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有什麼危害?父母要警惕,別用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2020-12-19 小熊娃媽媽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聽幼兒園的朋友給我抱怨,說現在的小孩子太難帶了。一個個嫉妒心都那麼重,而且競爭意識太過強烈。以前比賽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現在參加比賽,一個個得失心很重。

朋友帶的班級裡打算舉行一個大型活動,起先說是全員出動,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機會參演。但很可惜,攝影記者拍攝之際,說為了出影效果,孩子們不能全上,只能去少部分優秀的孩子。

當然,這無可厚非,不能說學校或者攝影師太過分。被選上的孩子自然高高興興,但落選的孩子卻怨氣衝天,回家後鬧著父母,說:某某還沒我跳的好,他可以去,為什麼就選他不選他……之後,十幾位家長陸續和我這朋友打電話詢問情況,雖然最後及時地解釋了清楚。但著實把朋友氣壞了也累壞了。

聽罷!事後仔細想了想,現在家長們認為孩子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拿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其本質更多的是家長之間的無言交鋒,而非孩子們自願為之。家長此行為外化與孩子,便是爭強好勝。而孩子爭強好勝成功也罷,但是成功者唯幾人而已,其他失落者只能憤憤不滿,埋怨他人,憎惡社會?這真的是家長朋友希望看到的嗎?

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有什麼危害?

1、 影響孩子做事情的動機

孩子過早參與競爭,嚴重違反了孩子們的成長規律。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還不懂得是非好壞曲直,父母讓孩子競爭,取的比賽名次。

這也不符合孩子們競爭的本義。競爭固然重要,但父母卻把這種意志無形間帶偏,竄了味兒。父母把自己的得失心給予孩子,讓孩子比賽時只想到了比賽、冠軍和獎盃,而不是比賽中的友誼、成長和面對困難的堅決信心。

孩子們內在動機都變了味,即便他們還能夠得到獎盃又有何用?跟何況獎盃唯有一個,其他人又該怎麼辦?孩子們得失心那麼重,難免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以至於影響身心健康。

2、給孩子帶來挫敗感,造成自卑

父母得失心施加於孩子,而孩子參與比賽如果得不到與他們努力應有的獎勵,會全盤否定自己的成果。無論是賽前的努力,還是賽中的快樂都會一一否定。

在他們小小的腦子中,只有失敗的挫敗感縈繞心頭,時間一久,孩子們便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極大的不自信,進而造成自卑,不敢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3、壓力過大,影響健康發育

孩子過早進行競爭,就像讓剛出生的牛犢去拉犁拉車。父母應該知道,健身過早的話,會把自己的身體強制停留在健身時期,有很大的長不高。

而過強的壓力亦和鍛鍊一般。孩子們過早競爭,對自己有很大的壓力,而作為一個孩子,哪有什麼抗壓的能力呢!而壓力過大,必然反應到身體之上,從而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

鼓勵孩子競爭,確實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利

1、 有利於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現今社會非常注重競爭意識,你不去爭取,中國這麼多人,機會不可能會落到你的頭上。

所以父母培養孩子參與競爭非常有好處,能夠使孩子提前懂得怎麼樣競爭,進而能夠讓孩子在未來更好的面對生活,迎接挑戰。

2、有利於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說了如此多的壞處,但平心而論。孩子競爭真的只有壞處嗎?如果要想利大於弊,父母應該確立一個明顯的標準: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競爭有方。

唯有確立「比賽第二」的原則,才能減輕孩子們的得失心還原比賽競爭的真正含義,這樣,有利於孩子們在比賽中得到快樂,懂得珍惜和相互幫助;而確立「競爭有方」的原則,把比賽競爭固定在合適的競爭範圍內,可以極大的避免衝突和矛盾。唯有這樣,孩子們才能體會到競爭的好處。

3、有利於孩子面對困難

培養孩子競爭意識,讓孩子珍惜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孩子懂得堅持的重要性。這一點有利於孩子心性的養成,讓孩子更加堅強和理智,擁有能力去面對困難。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1、 培養孩子的膽識

孩子確實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父母應該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有意識的參與競爭,比如參加繪畫比賽、歌唱比賽。

要是孩子有運動方面的天賦,還可以讓他們參加一些跑步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他們鍛鍊自己的能力,更培養了膽識,可以讓他們勇敢的面對未來。

2、遇勝不驕,遇敗不餒

小孩子對待世界過於天真,得了一個獎狀就像是得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東西,恨不得人盡皆知;但在失意時又不能很快的調整過來。

而小孩子比賽得獎又何嘗不是呢?因此,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恆溫計,在孩子得意時讓他們冷靜,虛心受教;在他們失意時給予他們應有的鼓勵,使他們重燃信心。

3、引導孩子公平參與競爭

這個世界是崇尚公平的,就像一桿秤砣,偏駁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稱準東西。如果比賽不能公平競爭,那麼得到的成績也不見得有甚光彩和得意。

所以父母應該要教會孩子公平對待比賽,不能偷奸耍滑。告知他們:得知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

孩子有競爭意識是對他本人,以及對之後的生活具有極大的助力。但是過早的競爭會違反孩子的成長規律,得不償失。

有爭勝之心非常好,這會讓我們在以後的時間中勇敢的面對困難。然而縱覽前賢國與家,我們該知道,揠苗助長者後來都是枯萎衰敗。

我們了解過違背規律的後果是什麼,家長朋友們所希望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只能是奢望。當然,我不是反對孩子們競爭,但是競爭要有度,「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才是競爭之理。

育兒問題小熊娃媽媽幫,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身心倍兒棒,我是@小熊娃媽媽,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超限的愛等於傷害,父母要警惕,別被困在溺愛的「迷霧」而不自知
    家長對孩子的愛猶如一方池水,水量適中即可,水滿則溢,水多則溺。給孩子澆灌過多的愛,只會讓孩子難以呼吸,甚至傷害到孩子。有時候,父母並非有意溺愛,只是不知不覺中給予了孩子超過限度的愛,從而深陷於溺愛的&34;之中。所以他們不知自己的溺愛行為應該收斂,就極易導致孩子不良習性的養成,父母們對此都要提高警惕。
  • 過早讓孩子參與競爭,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過早讓孩子參與競爭,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家長崇尚的 「鰻魚效應」,導致了孩子過早參與競爭鰻魚效應是指在已慵倦的人群中加進一個有威脅的人物、刺激人群的緊張度從而保持整體活力。
  • 如何讀懂孩子的心:先學會「別以教育的名義傷害孩子」
    有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同情和憐憫小孩,因為家長面對這些行為,無非也就是打罵或者縱容孩子。家長們覺得自己費心費力,吃力不討好,也是很詛喪!別以教育的名義傷害孩子我有個朋友是一位知性、優雅的女士,平時聊天溫文爾雅,對藝術、設計和哲學都有所涉獵,看起來應該是沒有煩惱的中產階級。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父母卻正在做
    隨著80、90後的寶媽進軍,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注重家庭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聰明伶俐,所以,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事情會讓孩子過早的去接觸,雖然家長是好心,但最後卻沒有得到回報,甚至對孩子的成長都造成了危害。
  • 別總挑兒女的錯!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以家人的名義傷害孩子
    一、別老挑兒女的錯,以愛他的名義傷害他「別人可以做到,為什麼你不能?」「你應該早點結婚,早點生孩子對身體好」「我是你媽媽,我能害你嗎?」國人總是習慣把血緣關係看得很近,以為只要是家人就不會傷害你,但真正愛你的人,是不會打著「愛你」的旗號去傷害你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不能只為父母而活,他們因為你而來到這個世上,但他們有自己的靈魂和思想,作為父母,能給孩子的只有愛,而不是想法。
  • 這12件事千萬別讓孩子過早接觸,父母必須知道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有很多父母特別心急,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加速」,總想儘早激發寶寶潛力,完成一些超過同齡人的事。但有許多事對孩子來講,其實是「不宜過早」嘗試的。
  • 孩子很懂事別沾沾自喜,心理過早「成人化」並非好事,要警惕
    心理過早"成人化"的表現不耍小脾氣首先,不愛耍小脾氣是一個明顯的特徵,那些心理太早成人化的孩子,他們可能之前向父母討要或渴求一件心愛的物品時,父母沒有滿足他們,甚至有時候家長們還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要這要那,浪費錢。
  • 《小歡喜》: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看到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一直在以愛的名義各種控制女兒喬英子,讓我一再想起最近看的育兒書《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告訴我:看見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而英子堅決要考南京大學,就是為了逃離媽媽窒息的愛,希望獨立生活。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英子長大了,她有自己的夢想,她希望離開父母的懷抱去闖蕩。
  • 別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轉嫁焦慮,學會3招化解家長孩子焦慮
    一、以愛的名義輸出焦慮的家長是什麼樣子?1.「我要給孩子最好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只要是不當甩手掌柜的父母都會竭盡全力地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在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是最多的。焦慮的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會把焦慮在有行無形之中傳遞到孩子身上。在焦慮這一情緒的推動下,父母對孩子的「愛」也變的張牙舞爪起來,直接傷害到孩子。
  •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隻老狐狸帶著一隻小狐狸生活在一個山洞裡,由於小狐狸的媽媽死的早,老狐狸對小狐狸疼愛有加。每天晚上,老狐狸想起原來一家人的幸福日子就暗下決心,不讓小狐狸吃一點苦,受一點傷害,即使自己粉身碎骨也會堅持這麼做。所以每當老狐狸外出捕食時,都要把小狐狸關在山洞裡,把洞口封的嚴嚴實實,然後拼盡全力去捕捉小動物,小狐狸就這樣在爸爸的精心呵護下,幸福而又快樂地生活著。
  • 秋冬「親吻病」高發期,6種情況別「吻」孩子,別讓愛變成傷害
    然而很多家長們卻不知道,這一表達愛的行為,卻很容易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傷害,對孩子來說,家長的「親親」是有「毒」的。父母通過親吻、嘴對嘴給孩子餵食,將EB病毒傳染給孩子,大人親孩子有多普遍,受感染的孩子就有多普遍。
  • 被溺愛的孩子,是被父母傷害的孩子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父母雖然做法不完全正確,但他們實在是太愛孩子了,他們的孩子很幸運。可實際上,他們的孩子是被父母極大地傷害了。02溺愛,讓孩子缺乏基本生活能力被溺愛的孩子,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都不用做,什麼也不會做。每一次他想嘗試的機會,都會被父母家人以關心為名義剝奪。小時候,他會感到挫敗,長大以後會變得很懶。
  • 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有可能會毀掉孩子,父母別不重視!
    父母用暴力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01什麼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的哪些危害?最近看到關於「愛孩子、零暴力」的一組街頭實驗短片,邀請不同年齡、職業、性別的成年人坐在椅子上,遭受人們的侮辱謾罵,「你真的很沒有用,你到底是誰生的?」、「真討厭你這個賠錢貨,後悔生下你」 ……當這些負面語言如江水般襲來,參與實驗的成年人表示很痛苦、很沉重、很緊張,特別負能量,越貼近真實情況的語言,越會傷人。
  • 別讓父母的攀比心,成為孩子的競爭壓力,家長和老師要及時制止
    孩子,是全家人的心頭寶,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交給他,於是我們看到市場上應運而生很多幼兒金首飾,比如金手鐲、長命鎖,然而給小孩子戴貴重首飾,真的合適嗎?其實對於幼年的孩子來說,是根本沒有概念的,讓孩子佩戴一些貴重的首飾父母,大多有3種心理活動。
  • 性侵之下的孩子為何多年隱忍?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愛
    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我想,給到孩子好的性教育,已經是勢在必行,這種教育,不僅僅是生理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愛。一、性教育知識要儲備起來,從小給到孩子的相應的教導。
  • 對孩子的愛,用打上名義嗎?不知所措的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我想了半天,父母愛孩子,出自本能,我們還用打什麼名義嗎?那不是愛又是什麼?只是用的方式和溝通方法需要進一步調整,更何況,你不管他,他們的青春期就沒了嗎?照樣有,照樣各色、另類的很,所以有些問題不是管出來的,他們就是問題本身。通過一番思考,覺得要想改變與孩子的緊張局面,那個做出「讓步」的也只能是家長,因為他們的年齡和覺悟還沒到能想到「我得調整」階段。
  • 用攝像頭監控學習: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開學季到來,孩子的學習尤其是他們放學回家後的自覺性最讓家長關心。近日,「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此前,一位14歲男孩因父親要在自己房間裝監控而選擇報警也引發網友熱議。父親表示,男孩沉迷遊戲,自己在外忙著做生意,裝監控是為了督促他學習,起到提示的作用。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
    用語言諷刺挖苦孩子,掌摑腳踢擰耳朵,傷害孩子,更多是傷害家長。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跳下樓跳下橋……眼瞅著自殺的孩子這麼做,最傷心是父母。傷心最狠的也是。孩子出了問題,怎麼辦?孩子心理出問題了怎麼辦?中國有句古話:「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 孩子太聰明?父母別高興過早,早慧易傷,什麼年紀學什麼很重要
    其實,過早學習反而會使孩子受到傷害。1、超前學習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讓孩子在正確的年齡學應學的知識。過早開發孩子的智慧容易使孩子受到傷害,那麼,到底孩子什麼年齡該學什麼東西呢?清華大學教授竇桂梅在其書《回到教育的原點》,提倡少給孩子報班,多陪伴孩子,教育應該回到孩子本身的內心需求上來。兒童心理學家蒙臺梭利直接用「皈依」二字來提醒父母們: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已經反其道而行走得太遠,是時候應該回來了。教育的原點是什麼?皈依又是皈依到哪裡去?什麼時候該學什麼?其實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了,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而已。
  • 不要用愛的名義欺負孩子
    一說起愛自己的孩子嗎?眾多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不加思索地說「愛,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當問及怎麼愛?怎麼才算有能力的愛呢?有些家長就變得遲疑了,回答的就不那麼乾脆果斷了。有些家長會說「給吃好的、用好的,報各種興趣班、上名校等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說法固然是好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定要超越同齡孩子,讓孩子在公眾面前給自己賺足面子,成為引以自豪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