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豪是個10歲的男孩子,特別喜歡體育運動,也喜歡跟大家一起比賽,但是他有一個不好的毛病,就是如果比賽輸了,心情就會特別鬱悶,不愛說話,需要好幾天才能調整過來。
媽媽很擔心豪豪,耐心地開導他說:「比賽有輸有贏,輸了要能面對和接受,心情不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應該吸取經驗,更加努力,正確下次的勝利!」
豪豪認真思考了一下,衝著媽媽笑了笑,說道:「我知道該怎麼做了,謝謝你,媽媽。」
以後,豪豪再也不為失敗而煩惱了,但他依然喜歡運動,喜歡比賽,輸了就總結經驗,發現不足,然後改進,正確下次的勝利。漸漸地,豪豪贏的次數越來越多了。
有競爭意識的人,才會奮發圖強,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有競爭的群體裡,會出更多的成績,有更高的水平。競爭是不堪平庸,追求卓越。競爭,使個人完善,使群體上進,使個人發展。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必須通過正面教育實現,督促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堅持訓練,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使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鼓勵下,才會充滿信心,敢於去競爭;教孩子一些競爭技巧,在孩子獨立走向社會時,父母才會放心。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有了競爭力,才會不甘落後。
支招一:鼓勵孩子勇爭第一
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上,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她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母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走在別人前面,而不要落後於人。」 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太難了」之類的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年代裡就證明是非常正確的。正因為從小接受了父親的「殘酷」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刻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件事情,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爭第一」的教導。
不甘平庸,永爭第一,是一切傑出人物共有的品質,這種品質源於後天的培養。父母鼓勵孩子永爭第一,但是同時要告訴孩子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為了爭第一,是要培養孩子勇於努力上進的意識。
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在社會上就有一定的立足之地。
支招二:培養孩子競爭中的耐挫性
小雅是個十歲的小女孩,個子不高,身體也比較瘦弱,卻是個學習尖子,被同學們稱為「學霸」。小雅在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她灌輸競爭的意識,就讓她在任何事情上都爭取得第一,不要輕易服輸,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媽媽在小雅沒上小學前,就提前給她講了一年級的課程,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了基礎,最初小雅也並不是每次都是得第一,媽媽每次都鼓勵她不要灰心,並且與小雅一起找原因,吸取經驗教訓,爭取下次有更大的進步。
在媽媽的鼓勵和教導下,小雅不但增加了對挫折的耐受力,還吸取了很多的競爭經驗,學會了一些競爭技巧,提高了競爭的能力,贏得了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
有競爭,就會有勝負,沒有哪一個人是常勝將軍。孩子面對失敗時,都會心情不好,父母此時要及時進行引導,給孩子講明比賽失敗、心情不好的利害得失,以幫助孩子提高在競爭中的耐挫性,培養孩子真正的競爭實力。
支招三:培養孩子良好的競爭心態
素素雖然只有7歲,但是個性比較要強,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爭第一,如果拿不到第一,她就會哭鬧不已。有一次,素素與同學箏箏比寫字,一個同學當評判,那個同學拿著兩個人的字認真比較一番後,說箏箏寫得比素素好,話音剛落,素素就哭了起來。
面對素素爭強好勝的心理,媽媽及時地對她進行了引導。告訴她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鼓勵她不服氣可以暗下決心,下功夫苦練,爭取在下次的比賽中獲得勝利。素素聽了媽媽的話,開始認真練字。一周後,素素贏得了比賽。
孩子參與競爭,父母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灌輸正確地競爭心態,因為獲得競爭能力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具有正確的競爭心態。告訴孩子輸贏不重要,輸了要吸取經驗,中重新參與競爭,贏了戒驕戒躁,切勿輕視對手,為提高孩子的競爭能力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