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
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
王營
前段時間,在對學校進行督導評估時看到這樣一句口號:「兩眼一睜,開始競爭」。校長解釋說,這句口號是為了激勵教師和學生展開競爭,創造最佳教學業績。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也持有一種強烈的競爭觀念。父母總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老師總喜歡拿這個學生和那個學生比,和別的班級的孩子比,總希望自己教育的孩子能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一些學校也喜歡給老師們設置一些競爭指標,來考核教學成績、育人效果。
「兩眼一睜,開始競爭」,作為一個激勵教師和學生奮發向上的口號,雖然有點兒極端,但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將來學生畢竟要走向社會,整個社會到處充滿著競爭,沒有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一個人將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關鍵是怎樣競爭?學校應當建立一個怎樣的競爭激勵機制?
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
近讀一本有關思維科學方面的書籍,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實驗由著名心理學家敏茨於1951年設計,他在一隻窄口瓶子裡放了幾個紙圓錐體,每個圓錐體都有一根細線通到瓶外,瓶口每次只能拉出一隻錐體。瓶子的底部,有一個可以與水管相連接的細管,可往瓶中注水。實驗讓被試在群體條件下進行。具體操作是:實驗一開始就往瓶裡注水,誰在錐體沾溼之前拉出錐體,誰將獲得金錢獎勵;誰沒有拉出,則要受到一點兒小懲罰。由於注水管很細,因此實驗實際上留出了足夠的時間使被試都有成功的機會。如果他們合作按序拉出錐體,則大家都可以獲得成功。但是,實驗結果發現:一開始,被試就爭先恐後地試圖先拉出自己的錐體,結果大家的錐體都被堵在瓶口,誰也不能通過,致使大家都遭到失敗。
這個巧妙的實驗使我聯想到目前許多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獎懲制度,其操作過程與這一實驗何其相似!為獎優罰劣,鼓勵競爭,學校每學期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將教師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分成三個群體,前三分之一受重獎,中間三分之一不受獎,後三分之一受罰。管理者的初衷是鼓勵老師們在工作上展開競爭,創造最佳工作業績,但是實際情況是沒在任何一位教師願意當後三分之一,而前三分之一又恰恰是個固定數,你能擠進去我就有可能被擠出來,於是教師之間的「競爭」就真的展開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兒,彼此之間相互封閉,天天擔心別人超過自己。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反而影響了教師之間正常的人際關係。
教育思考:學校管理應建立怎樣的競爭機制?
對學生的獎勵也是如此,教師依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人為地將其劃分為「優中差」三個等級,屬於「差等」的後三分之一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整天無所事事,擾亂班級紀律,在這樣的環境下,屬於「優等」的前三分之一學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嗎?
由此引發我們思考是:在學校管理實踐中,如果需要引進競爭,我們需要建立什麼樣的競爭機制?通過敏茨的心理學實驗,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競爭機制的引入要有利於激發師生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學校需要建立一個以全體成員「相互信任、團結互助、合作共贏」為特徵的良性競爭機制。
這一機制的建立需要管理者正確的輿論導向,首先,要在全校上下倡樹團結向上的風氣,並強化以良好人際關係為核心的校園心理文化建設,使全體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塊使。其次,要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的學校發展目標以及不同群體的發展目標,使目標的達成與每個成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以激發全體成員團結協作的內驅力,使他們真正意識到單靠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共同任務。再次,要強化管理措施,完善規章制度和評價方案。如有的學校將教師個體的獎懲與群體目標完成情況掛鈎,凡是集體目標沒有達成的備課組或教研組,教師個人不得受獎;有的學校通過開展紮實有效的集體研討活動和不同群體之間的競賽活動,激發每位成員集體榮譽感,這都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措施。重新回到敏茨的實驗,如果換一個思路,開始的時候將被試分成兩組開展比賽,哪一組拉出的圓錐體多,哪一組受獎,否則受罰,我想會出現另外的結果。
本文選自於作者新浪博客(已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