在招募營員,你要不要也報名試試看?

兒子一眼猜透媽媽的心思:原來你是想讓我讀北大呀!我又不是人家,我不行。我才不去參加冬令營。你想多了。

Helen很失落,因為她的話非但沒有讓孩子長出鬥志,反而打擊了他的自信。而且這次談話之後,孩子明顯對媽媽有了防備,牴觸情緒也越來越明顯。

我了解Helen一向好強,與其說她在給孩子加油打氣,還不如說是她的競爭心無處安放,恨不得立馬掏出來裝到孩子的身上。

當面對學業競爭和家長的高期望,孩子的自信該如何被調動起來,怎麼才能讓孩子自覺自愿地去勇敢比拼嗎?

競爭和自信,到底什麼關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項和弱勢項,當在自己的弱勢項的能力區域裡競爭,孩子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它為我們揭示了三大現實問題:

超越能力的競爭,會加劇孩子失落和恐慌

箭頭中的黑色區域代表完全超過孩子本身能力的"地帶",也可以稱之為給孩子帶來不安的"恐慌區"。

比如,我們現在讓一個還在讀幼兒園,並且沒有提前進行過數學強化訓練的 5歲孩子,去和二年級的學生比拼數學思維。

顯然,兩個孩子的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5歲的孩子面對超綱的題目和要求會感到力不從心,最終輸了比賽不要緊,糟糕的是可能會讓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害怕數學,以為自己沒法學好數學。

然而,這樣的心理陰影卻很容易被家長忽視掉。當孩子再次面對類似的競爭時,隱匿的不安全感會再次浮上水面,導致他害怕甚至恐慌。

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斷地製造這樣的恐慌事件,那麼孩子的自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擊打,失去競爭的信心是必然的,於是為了逃避競爭,開始對學習生出厭惡之心,最終放棄努力。

鄰居家的孩子豪豪讀小學時每天的回家作業要做到晚上9點鐘,他現在讀初中了,反倒作業越來越少了。鄰居問孩子原因,他說:作業都在學校裡完成了。兩周以後,老師來電話,指責孩子數學作業越來越不認真,開始還能基本完成,後來做一半,空一半,現在根本就不交作業了。對此,鄰居夫婦感到非常驚訝。

原來,豪豪理科偏弱,看到難度較大的數學題目就發怵,偏偏數學還是門從低年級貫穿到高年級的基礎學科。到了初中,老師布置的作業多了,題目也越來越難。一開始豪豪還會積極思考,認真做作業,後來實在招架不住了,就乾脆把一張張的數學試卷,一本本的練習冊等作業資料統統往書桌洞裡一塞了事。

而類似豪豪這樣的逃避行為,恰恰就是我在之前文章中講到的"鴕鳥行為",當學習能力無法支撐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時,有一部分孩子就會像鴕鳥一樣,乾脆把頭埋在沙坑裡,假裝看不見作業、看不見學業排名,這樣就能為自己找到一份暫時的安全感

低於能力的競爭,孩子會變得盲目自信

以上這張圖的最左邊是一個空白區域,在這個能力區域裡,孩子學習特別得心應手,不用太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務,因此這個"地帶"被稱為"舒適區"。

現在我們把比賽難度做個反轉,請二年級的孩子和幼兒園5歲的孩子比賽數數1234567810……48、49、50,誰數得快就算誰贏。當然,只要孩子的智力沒有問題,誰輸誰贏是一個不言而喻的結果。

那麼,如果家長和老師頻繁地讓二年級孩子參與這樣低於他的能力的競爭,也會導致兩種結果:

結果1. 有的孩子不切實際地認為,我那麼厲害,沒有我贏不了的比賽。在他們眼裡,比賽易如反掌,成功的獲取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很容易在競爭中迷失自我,"輕敵"自負,未來可能難以承受失敗帶來的心理落差。

結果2. 還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比賽太沒挑戰性,太無趣了,沒什麼好做的,會出現精神上的懈怠和心理上的滿不在乎,最終喪失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導致學習上止步不前。

與能力相匹配的公平競爭,孩子會更自信

可見,不管是在超出能力的競爭中"消磨自信",還是在低於能力的競爭中"消磨興趣",對孩子都是不公平的。

對於競爭這件事,我們更應該把關注先放在孩子的能力上,為孩子選擇適合他的能力範圍,並鼓勵孩子跳一跳勇敢地迎接挑戰。而這就是一個孩子的能力區間,也就是在示圖中帶斜槓的地帶。

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拳擊賽是按參賽者的體重分級的。因為大體重的人,他一拳的威力是低體重人的幾倍大,所以拳擊賽的出拳力是包含身體體重的慣性,也就是體重越大,慣性則越大,拳的威力也就越大。為參賽者劃分出體重級別,就可以確保比賽雙方在勢均力敵的狀態下比拼。特別是現在還有少年拳擊比賽,採用科學的比賽規則才能真正激發出孩子心底裡的鬥志。

這個能力區間放在學習上就被稱為"學習區"。

比如這一次孩子考試考了85分,是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當孩子的自信心上來以後,我們可以跟他聊下一個目標,是不是下次可以爭取進步5分上升到90分。這個目標在孩子看來,向前伸手夠一夠的確是可以達到的,這不會讓他害怕甚至恐慌,也因此孩子不太會拒絕這樣的要求,會更願意努力地爭取一下。

而且,在正常的能力範圍裡去競爭的孩子也不太會輕易放棄,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信心。這就像下棋一樣,棋逢合適的對手時,孩子會發現我這次輸了,還有下一次可以努力反敗為勝。

競爭和競爭力,不是一回事

從以上這三個能力區域可以看出,參與競爭會帶給孩子三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為習慣。所以追根尋源地來看競爭的本質,它考驗的是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毅力,也就是說競爭和競爭力不是一回事。

這和鬥牛是一個概念,鬥牛大賽是勇敢者的比拼,如果你沒有鬥牛士的智勇與野性,還沒有訓練出鬥牛士卓越的技能,就憑著一腔熱血去招惹兇猛的鬥牛,無異於以卵擊石,開始就註定結局。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讓家長們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裡我們需要克服自己的好勝心,呵護好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他的能力區間裡去磨練自己,邊鍛鍊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我再來講一個小故事,家長是否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家孩子」:

一個孩子覺得自己的好朋友們都在班幹部競選中當上了中隊長、小組長,很風光,他也想當。現在有了改選機會,但是他不敢報名,因為沒有自信站到講臺上去發表競選演說。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後,鼓勵孩子不要怕,可孩子仍然不敢走上講臺。

老師和媽媽交流了這件事。媽媽理解孩子,其實他想去競爭,但卻不知道如何去爭,更害怕自己爭不到。於是媽媽幫助孩子一起準備了演講稿,還指導孩子如何上臺表達,並在家裡陪他一起做演講練習。等孩子做好了心理和能力上的準備後,他便鼓起了勇氣,敢於上臺與班上的孩子一起參與到競選班幹部的活動裡去了。

可見,當一個孩子尚不具備應有的競爭力的時候,他的信心會不足,看到的都是困難和競爭的失利,即使給他機會,逼他上場,他也會因害怕而逃避,或讓自己陷入思維的絕境。

所以,不要盲目逼孩子競爭。提升能力才是參與競爭的前置條件,擁有了相匹配的競爭能力時,孩子自然會主動參與競爭,並在競爭中進一步提升自信。

那麼,競爭的能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其實競爭力是一個廣闊的概念,除了包括考試時經常被用到的記憶能力、計算能力、寫作能力等硬技能以外,孩子還需要另外三個維度的能力組合:

第一個維度是關於提高學習效率的能力;

第二個維度是關於學習自控力;

第三個維度是關於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我把這三個維度稱作打造"軟實力"的核心能力組合。

相關焦點

  • 《孩子:挑戰》: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可以做什麼?
    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孩子:挑戰》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這本書寫到:「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現代教育的基礎課題,也是現代父母要面對的永恆挑戰」。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這兩個作者在育兒領域都有幾十年的經驗。
  •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
    某電視節目中,一位13歲男孩因為擔心自己失敗而當場失聲痛哭;當孩子總是對於「爭第一」情有獨鍾;當我們周圍的大人也逐漸被所謂的「冠軍情結」所籠罩。這時,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正確面對輸贏?「從幼兒園時開始,他們就為誰的積木搭得更好之類的事情爭來爭去,他倆都是那種天生爭強好勝的性格。」李明說。那麼,為什麼一些孩子總喜歡爭第一?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輸贏呢?我們一起來探究。為什麼孩子總喜歡爭第一?
  • 優秀不是比出來的,培養孩子競爭能力,家長要做到這3點
    媽媽很擔心豪豪,耐心地開導他說:「比賽有輸有贏,輸了要能面對和接受,心情不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應該吸取經驗,更加努力,正確下次的勝利!」 豪豪認真思考了一下,衝著媽媽笑了笑,說道:「我知道該怎麼做了,謝謝你,媽媽。」以後,豪豪再也不為失敗而煩惱了,但他依然喜歡運動,喜歡比賽,輸了就總結經驗,發現不足,然後改進,正確下次的勝利。
  • 心理學:孩子什麼都要爭第一怎麼辦?三招教你徹底地遠離這個困擾
    文/夢嫻君我們家長經常會碰到一個很困擾的育兒問題,孩子總是什麼都要爭第一怎麼辦?自從我們的孩子被培養有了一定的競爭意識後,什麼都喜歡爭第一。偶爾落後,沒有拿到第一就會出現負面情緒爆棚,這個時候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麼辦。
  • 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有什麼危害?父母要警惕,別用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事後仔細想了想,現在家長們認為孩子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拿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其本質更多的是家長之間的無言交鋒,而非孩子們自願為之。家長此行為外化與孩子,便是爭強好勝。而孩子爭強好勝成功也罷,但是成功者唯幾人而已,其他失落者只能憤憤不滿,埋怨他人,憎惡社會?這真的是家長朋友希望看到的嗎?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有什麼危害?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把孩子逼成什麼了?|北大 渠敬東
    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
  • 孩子膽小不自信?可能真的是你做錯了
    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家長該如何面對家裡的膽小娃。娃為什麼膽小?其實,寶寶膽小的性格傾向,主要與先天基因和後天養育兩個方面有關。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遺傳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爸爸媽媽的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 當孩子被別的孩子「罵髒話」時,應該怎麼做?拉走孩子你就做錯了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也會經常和小夥伴吵架,但是通常可能轉頭就忘記是因為什麼,繼續愉快地在一起玩耍了,這也是小孩子非常珍貴的地方。不過現在的小朋友,由於網絡變得發達,很容易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而且很多家長為了方便,還可能會直接把手機給孩子玩,並不會關注孩子拿到手機之後到底做什麼。網絡上面什麼信息都有,也會有一些網友個人素質很差,會說髒話。
  • 如何和孩子談競爭?家長要把握這些注意事項
    之前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女兒很害怕小朋友之間的競爭,每次總是選擇主動放棄。我該如何幫助她擺正心態、正確看待競爭?「競爭」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激烈競爭。孩子終歸要長大成人,離開你的庇護步入社會,獨自在人生角逐場上搏鬥、拼殺,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競爭中出人頭地?
  • 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怎麼辦?
    所以,我們父母要首先問自己,孩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是不是因為咱們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嚴格了?你要知道,孩子犯錯誤也好,做錯事情也好,把事情搞砸了也好,這些並不是孩子的初衷,並不是說孩子就想故意做錯,故意把事情搞砸。沒有一個孩子會這樣。他之所以做錯,搞不好,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夠,他做不好這件事情,他不能面對這些事情,他現在還不能很好的處理好這樣的事情。
  • 作為家長,如果你自己做錯了,會給孩子認錯嗎?
    很顯然,我們也能明確判斷文文媽媽做得不對。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家長,如果自己做錯了,面對孩子,你會主動認錯嗎?也許有人會說,既然是家長,那就得維護自己一家之長的權威,怎麼能輕易向孩子認錯呢?那以後還有何威信可言?
  • 孩子犯錯了,家長該批評還是獎勵?我選擇這樣和孩子一起面對
    我告訴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父母不原諒孩子犯的錯誤的,不管你做錯了什麼,自己處理不了,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會跟你一起處理,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你自己想做錯的,有時候,有壞人,一步一步誘惑你做錯事,自己不能分辨,或者被欺騙了,也要告訴爸爸媽媽。
  • 我們最應該留給孩子什麼,教會孩子什麼,最正確的答案
    我們最應該留給孩子什麼,教會孩子什麼?我們的下一代將會面對怎樣的環境,怎樣的競爭?什麼樣的職業能讓我們的孩子將來穩定發展、生活無憂?多少財產能讓孩子將來無憂無慮?……等等等等,我們無法預測,那我們現在究竟該怎樣培養孩子,我們還教孩子什麼,該留給孩子什麼?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什麼原因?可能是家長做錯了!
    我兒子做作業從來沒有一次不用我盯著的,總是磨磨蹭蹭,寫著寫著就玩橡皮了,一會動動這個,一會玩玩那個,每次作業都要寫到半夜。我女兒上課總是不注意聽講,老師說她經常走神,一到考試什麼也不會,因為這我打過、罵過,可是也不管用。幼兒園老師說,我家寶貝一刻都坐不住,做遊戲時總是跑來跑去,老師教唱歌他也不好好唱歌,還搗亂。
  • 誇獎孩子,原來我們一直都做錯了!怪不得孩子越來越「笨」
    作為父母的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學習,將來有所作為。我們也願意為了孩子的成功做任何事,付出所有努力,可是我們做了很多事,最終都事與願違。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傳遞出一條信息。而這些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也可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那麼。如何來區分這兩種思維模式呢?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這些都還是孩子呀!我覺得這和家庭的原因密不可分!有的小孩兒被欺負了,回去告訴家長有的家長會說:「你怎麼這麼慫?你打回去啊!」或者說:「別人怎麼就欺負你啊?」在這種打壓式的語言下孩子就會越來越懦弱!另外一種可能是犯了錯不光不被批評,還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優點有個性!在這兩種不同的教育之下形成了這種反差,經常被鼓勵的就愛欺負那些平時不吭聲的同學。
  • 孩子不爭不搶?家長別以為是他太懂事,培養競爭心才能更好長大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當今有許多孩子,性格非常佛系,什麼是佛系呢?就是不與他人爭搶,也就是不與他人競爭,可是為什麼不喜歡與他人競爭呢?其實是因為害怕,害怕自己競爭不過,害怕丟臉。常言道,驕傲使人落後,父母和老師從小就教育孩子做事不要張揚,做人要低調,可佛系真的是一件好事嗎?佛系是因為懂事嗎?競爭心能帶給孩子什麼好處呢?
  • 面對孩子跳樓的悲劇,我們漏掉了什麼
    然而,我們都似乎漏掉了什麼。在大鍋看來,國人習慣這樣——總是先忙不迭地聲援一番,然後忘記,有的更吃著人血饅頭津津有味,冷漠地踐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極少有人把自己擺進去,去分析因果,去汲取教訓,去未雨綢繆避免事故再度發生。實際上對事件中的家長而言,悲劇已經發生,兩條鮮活的生命已經逝去,就算是老師和學校有責、被追責問責又能實現什麼呢?
  • 一味地寵溺孩子其實是害孩子。家長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
    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說孩子小,只能讓孩子產生我小我做錯什麼都沒有關係的錯誤理解,這樣做對孩子不是愛,而是傷害。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作為一個好家長,要做孩子的協助者、支持者、引導者。 我們要做孩子的協助者。協助就是處於從屬地位,在需要幫助時搭把手,不需要幫助時一邊看著就可以了。
  •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打住!面對孩子的任性,家長可以這樣化解~
    在這階段,孩子要什麼,家長就得給他什麼;如果不給,孩子就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甚至抓自己的身體,直到最終的結果讓他滿意為止。人兒小主意大,孩子一旦任性胡鬧起來,大人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硬來治標不治本,既傷害孩子自己也心疼;來軟的,孩子又聽不進去…這樣下去,長此以往可怎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