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10月18日報導,我國出臺的出口管制法已經在今年10月17日正式通過,具體的實施時間將在12月1日,這也是一個月之前9月19日出臺的「不可靠實體名單」落地後,中國再放大招:將控制關鍵材料技術出口。
而此次的新「出口管制」的推出,主要目的是對管制清單上的原材料和一些關鍵技術進行限制出口,以此來保證中國的國家安全,隨著不可靠實體名單和出口管制的相繼出臺,可能將會有大量外企受到影響。
有數據分析,首先受到波及的肯定是美國企業,例如洛克希德馬丁、思科等公司,這些公司在中國大陸有很多項目和合作,極有可能被列入第一批管制對象,而滙豐因為之前牽扯到與美國合作針對中國華為的舉動,可能也會被第一時間列入名單之內,另外此次受到管制的企業可能還會包括歐洲的一些企業,以及目前和中國關係不斷交惡的印度企業。
「出口管制」新法律出臺
此次出口管制的具體實施細節上可以看出,中國為了能夠讓管制的更加全面,專門參考了有關對外貿易的分類準則,並將技術數據等重要資源也納入管控之列;還規定了凡是向境外出口轉移管制類物品的在華人員都受到約束,無論是否是本國公民;
此外也規定凡是可能危害到國家利益的未在管控名單上的物品,也將會被限制其出口;為將危害進一步降低,還規定出口的管控物品的用途將會被全程監控,用戶的最終用途也會被記錄,如果最終用戶用途改變,應當如實進行匯報,這也表示此次的出口管制法帶有明顯的域外適用效力。
這些措施的出臺和兩項管制政策的執行,其實是中美貿易不斷摩擦下的產物,也是美國方面不斷打壓中國的反擊措施,美國在此之前不斷的無理由的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如華為、中興、字節跳動、騰訊等,而中國出臺的這些相關反制措施能夠更好捍衛國家利益,以及更好地在中美摩擦下樹立一個對等性政策。
維護國際貿易
這些政策的出臺代表中國政府對於那些擾亂國際市場秩序,以及違背「全球一體化」潮流的國家是「零容忍」,這些措施的出臺也代表著,今後在中國的外國企業也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和準則,對於全球來講中國也樹立了一個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