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溫暖的見字如面:成都媽媽4年給兒寫信近百封

2020-12-13 央廣網

  龔女士出差時給兒子寫的信

  小時候,父母常常在家裡給我留字條,告訴我飯在鍋裡,或者抽屜裡有幾毛錢……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溫暖。

  當我做了媽媽,因為出差要離開兒子,希望兒子也能通過書信感受到我曾經感受過的溫暖,儘可能多陪伴他成長。」

  4年時間,成都媽媽龔女士出差的每一天,都會給孩子寫一封信。最遠的距離,最近的陪伴,最溫暖的關懷,每次出差,她都將寫好的信留在家裡,用信件與孩子互動,彌補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遺憾,陪伴孩子的成長。

  「小時候通訊不發達,父母常常在家裡給我留字條,告訴我飯在鍋裡,或者抽屜裡有幾毛錢,自己去買包子之類的,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溫暖。當我做了媽媽,因為出差要離開兒子,便希望兒子也能感受到我曾經感受過的溫暖。」龔女士說,從第一次無意識地寫卡片,到現在每次出差給孩子寫信絕不遺漏,她只是希望儘可能多陪伴孩子的成長。

  據粗略估算,4年出差期間,龔女士一共給孩子寫了近百封信。

  她還精心設計信件內容,用「藏寶」遊戲,擴展兒子的知識面

  通過信件,即使在出差時,她也能陪伴兒子

  愛的陪伴

  每次出差都給兒子寫信 「他一打開信,也算是陪他了」

  她不希望出差時缺失對孩子的陪伴,所以想到了給孩子寫信。「把想說都寫在上面。他每天打開一封信,也算是陪他了吧。」

  「1月12日:盼了一周的周末影院又要開播啦!今天早晨和你談論到媽媽因為要出差無法陪你一起觀看的時候,你給我出了個好主意」晚上視頻連線一起觀看。」

  「1月13日:根據天氣預報,今天的天氣應該不適合去打球,那就在家繼續編程吧。IPAD媽媽走之前已經給你充好電了,密碼由2、5、6、8這四個數字組成。第一個數字是:35-21+76-58-24。」

  「1月14日:今天爸爸將帶你去金沙遺址體驗考古,在那裡你將參與到準備、發掘、記錄、保管、修復等考古工作中去。媽媽已經將筆記本、放大鏡等工具給你準備好了……明天我就回來啦!」

  30多歲的龔女士在做行政工作,因工作需要常常要出差。1月12日,像往常每次出差一樣,她將幾封信留在了家裡,每封信上都註明了日期,內容均不相同,這些信都是專門寫給兒子的。

  龔女士說,第一次給兒子寫信,大概在孩子3歲時。「他漸漸成長,已經開始自己看繪本,我於是突發奇想,為何不每天給兒子寫一封信,把想說都寫在上面。他每天打開一封信,也算是陪他了吧。」龔女士說,從孩子一歲多開始,她就每天給孩子講故事,每次時間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她不希望自己出差的幾天裡,如果爸爸也比較忙的話,就缺失對孩子的陪伴,所以想到了給孩子寫信。

  「我小時候夏天放學回家,爸爸媽媽往往還沒有下班,卻總是做好了糖拌番茄給我留著。那種溫暖又期待的感覺,希望通過我給兒子的書信,讓兒子也能感受到。」龔女士說,從第一次寫信到現在,僅一次出差沒有寫,還收穫了孩子的「抗議」。之後,她每次出差,與兒子的書信交流再沒有間斷過,一直持續到現在。

  精心設計

  結合孩子喜歡的遊戲設計內容 用信「尋寶」、做任務……

  比如結合兒子喜歡的奪寶遊戲,幫助孩子建立方位的概念,簡單了解一個地方的地理、氣候等知識。

  雖說是寫信,但每封信都需要「設計」。孩子3歲時,為了便於孩子理解,龔女士將信的內容用錄音筆錄下來,然後教會兒子使用錄音筆收聽。後來,信又演變成圖畫的形式,隨著兒子識字越來越多,又演變成了拼音文字相結合的方式。每次出差前,龔女士會將出差期間的所有信準備好,交給爸爸保管,然後由爸爸按照日期給兒子。兒子有讀不懂的,再由爸爸解釋。

  內容方面的設計更是花費精力。兒子喜歡玩闖關遊戲、奪寶遊戲。以2015年6月9日的信件內容為例,龔女士在信中寫道,「當你醒來的時候,媽媽已經在飛機上了,媽媽的目的地是井岡山。你知道在中國的哪裡嗎?去地圖上找吧。藏寶地址:玩具屋地墊下。」龔女士說,最初的信件,都是這樣的內容,除了讓孩子覺得有趣,還擴展了知識,比如幫助孩子建立方位的概念,對一個地方的地理、氣候、吃喝玩樂等有簡單了解。

  又或者,信件內容跟兒子最近看的書、玩的遊戲結合起來。有一次,她給孩子講了「連環計」的故事,孩子很感興趣,她便在出差時,給孩子準備了幾個錦囊,完成一個任務還有一個任務,直到她出差回家,「每一次寫信,其實還是很耗費精力的,因為不是簡單的情感抒發。設計遊戲,設計內容,哪怕買本書,都要花心思選。」龔女士說。

  而孩子面對如此認真的媽媽,也會給出他的回應方式。比如,孩子會根據媽媽信裡的提示,畫出「藏寶地圖」。雖然圖片上的線條有些彎曲,甚至幾乎沒有大人能看懂,但媽媽卻能從中讀出孩子對待信件的認真與熱切。

  智慧育人

  學校樂見家長智慧育人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

  「很多朋友給我點讚,說要向我學習。其實,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適合我家孩子的,未必適合別的孩子。而且,我們也不確定現在做的是不是就最適合孩子,我們也在不斷摸索。」龔女士說。

  龔女士的兒子在成都師範銀都小學讀一年級,該校校長文莉說:「這種智慧育人的家長,正是我們學校希望看到的」,學校的理念是尊重生命彰顯個性,家長課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也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不斷調整。比如,一年級就會告訴家長一些親子陪伴的必要性與方式方法。到了六年級,則會告訴家長一些孩子青春期、期末考試壓力等心理問題的疏通和協調。

  「有些知識,我們肯定比家長專業,所以從進校時就會跟家長講一些細節。」文莉說,以家長開放日為例,老師會告訴家長如何觀察孩子,如何發現孩子遇到的困難,該怎麼和孩子溝通等。「正如家長說的那樣,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都需要不斷地學習。」成都兒童團記者 樊英 圖由家長提供

  家長點讚

  用心良苦 濃濃暖意

  對於龔女士出差時堅持寫信與孩子互動交流,陪伴孩子成長,很多家長對此表達了讚賞,還有家長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真是用心良苦,雖然文字不帶溫度,但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濃濃的暖意。為媽媽點讚!」

  「這樣的媽媽太了不起了!致敬!和她相比,我慚愧至極!當年只知忙工作!根本沒有管過自己的娃娃!耽誤了孩子的未來!現在真的是悔不當初!」

  「用心,還要有耐心,更需要持之以恆。對孩子,總覺得是無計可施,變通卻是最溫暖的交流和陪伴。」

  「看來,忙不是藉口,忙有忙的辦法」……

相關焦點

  • 見字如面!市教委呼籲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期待我們一起,見字如面,對話故宮!」剛剛,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啟動,9位學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中小學生提筆寫信。
  • 見字如面,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寫信了
    忽然想起上次提筆寫信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封信是寫給一個叫我姐姐的男孩子。心地善良,笑起來露出小虎牙特別可愛。可惜,後來失聯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子。原本說好的相知相惜一輩子,永永遠遠是朋友。卻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失去了聯繫,也許是離久情疏也許是不如懷念。從此,天涯海角各自安好。
  • 《山茶文具店》:16封書信掀起懷舊風潮,見字如面,紙短情長
    見字如見面,紙短情長。記得那段時間的寫信時期?那時候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郵件,與人聯絡只能通過書信,寄來一封封相思之信,藉以由郵差的手從這頭送到那頭。現在通信發達了,想聯繫就可以隨時打電話,發微信。2.一處相思,兩人閒愁秋去秋來,鳩子的工作忙了起來,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客戶委託他給自己的初戀女友寫信。為了讓收信人知道他還活著,客戶委託她寫信,鳩子問他這封信是寄給誰的?
  • 失去的「見字如面」~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就開始幫識字不多的母親寫信了。信多是寫給大姨的,寫信時母親在一旁說,我寫。信的內容很簡單,說的也都是大白話兒,無非是問候問候對方,告訴對方自己一切都好,不用惦記等等等等。唯一的「文雅」點兒的詞兒就是這句「見字如面」了。
  • 《見字如面》推出特別製作版 15封書信感動人心
    明星在家自行錄製,支援抗疫   在全民抗疫的重要時刻,大型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推出抗疫特別製作版,從全國抗疫戰鬥中精選出感人至深的書信,邀請明星在家朗讀並完成錄製。   15封書信感動人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後,全國普遍實施隔離措施,同時,大批的醫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幹警、基層幹部逆流而上,義無反顧地奔赴救死扶傷的前線,在全國各地各條戰線,與時間賽跑,爭取攻克病毒,保民平安。其間,通信也成了人們交流的最主要方式,通過網絡,產生了大量感人的信件。
  • 電視:見字如面:書信的力量
    在黑龍江衛視推出的「見字如面」明星讀信節目上,演員歸亞蕾在讀三毛寫給王洛賓的信 這樣一封沉睡在歷史之中的信件,通過一檔「見字如面」的明星讀信綜藝節目再次引起公眾關注,所帶出的還有對那個時代的反思特定文本攜帶的人文色彩與話題能量,使「見字如面」在充斥螢屏的綜藝節目中具備了相當的辨認度。但誰能保證它能在一個碎片與速食的流行文化背景下突圍出來?事實上,這也是總導演關正文起初最擔心的問題。幾年前,關正文的公司「實力文化」製作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以比賽形式展開的綜藝節目。如果說之前的節目主要依託於傳統電視平臺,「見字如面」在一開始便被定義為網絡綜藝。
  • 《見字如面》(第二季):重溫書信帶給我們的肝膽真情
    《見字如面》作為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 「見字如面」成奢侈:今天,孩子們還在寫信嗎?
    「寫信要先寫什麼?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段明月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調查:上百位家長,沒一個要求孩子寫信「沒想到啊,我們曾經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求了。」看著兒子寫信時的踟躕下筆,段明月心頭滿是感慨。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自己都想不起來要讓孩子寫信,孩子也不會知道寫信是怎麼一回事。
  • 《見字如面》:5封書信寥寥幾筆,卻承載了近一個世紀的重量
    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也是一段需要不斷回首的歷史,《見字如面》第四季的第9期便用書信的方式帶領我們追溯了那段歷史。《見字如面》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 《見字如面》: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段歷史
    信寫得是這樣的見骨見血,王耀慶讀得是那樣的見情見義。王耀慶在讀完信之後說:「在信裡能夠看出,這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友直,友諒,友多聞,能嚴正地指出朋友之間的錯誤,這種朋友是最難得的。」   這讀信的場景發生在一檔節目裡,節目讓明星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讓現場的觀眾透過這些信件打開歷史,這檔節目叫做《見字如面》。
  • 《見字如面》:穿越歷史信件,感受人間至情至性,體味人生百態
    《見字如面》第三季 海報《見字如面》的成功離不開一個「真」字,在一封封情感自然流露的書信面前,似乎所有的布置都顯得多餘。《見字如面》播出到第三季的時候,最新版的實體書《見字如面:動人的中國書信》也在今年上市,導演關正文從三季節的書信中精選了70封打動人心的書信彙編成書。這些信件覆蓋中國歷史各個階段,涉及政治、軍事、情感、生活……這裡有生死訣別,有國家大義,也有尊嚴與愛情。
  • 三毛遺屬把《見字如面》告了!
    日前,三毛遺屬起訴《見字如面》的三家聯合出品方,認為節目"嚴重侵犯了涉案作品的修改權、複製權、表演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要求公開道歉及相關賠償。這起案件的庭審,於 4 月 24 日下午通過網際網路直播,吸引了 1700 萬網友在線觀看。
  • 15封信展現疫情下的人間真情,《見字如面》推抗疫特別版,李光潔等...
    2月17日中午,《見字如面》特別製作版上線,由葉璇讀這封信,僅僅幾句家常話,葉璇已有些哽咽。夏江臨和許詩琨都是上海的醫務工作者。因為工作特殊性,結婚6年來,他們從沒一起過過除夕。今年本準備一起過。沒想到,除夕那天,丈夫許詩琨奔赴了武漢前線。
  • 2012湖北高考作文範文:見字如面
    燕說:我是在芙蓉湖邊讀你的來信的,這封信我等了七年。  燕說: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七年啊,可為什麼苦難永遠只是冰山一角?  後來我也到了芙蓉湖,我在湖邊一圈一圈地走,體會著她在湖邊讀信的心情。  現在我手上有的信,只有不多的幾封了。
  • 拿起紙筆 見字如面
    1.見字如面•對話歷史開展「我給故宮寫封信」等寒假主題活動,各中小學校要引導學生以手寫書信與故宮專家、工匠對話,與六百年歷史的故宮對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見字如面•對話當代學習革命先烈、時代楷模、抗疫英雄、最美奮鬥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向這些共和國的時代英雄們寫信致敬,心有榜樣,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見字如面》音頻獨家登錄酷我暢聽,用信件揭開被歷史掩藏的秘密
    近日,國內首部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音頻獨家上線酷我暢聽,一經推出引起了聽眾們的熱烈反響。酷我暢聽將《見字如面》改編為長音頻,剪輯為「精編版」「純享版」「信件版」三個音頻版本免費收聽,帶領聽眾聆聽書信裡的人生。
  • 《見字如面》17日上線,15封書信見證戰「疫」一線動人故事
    2月17日,葉璇將這封特殊時期的家書帶上《見字如面》首期節目。接下來,《見字如面》特別製作將從全國戰「疫」期間的幾百封書信中選出15封,每天一封在騰訊視頻亮相。 據了解,許詩琨是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一名急危重症護士,作為上海首批醫療隊成員,在今年除夕夜舉家團圓的時刻告別家人,連夜趕赴武漢。
  • 見字如面 武漢娃收到全班的特殊禮物
    天瑤,見字如面,天涯咫尺。在這世上,就算滿地都是悲傷,只要你願意抬起頭,依然能看到月光。最近,成都泡桐樹小學四年級八班的餘天瑤小朋友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全班43位同學通過畫畫、視頻、寫信的方式給身處武漢的她送上了關心和祝福。這次「秘密行動」由班主任林曉俊發起,得到了全班同學和家長的支持。「天瑤的老家在武漢,寒假一開始,她們全家就回到了湖北過年。疫情爆發後,我一直和天瑤的媽媽保持聯繫,得知他們全家都非常安全,這才放心。」2月17日,泡桐樹小學採用網上授課的方式正式開學。
  • 「見字如面·以聲傳情」 書信作品集中展演在北京二中舉行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媽媽,這是第一次我和您分開這麼長時間,疫情期間,保護我們的超級英雄,就是您和無數的醫護人員……」「爸爸,雖然我沒考100分,但我卻做了更好的自己,希望您能試著發現我的優點……」拿起紙筆,見字如面。
  • 「見字如面·以聲傳情」書信作品集中展演在北京二中舉行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媽媽,這是第一次我和您分開這麼長時間,疫情期間,保護我們的超級英雄,就是您和無數的醫護人員……」「爸爸,雖然我沒考100分,但我卻做了更好的自己,希望您能試著發現我的優點……」拿起紙筆,見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