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金坵村。記者 李震宇 攝
浙江在線5月20日訊(記者 何蘇鳴 李攀 李震宇 通訊員 潘瑋 吳衛萍)傳說,傳的是故事,說的是願景。
在景寧畲族自治縣澄照鄉金坵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南宋時期,畲族先民遷徙至此,在大山墾地時掘得黃金數斤,於是將掘金處命名為「封金山」,寄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讓老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的奮鬥目標。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十分關心景寧的發展,指出:「生態的優勢不能丟」、景寧「生態環境良好、人文景觀獨特,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而美好」、「欠發達地區廣大幹部,發展理念上要站得高、看得遠,精神狀態上要艱苦奮鬥、奮發有為,工作方法上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為進一步推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多年來,景寧人牢記習近平同志囑託,走綠色發展之路,把獨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轉化為發展的寶貴資源。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如今,金坵村這個曾經人均年收入僅185元的小山村已經成為人均年收入超1.7萬元、村集體資產超千萬元的小康村,鑄就一段「封金山傳奇」。
為了見證和傳承小康路上的奮鬥精神,本報與浙江省林業局、採訪對象共同開展種植小康林活動。圖為記者與金坵村書記一起去植樹。記者 李震宇 攝
初夏時節,我們來到金坵,微風掠過綠谷,薄霧瀰漫山澗。是夜,村口廣場上,村民圍著篝火跳起舞。在過去35年裡接續「治村」的4任村書記手挽手帶頭唱起了山歌:「一說浙江幾多年,人馬來多又無田。藍雷鍾姓商量講,一心乃念封金山……」
金坵村的故事,在歌聲中徐徐展開。
從機耕路到水泥路
小山村走向大世界
崎嶇的山路、塵土飛揚的機耕路、寬闊的柏油路……說起金坵的變化,51歲的現任村黨總支書記蘭文忠首先想到的就是路。
金坵村是景寧畲族自治縣32個民族村之一,距離縣城不到8公裡,可直到1985年,連接外部世界的只有一條羊腸小道。
蘭文忠至今記得,16歲那年的一個夏夜,收割水稻曬到中暑的母親向滿身泥濘回到家的父親雷正餘央求:「明天你在家收水稻吧?」父親給母親刮完痧,一晚上端茶送水,可第二天天沒亮,就又急著出門。母親默默流淚,父親沉默半晌,留下一句:「我是黨員,我要帶頭。」
父親在帶頭修路。
1985年,國家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這意味著合同定購以外的糧食,可以送到市場上流通。剛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雷正餘明白,村裡必須要通路。
正是農忙時節,沒有機械,沒有炸藥,甚至沒有勞力。雷正餘挨家挨戶動員,可應者寥寥,他就獨自背起鋤頭、鐵鍁、鋼釺、大錘,移石頭,除荊條,填水坑,再運來山石平整道路。
「看到雷書記這麼拼,村幹部加入了,村裡的黨員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了修路的隊伍。」時任村委會主任陳立平記得清楚,大家齊心合力,起早貪黑,原計劃一年半的工期,最終只用了一年。
機耕路修通那天,看著一車車金燦燦的糧食往山外運,村民們放起了鞭炮。母親為了犒勞父親,多炒了兩碗下酒菜,菜沒上桌,雷正餘已靠著椅子睡著了——這一年,他太累了。
11年後,陳立平「接班」。當上村支書沒多久,就有村民來「抱怨」:城裡親戚開車來串門,簇新的汽車被機耕路濺起的石子颳了好幾道痕。
不如修一條柏油路!念頭一起,響應者眾。可修路錢呢?
「我來帶個頭。」陳立平東挪西湊,墊出一萬元。第二天,時任村委會主任潘欣根拿來兩萬元……3天不到,村兩委班子8個人,湊出9萬元工程款。
都說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幹部。看到村幹部的付出,村民們被打動了。2.3公裡的路,涉及40多戶村民的20多畝地,只用1個月就完成了徵遷。修成的柏油路蜿蜒如龍,成了澄照鄉第一條與省道相連的村道,大家給它取名「景泰路」。
2003年,浙江啟動「鄉村康莊工程」,柏油路變成了水泥路。再後來,「四好公路」在全國鋪開,「康莊小巴」開進金坵。
走向更遠更廣闊的世界,金坵,準備好了。
金坵村傳統的農家小院。景寧縣委組織部供圖
從水電站到惠明茶
金葉子帶來好日子
蘭文忠愛喝茶,最愛喝自家茶園的茶。當我們在他家小院坐下,自然而然就捧起了今年新採的惠明茶,杯杯色澤翠綠,湯色明澄。
在金坵,惠明茶,是真正的「惠民」茶。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鼓勵農村發展小水電,金坵建起150千瓦的蒲洋二級水電站,每年為村裡帶來5萬元的固定收入。可相鄰幾個村通過勞務輸出和興辦企業,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金坵逐漸被甩在後頭,成了一個低收入農戶集中村。
陳立平坐不住了,帶著潘欣根四處考察取經,學習發展經驗,找尋合適的產業。
2002年,主產區與金坵只有一山之隔的惠明茶漸漸有了名氣。能不能往金坵引進茶種?他們請了農業專家來考察,結論是,無論空氣、水質還是土壤都適合惠明茶種植。
天時地利,只差人和。
如今已是村裡種茶大戶的藍華愛告訴我們,第一次開村民大會,聽到臺上的陳立平說要種茶,臺下的村民炸了鍋:
「祖祖輩輩種地,沒種過茶。」
「搞砸了怎麼辦,一年收成都沒了!」
……
會議不歡而散。可會後,陳立平和潘欣根還是帶頭種起了茶。冬去春來,「試驗田」的產值翻了一倍都不止。看到種茶有奔頭,村民們也紛紛跟進。如今,全村301戶村民幾乎家家種茶,3000多畝茶園每年為村裡帶來1000多萬元收入,金坵也漸漸成為惠明茶的主產地之一。
受疫情影響,今年惠明茶的產量和銷量不如往年,可品質上佳的茶葉依然能賣出好價錢。藍華愛家的茶葉每公斤能賣到1000元,30餘畝茶園每年有近20萬元的收入。
金坵有個傳統保留至今:村書記都曾擔任過村委會主任,和前一任村書記搭班。所以每一位新上任的村書記,總會得到前任的幫助和指點。2011年,潘欣根接任村黨支部書記,繼續帶領大家連片平整土地,搞起茶樹嫁接研究,不斷提升產量。這些年,茶廠的投資商紛至沓來。
一片小小的茶葉歷經村書記們的接力澆灌,成了封金山的「金葉子」。
從留住顏到留住魂
畲鄉人吃上「旅遊飯」
金坵村小瀑布眾多,如今都成了旅遊景點。景寧縣委組織部供圖
在金坵,一眼就能認出迎面走來的村民是畲族還是漢族——村裡的畲民一年四季都穿畲服,村裡還給他們發置裝費。
這些年,無論是「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還是美麗鄉村建設,金坵都踩準了步點,美麗庭院、廁所革命、古民居保護等守護生態和文化的行動接續開展,並一一寫進村規民約。讓金坵人更為自豪的是,在保護畲族傳統文化這件事上,大家心齊得很。
上世紀80年代末,雷正餘給村小校長布置了一個任務:教孩子們講畲語、唱山歌、了解畲族文化。沒有專門課本,村幹部就請村裡的老人現場教學。
2015年,潘欣根和時任村委會主任蘭文忠策劃了金坵首屆「村晚」,晚會融入畲歌、畲舞、畲藥等眾多畲族文化元素。現在,「村晚」已經成了金坵的文化品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思想活絡的蘭文忠把目光投向鄉村旅遊——能不能以畲鄉傳統文化為特色,吸引更多人前來?
如今,特色村寨建設是金坵的重中之重:和旅遊公司合作,由村民本色出演,向遊客展示畲族婚嫁習俗;舉辦藍氏文化旅遊節,吸引藍氏子孫尋根溯源;農曆「三月三」吃烏飯、辦歌會,營造濃鬱的畲鄉氛圍……
村民向遊客展示畲族婚嫁習俗。景寧縣委組織部供圖
去年,金坵村遊客量達到20餘萬人次,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30萬元。今年,投資600多萬元的花海滑道、藍氏文化體驗中心熱火朝天開工,將成為又一個收入增長點。
金坵人沒想到,曾將「種田地,做客興,挑挑擔擔穩條命(意為經商不如務農)」奉為祖訓的自己,會成為民宿主人,做起生意。
蘭文忠也沒想到,這村書記越幹越有勁,想做的事越來越多。一人富不算富,家家富才算數,才有更大獲得感和成就感。
「封金山上有大城,太平世界唱歌聽……」封金山的歌謠,代代相傳,傳唱越來越好的日子。
當事人說
把村當作家來經營
蘭文忠(金坵村黨總支書記)
父親擔任村書記的時候,我只有16歲;我當村書記的時候,已經50歲了。
35年來,我一點點見證著金坵村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變成十裡八鄉出名的「明星村」。
外地村幹部來參觀學習時,常常問我金坵村振興的秘訣是什麼。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還是治理有效?
封金山裡演繹出的這段傳奇,歸根到底是4任「領頭雁」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自始至終把村當作家來經營,把村民共同富裕、邁向高水平小康作為奮鬥目標。
有件事,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忘。
2015年,適逢全村大力發展旅遊之際,本應多上項目、加快開發,當時也恰好有投資客願意拿3億元建設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只要村兩委點頭,便可順利落地。
可是當我們進一步溝通後,發現對方是想租賃下村裡景色最美的一塊土地,建設一個不對外開放的休閒山莊。如果把這個項目引進來,除了一時的名氣和政績,對村子的發展沒有太多好處,對村民的增收沒有任何帶動。
歷任村書記湊在一起商量後,對這個項目說了「不」。
有人曾說,金坵人「傻」,不會「算帳」。可是我們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們不後悔。如今,那塊被投資客看中的地塊正在開發農旅項目,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這是35年來,我們4任村書記共同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幹事創業的共同準則,最終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村強民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記者感言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李攀 何蘇鳴
採訪中,有兩個細節讓我們動容:
一是父子倆的「和解」。35年前,為了修建村裡第一條機耕路,雷正餘把家裡的農活丟給了妻子和兒女,兒子蘭文忠說,「當時不理解,怨他不顧家。直到自己當了書記,才明白村裡的事情,就要衝在前面」,話音未落,父子倆都紅了眼眶。
一是我們問起20多年前為了修路的那場「眾籌」。彼時,家裡都不算富裕的陳立平和潘欣根,分別墊出了1萬元和兩萬元。「覺得值嗎?」一聲「值啊」,讓兩任書記同樣熱淚盈眶。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詩句,表達了對祖國最真摯的深情。4位村書記的淚水,何嘗不是他們為民初心的完美詮釋?
這份初心,讓他們始終在心裡裝著群眾,始終踏踏實實辦著一件件讓老百姓更幸福的小事,始終讓黨的光輝在基層閃耀。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我們向這份初心致敬,我們呼喚更多這樣的傳承與堅守。
專家點評
幹部和群眾間的心靈契約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成為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之年。在這方面,浙江農村無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這份答卷的書寫,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領頭雁」的接續奮鬥。如何讓農村社會擺脫貧窮落後、走上富裕道路,直至建成現代化新農村,這是人類歷史上無比重大的課題、無比艱巨的任務、無比龐大的工程。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是中國農村奔小康的法寶,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越性的體現。
第一,思路上層層深入。從修路到發展農業、到升級農村文化產業,產業形態不斷升級,守護生態一以貫之。產業升級是幾十年來歷任村支書不斷升華思路,不斷引領的結果。他們緊緊圍繞茶葉這一片「金葉子」,開始是提倡種茶,後來是引進好茶種(惠明茶);開始是單打獨鬥,後來是引進茶廠投資,創立合作社;開始是產茶葉、賣茶葉,後來是推廣文化旅遊,成功走出了一條先進、現代的產業發展之路。產業升級不斷推進的背後是歷任村書記一脈相承的堅守——絕不破壞綠水青山,寧肯慢一點、苦一點。
第二,事業上步步推進。走通路,還要走好路。從羊腸小道到機耕路,從柏油路到水泥路,再到能走「康莊小巴」的「四好公路」,金坵村「田不平路不平,畝產只有二百零」的面貌已經徹底改變,村集體資產超千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30萬元,村民擁有3000多畝茶園,僅此一項一年就能增收1000多萬元。此外,投資600多萬元的花海滑道、藍氏文化體驗中心也在興建中。
第三,精神上代代相傳。歷任村幹部從義務勞動到修路「眾籌」,從種茶個體戶到組成合作社,不變的是敢吃苦、肯吃虧、會「吃氣」的精神傳承。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幹部一心為民,大家也一致支持,這是幹部和群眾間的心靈契約。歷任村書記的作為,展示了共產黨人的形象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