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個奇怪的東西,有的人求之不得,想睡睡不著;有的人深受其擾,想起起不來。
對於學生黨和上班族來說,工作日實在不夠睡,於是他們就會在周末「報復性」熬夜,然後再睡到中午才起床。
這時很多人會發現一個現象:明明周末睡到了自然醒,怎麼反而會頭痛,身體也更加疲累呢?
為什麼睡過頭會沒精神、頭痛?
睡眠是身體修復、恢復的過程,雖然睡眠的核心功能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個謎,但不可否認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生命活動,它佔據了我們一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
現在的很多職業人群工作日期間的睡眠時間被剝奪,所以一到周末就想補覺,然而,本來想美美地睡一覺補充好體力,起來後卻發現反而更沒有精神,甚至還出現了疲累、反應遲鈍、暈眩、噁心、頭痛等症狀。
疲累、暈眩是睡眠過度負面作用最直接、最明顯的一種,它的發生主要與生物鐘被打亂有關(和時差反應相似)。
生物鐘是靠下丘腦中的一團細胞組成的晝夜節律起搏器控制的,每天早上,這些細胞感受到光線之後,就會起來工作。
而如果細胞照常在清晨開始工作,人卻實際睡到了中午,生物鐘被打亂,生理功能紊亂,就會產生疲憊感,甚至出現頭痛等症狀。
周末睡過頭會擾亂生物鐘,可能會導致身體疲累,引發頭痛,而如果天天「睡過頭」,則會增加很多疾病的風險。
睡眠過度有哪些危害?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顯示睡眠過度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
>>>>肥胖
我們需要睡眠沒錯,但生命也在於運動。睡眠時間過多的人由於增加了睡眠時間而縮短了活動的時間,減少了能量消耗,從而更容易使體重增加。
加拿大的一項長達六年的研究發現,睡眠超過9小時的人比正常睡眠者患肥胖的可能性高21%。
>>>>糖尿病
睡眠過度還與糖尿病有關。上面提到的加拿大的研究還發現,那些有過長睡眠的人和睡眠時間正常的人的糖耐量受損率和糖尿病發病率分別為20%和7%。
也就是說,睡眠時長過長人群的糖尿病發病率比正常人群增加了13%。
>>>>認知障礙
去年(2018年)年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睡眠研究的第一個結果公布(加拿大的西部大學神經科學家們發起的),這項研究發現,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往往表現出與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相似的認知障礙。
人的認知表現在睡眠時長為7小時左右時達到頂峰,而隨著睡眠時間的增多或減少而惡化。
也就是說,睡眠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認知功能受到損害。而且,這種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和年齡無關,不論老少都會產生影響。
>>>>心血管疾病
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牽頭的研究小組,對來自7個地區、21個國家不同收入水平的116632名成年人的睡眠數據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患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增加,而且這些風險也隨著睡眠時間的延長而升高。
>>>>心理健康
睡眠還與心理健康有關,有科學家在研究睡眠過度與抑鬱症和心理健康的關係。
2014年的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每晚只睡7小時到9小時的參與者,只有27%的可能性患抑鬱症,而那些睡9個小時以上的參與者,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高達49%。也就是說,睡眠過多也可能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人需要多少睡眠?
睡眠過多也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那麼,睡多長時間才是標準答案呢?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the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對於青年人(18-25歲)和成年人(26-64歲)睡眠時間的推薦範圍是7~9小時;老年人(65歲以上)睡眠時間範圍為7~8小時。
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從2022年到2030年,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要保持在7~8小時,也就是說,我國權威機構推薦的國人最佳睡眠時長是7~8小時。
所以,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7~8小時是最佳的睡眠時長,睡多睡少都不好,剛剛好才最健康。(極少數特別人群我們這裡就不說了,如佔全球人口不到 5% 的「先天少睡眠體質」人群,他們每天大概只需要睡4~5小時)
目前醫學界公認的最佳睡眠時間是晚上11點到次日早晨6點,而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3點為睡眠的黃金時間,大家算好時間就乖乖睡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