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七個瘋子》譯者歐陽石曉:讀這部小說就像站在黑暗的深井邊...

2020-12-15 騰訊網

今年4月,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阿根廷著名作家羅伯特·阿爾特(1900~1942)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七個瘋子》。小說描述了男主人公埃爾多薩因在貧窮和絕望中苦苦掙扎並逐漸走向犯罪和精神崩潰的過程,頗具拉丁美洲文學特有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目前已在豆瓣上獲得了9.1的高分。

本書的中文譯者歐陽石曉出生於成都,曾留學新加坡。2011年移居西班牙馬德裡後,開始了對西語文學的探索。自2014年開始,歐陽石曉出於興趣,自己翻譯了喜歡的西語作品,想與更多人分享,從此一步步踏上了翻譯之路。目前,已有多部由她翻譯的西語作品在國內出版。

日前,紅星新聞記者通過郵件專訪了歐陽石曉。她說,羅伯特·阿爾特是個很特別的作家——在「最受作家同行忽視」的阿根廷作家中,他榜上有名;在「同行心目中最優秀的阿根廷作家」上,他同樣名列前茅。

歐陽石曉說,阿爾特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本《七個瘋子》裡充滿了「閃光的夢囈、詩意的渾濁以及令人難以忘懷的迷人片段」。「我希望這部小說最原始的力量——那種西班牙語中天然的跳躍、瘋狂和偉大,能以中文的形式重現在字裡行間。」歐陽石曉還透露,自己最近正在翻譯《七個瘋子》的續集《噴火器》。

【關於作家】

人物雖然顯得瘋狂,內在卻充滿詩意

羅伯特·阿爾特1900年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貧困的移民家庭,他的母親生了三個孩子,只有他僥倖活了下來。他的父親對他十分粗暴,他的童年並未體會過多少家庭的溫情。

16歲時,阿爾特便不得不離家自立,靠打零工養活自己。他做過油漆工、鐵匠學徒、磚廠工人,也做過書店職員。書店職員的工作給他帶來了最大的改變:他發現自己熱愛閱讀,並開始寫作。20歲那年,他成為了一名寫報導和專欄的記者。

由於沒有受過正規的高校教育,阿爾特的語言呈現出一種「大雜燴」式的鮮活與混雜感。1926年,他的第一部小說《憤怒的玩具》出版,但並未引起多大關注。1929年10月,《七個瘋子》出版,同樣反響平平,包括兩年後問世的《噴火器》也是如此。

直到1942年阿爾特因為心臟病突然離世,這位作家也未曾取得過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西語文壇也沒什麼名氣。工作之餘,他熱衷各種發明,曾經發明過一種不會滑絲的女式絲襪,還獲得過專利,卻沒有獲得任何金錢上的回報。

童年和少年時期在底層的掙扎求生,讓阿爾特對痛苦和絕望感受深刻,對人性的黑暗面與荒謬想法也十分了解。但在這本《七個瘋子》裡,故事及其人物雖然顯得瘋狂,內在卻充滿詩意,令人回味。

【對話譯者】

「馬德裡還挺休閒的,和成都可以媲美吧。」

紅星新聞:你目前在馬德裡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疫情期間受到了哪些影響?

歐陽石曉:我2011年搬來西班牙,除了2012年在格拉納達生活了幾個月,一直都住在馬德裡。馬德裡是個特別生活的城市(這一點和成都還真挺像)。雖然西班牙人都覺得這是西班牙節奏最快、壓力最大的城市,但我一直都覺得馬德裡還挺休閒的,和成都可以媲美吧。

我平時生活也就是朝九晚六的上班,下班後有時候會去上課(之前一直在學阿拉伯語),有時候出去和朋友喝一杯,或者回家休息。周末會去市中心看話劇或展覽。

西班牙從3月中旬開始禁足令,現在基本在逐漸解禁。這三個多月我繼續朝九晚六的在家工作,其餘時間都奉獻給了翻譯、看書、玩桌遊、看電影和做飯。利用這段時間,把《七個瘋子》的續集《噴火器》的翻譯推進了不少,希望能夠早日交稿。

紅星新聞:在接到這本書的翻譯工作前,對羅伯特·阿爾特有所了解嗎?翻譯過程中對這位作家的語言風格有怎樣的感受?

歐陽石曉:在翻譯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讀過羅伯特·阿爾特的作品,只是聽說過這麼個人。在讀過《七個瘋子》第一遍之後立即被他的文字吸引:粗糲、野蠻、濃烈、混沌、充滿了爆發力,也充滿了詩意,不自覺地就在想這樣的文字、這樣的內心獨白如果翻譯成中文會是什麼樣,覺得非常有挑戰性,也感到非常興奮。

這種感受後來在翻譯該書的無數次翻來覆去的閱讀中也一再體驗,在每一處翻譯得「頭疼」的地方,對阿爾特的文字和表達的崇拜也就更加深了一層。這部小說就像一口由層層黑暗堆積而成的深井,會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提心弔膽站在井邊,觀望黑暗;能夠在井邊堅持讀完它的人,自然會對那個難以定義的、叫做「人性」的東西了解更加深入一些。

紅星新聞:你覺得這個故事是否也有一種拉丁美洲文學中的「魔幻現實」色彩,作為深入到這個故事中的譯者,如果要概括這本書所寫的梗概,會如何概括呢?

歐陽石曉:這個故事有很多種理解方式,每個人看到的可能都各有不同。我覺得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個人的層面,以主人公埃爾多薩因為代表的主角,身處社會底層的人物,飽受生活中的侮辱和苦難,內心的痛苦與絕望不斷繁衍,朝著層層黑暗鋪就的深淵不斷下墜,就像埃爾多薩因與瘸女人的對話,「怎樣才能不受苦啊?」——對痛苦的剖析以及人性的探索,很多人都會在其中找到共鳴。

另一層則是「佔星家」試圖組織的秘密社會,對當下生活徹底絕望的埃爾多薩因把它當做救命的稻草,然而極其諷刺的是,這樣一個看似偉大的計劃,以推翻充滿謊言的社會為目的,但參與籌備的諸位「瘋子」也都各自心懷鬼胎,那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革命。

這兩個層面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正是因為生活的極度痛苦與絕望,才促成了書中主角組建秘密社會的念頭,試圖通過後者來擺脫痛苦,尋找關於自身的真相,顫顫巍巍地一步步走向譫妄。

紅星新聞:你個人有哪些比較喜歡的西語作家和欣賞的西語翻譯者嗎?

歐陽石曉:優秀的西語作家太多了,經典的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我推薦一位我很喜歡的智利年輕一代作家吧:亞歷杭德羅·桑布拉。他的作品國內也引進了好幾部,今年他新出了一本小說《智利詩人》,我在疫情期間待在家裡讀完了,特別喜歡,其中一部分有波拉尼奧《荒野偵探》的影子,很有意思的一本小說。

在青年西語譯者裡,汪天艾是一位非常認真、將熱情都撲在文學上的西語翻譯,她還在馬德裡念書時我們常常一起吃火鍋,她也為我的翻譯之路搭橋指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做真正喜歡的事情的模樣,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也常常受她鼓舞,繼續在這條路上努力。

她的譯作已經出版了不少,去年的《夜的命名術》是阿根廷女詩人皮扎尼克的詩集,今年剛出了她翻譯的波拉尼奧的《帝國遊戲》,我還挺期待看她譯的中文版的。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出版社

編輯 李潔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相關焦點

  • 新書照面丨《七個瘋子》續集,暗黑美學的奔流湧現,閃耀冷峻氣息的...
    ——《理想藏書》「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博爾赫斯並稱的天才作家羅伯特·阿爾特代表作,豆瓣熱門圖書《七個瘋子》續集。「一個謎在他的內臟畫出熾熱的括弧,這個謎是生活的理由。」一場莫名所以的綁架案,一群絕望深淵的受難者。當秘密社會的圖景越來越清晰,瘋子們作何抉擇?
  • 專訪|青年譯者陸大鵬:學好英語,多讀原著
    「就像運動員一樣,保持熟練度,免得手生。」和很多譯者不同,陸大鵬說自己喜歡「到處跑」,翻譯給他帶來開闊的視野和更多有趣的朋友。偶爾,他也會和朋友吐槽翻譯薪資太低:「單憑翻譯來養家餬口,非常困難」。「無論什麼職業,都有甘苦自知的一面。」對陸大鵬而言,翻譯是痛並快樂著的過程。他希望,有一天讀者都能學會英語,把翻譯的人「革命」掉。
  • 《紙牌屋》原著小說譯者:小說比劇作更冷峻
    由北京儒意欣欣公司引進出版的熱播美劇《紙牌屋》的原著小說近日上市。2月27日,該書譯者何雨珈接受專訪時表示,美劇《紙牌屋》與原著小說沒有可比性,「美劇僅保留了原文的框架,小說文字風格要冷峻得多。」何雨珈表示,美劇《紙牌屋》第二季開場沒多久之後,基本就是美國的編劇們自由發揮了。
  • 《紙牌屋》譯者:原著小說文風比美劇更冷峻
    這部劇集在2013年艾美獎上獲得9項大獎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導演和最佳選角兩項大獎。  近日,在《紙牌屋》的原著小說上市之後,掀起了對該書翻譯生澀、原著小說與劇集之間的大不同的質疑,面對質疑,該書譯者何雨珈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美劇《紙牌屋》與原著小說沒有可比性,「美劇僅保留了原文的框架,小說文字風格要冷峻得多。」
  • 90後譯者十年譯出奧地利小說《夢遊人》:我就像「夢遊人」
    可貴的是,90後譯者流暢用了十年時間,憑一己之力翻譯出了這部被眾多文學巨擘推崇的《夢遊人》,昨天,在位於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旗艦店,流暢和小說家路內就《夢遊人》和小說的可能性進行了對談。圖說:對談活動現場 官方圖米蘭·昆德拉說,「赫爾曼·布洛赫的《夢遊人》是我反覆稱讚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後普魯斯特小說所有可能性的萌芽。」著名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同樣把布洛赫與喬伊斯、普魯斯特的小說相提並論,認為布洛赫的小說改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開啟了現代小說的新方向,它屬於那種「一流的偉大作品」。
  • 張愛玲小說譯者金凱筠:我對翻譯題材的選擇
    2015年12月20日,張愛玲小說英文譯者、美國查塔姆大學教授金凱筠(Karen Kingsbury)在京就「全球化時代的中譯外這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其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下的名句。12月17日,張愛玲小說英文譯者、美國查塔姆大學教授金凱筠(Karen Kingsbury)在北京與文學及翻譯研究者和愛好者分享經驗時,脫口而出的就是這段經典文字。
  • 莫言的強項就是他的故事——專訪莫言小說瑞典語譯者陳安娜
    10月13日,莫言3部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電話專訪,聊起她讀莫言作品的感受。莫言曾在微博上表示,他在瑞典出版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3本書的譯者均為陳安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前,陳安娜就曾表達了她對莫言及中國文學的信心:「如果他得獎了,我當然非常高興,因為我是他的譯者,而且我喜歡他的作品。
  • 專訪|何雨珈:如何做一名自由譯者?
    好在,她終於憑藉自己的堅定和努力,走出了一條自己滿意,也受到業界認可的自由譯者之路。近日,她的翻譯新作《看不見的美國》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專訪了何雨珈。首先就是,讀不出翻譯的痕跡,不應該有彆扭的(翻譯腔)感覺。第二個,站在理解原文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翻譯應該傳達原文的感覺。如果英語原文感覺是通俗易懂的活潑的,那翻譯就應該活潑的通俗易懂的;如果原文是晦澀的,你的翻譯也應該是詰屈聱牙的。在翻譯中,我有很不喜歡的一些處理方式,例如硬將外國人名翻譯成中國式的人名,因為外國人名是有自身一套體系的,不能用中國人名的體系去套。
  • 【專訪】墨西哥作家恩裡克:一切小說都是色情的 在小說中我們無法...
    球網的另一面,站著正等待他發球的對手。這個嘟囔了幾句義大利語的男人眼神憂鬱,有紅色的鬍子和分外顯眼的鼻子。這是一場「跛子」和「娘娘腔」之間的對決。即將發球的「跛子」是十七世紀的西班牙詩人克維多。他生於官吏家庭,曾任外交官、國王秘書等職務,與此同時他也用筆名寫作,諷刺宮廷腐敗,揭露社會黑暗。他著有諷刺文集、流浪漢小說、詩集還有神學和哲學論著。
  • 國際布克獎獲獎小說英譯者:翻譯酬勞低,全世界一樣
    狄波拉·史密斯精準的翻譯,恰好對應了小說每一處峰迴路轉的美麗與恐怖。」本屆國際布克獎評委會主席博伊德·唐金對《素食主義者》的英文譯文如是評價。2016國際布克獎揭曉次日(5月18日),華文好書對狄波拉·史密斯進行了專訪。這位在七年前決心學韓語填補英國翻譯圖書市場空白的女孩,在接二連三的採訪轟炸之下,已出現了黑眼圈。這與她之前默默無聞的翻譯生活對比極大。
  • 電影《教授與瘋子》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奇人奇事
    原標題:電影《教授與瘋子》定檔12月24日 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奇人奇事由梅爾·吉勃遜、西恩·潘領銜主演的電影《教授與瘋子》日前宣布定檔,將於12月24日全國上映。影片由新銳導演法爾哈德·撒夫尼亞執導,取材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教授和一個瘋子編纂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牛津英語字典》的奇人奇事。《教授與瘋子》在海外上映後就收穫無數好評,很多觀眾稱讚該片「即是藝術的享受,又是知識的擴展」、「在黑暗之中,找到光照進來的感覺」。
  • 梅爾·吉勃遜、西恩·潘首次同框,《教授與瘋子》定檔
    新京報訊(記者周慧曉婉)12月16日,由梅爾·吉勃遜、西恩·潘領銜主演的電影《教授與瘋子》正式宣布將於12月24日在全國上映。據悉影片由新銳導演法爾哈德·撒夫尼亞執導,取材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教授和一個瘋子編纂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牛津英語字典》的奇人奇事。
  • 看高智商瘋子如何調戲正常人
    【深圳商報訊】(記者 謝晨星 )現象級暢銷書作者高銘攜《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完整版)》在深圳南山書城與讀者見面。活動前,高銘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2010年《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首次出版,隨即掀起暢銷熱潮,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錄」。「四維蟲子、生化奴隸、盜屍者、雙面人……」書中一個個驚奇故事,令讀者腦洞大開。
  • 專訪|「那不勒斯四部曲」譯者:真正的友誼不是只有甜的
    4月13日,「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文譯者、四川外國語大學意語文學教授陳英做客上海圖書館,從四部曲開始講述歷史的暴力與義大利女性主義寫作,並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陳英。尤其讀到對生活的滿意感、中年危機這些,就覺得自己陷進去了。感覺我好幾年都在那不勒斯生活,有不適,有痛苦。」「費蘭特的作品風格是現實主義,節制,老實,迴避後現代華麗的手法,基於史料、日記,但她也會區別小說中的現實和真正的現實。」陳英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四部曲中最難的翻譯在於第一本,「那時候我還在找語感,就像演戲找感覺一樣。
  • 專訪|「那不勒斯四部曲」譯者:真正的友誼不只有甜
    陳英。陳英笑言,譯者對於書的傳播非常重要,四部曲在美國火起來也有美國譯者Ann Golstein的緣故。「我一開始推薦北外的一位老師來翻,他水平很高,但後來說最好還是女老師來翻,我就硬著頭皮上了。一百多萬字,翻譯了三年。」回憶翻譯四部曲的過程,陳英感慨:「我能對那些女性私密的體驗有切膚的感覺。尤其讀到對生活的滿意感、中年危機這些,就覺得自己陷進去了。
  • 對話華裔科幻作家、譯者劉宇昆:「翻譯別人作品就像照顧人家的孩子...
    近日,劉宇昆首部長篇小說《蒲公英王朝》上市,並接受了記者專訪。先後翻譯《三體》《北京摺疊》 兩度問鼎「雨果獎」科幻界素有「大劉小劉」的說法,大劉是指劉慈欣,而小劉,正是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三體》歷時9個月,翻譯了4遍。劉宇昆說:翻譯別人作品就像照顧人家的孩子,責任重大。他告訴記者,第一次拿到《三體》時,他是連夜看完的,心情難以平復,當即決定翻譯這本驚世之作。精通中國古典文學的劉宇昆,對於處理中英文語言結構及文化上的差異有自己的見解,但譯介《三體》並非易事。
  • 《射鵰英雄傳》第二卷譯者張菁: 希望英語讀者也讀到那種快感
    這套書的第一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2018年2月首發,由Anna Holmwood(中文名郝玉青)翻譯,3月已達七刷。整套書由她和生活在上海的香港譯者張菁(Gigi Chang)共同翻譯,郝玉青負責一、三卷,張菁負責二、四卷。
  • 《教授與瘋子》定檔12月24日 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奇人奇事
    由梅爾·吉勃遜、西恩·潘領銜主演的電影《教授與瘋子》日前宣布定檔,將於12月24日全國上映。影片由新銳導演法爾哈德·撒夫尼亞執導,取材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教授和一個瘋子編纂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牛津英語字典》的奇人奇事。
  • 《教授與瘋子》定檔12.24 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
    來源標題:《教授與瘋子》定檔12.24 揭秘《牛津英語字典》幕後《教授與瘋子》在海外上映後就收穫到無數好評,在美國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的爆米花指數高達78%,而在豆瓣也取得了7.7的高分。很多觀眾稱讚該片「即是藝術的享受,又是知識的擴展」、「在黑暗之中,找到光照進來的感覺」。此外,更有觀眾發出呼籲:「在大時代的喧囂紛擾背後,讓負載著國族傳統的詞典不再束之高閣,穿透世代鄉愁、跨越歷史時空,我們是否還會為一紙馨香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