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中國財經報導》)最近這半年,您可能沒少聽見新聞報導裡提到「家庭醫生」這個詞兒。根據深化醫療改革的要求,2017年全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要擴大到85%以上的地級城市,籤約覆蓋率要達到30%,重點人群達到60%以上。
我們也調查了一下,對於這個新生事物,咱們老百姓都很歡迎,但是也有一些疑慮。比如說,這家庭醫生要籤約得人多了,會不會服務不好,變成個擺設?特別是真要遇到病,家庭醫生能管多大用?
到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和我們以前的社區醫院、分級診療會有什麼不同,我們先去試點城市福建廈門感受一下。
敬請關注CCTV財經頻道2017年6月10日,《中國財經報導》欄目21:50分播出----家庭醫生:百姓健康怎麼管?
廈門島與鼓浪嶼島相隔只有300米,自古往來鼓浪嶼,都要乘坐擺渡船。
早上,是渡口人最多的時候。現在開通了這條市民渡口專線,方便當地居民出行。
楊燕,每天都要搭乘擺渡船上下班。好天氣的時候,白海豚不時會跳出海面,讓人們看到她優美的蝶泳表演。鼓浪嶼周邊的海域,現在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而這也是楊燕選擇留在鼓浪嶼工作的初衷。
楊燕回憶起,自己當時選擇鼓浪嶼工作時的情景,三年前,楊燕第一次來到鼓浪嶼的時候,是因為鼓浪嶼特別美,廈門特別美,最美的時候,就是大晴天,整個天和水都是一色,水天一色的美景,同學們都特別羨慕地問楊燕,怎麼在這麼美的地方上班呢?
渡船上基本都是廈門居民,雖然行程只有7、8分鐘,但楊燕總是利用這個機會,給居民們介紹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楊燕是湖北孝感人,大學學的護理專業,2012年畢業前的一次旅遊,讓她愛上了廈門。她給鼓浪嶼醫院遞交了求職簡歷,很快就得到回覆,留了下來。
做了2年的護士,從2015年開始,楊燕有了個新任務,做島上居民們的健康管理師,也就是家庭醫生助手。
像這樣,動員還沒有籤約的百姓,享受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也是她的日常工作。船到鼓浪嶼渡口,楊燕給阿姨留下了自己的聯繫電話。
剛剛楊燕在船上碰到這個阿姨,就是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在廈門到居住,所以,還沒有與自己的戶籍地,鼓浪嶼醫院籤訂家庭醫生服務,但聽說楊燕是鼓浪嶼醫院的健康管理師,於是與楊燕約好,過兩天來辦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跟著楊燕,我們來到了設在福建路上的鼓浪嶼醫院,這家醫院1948年由海外華僑募捐建造,現在,這裡是鼓浪嶼景區的核心地段。
周六,健康管理門診由楊燕負責,這個門診是鼓浪嶼醫院的獨創。
島上簽約服務的慢性病老人,早就在門診等候。測血糖、量血壓、楊燕她們解答著老人們遇到的健康難題。每一位籤約服務的老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健康檔案。
來健康管理門診的叔叔阿姨,都是楊燕負責管理的島上慢性病居民,大家都知道楊燕每周六在健康管理師門診值班,所以,他們會定期過來,找楊燕量血壓,測血糖,有時也會聊聊天,楊燕就像他們的親人一樣,熱情接待者每一位老人。
但當初,楊燕她們上門推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時,許多老人不理解,有的乾脆連門都不讓她們進,居民們不理解,家庭醫生能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能起到怎樣的幫助。
楊燕是湖北人,剛來的時候,對島上的閩南話完全聽不懂,只能講普通話,而鼓浪嶼非常多的老人,都是說閩南話,聽不懂普通話,所以,與居民溝通只能通過手比劃。
最讓楊燕頭痛的是,鼓浪嶼的街道曲曲彎彎,沒有規律可循,楊燕當初入戶推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是依靠島上居委會主任,帶著她一個門牌,一個門牌的找,一個門牌、一個門牌地做標記。如今,只要說出島上的名字,楊燕就會告訴你他們家在哪裡,門牌號是多少,家裡幾口人。
入戶走訪,是楊燕她們醫生籤約服務的一部分。島上沒有交通工具,家庭醫生一般都要靠兩條腿走訪。楊燕每次往返籤約家庭,最少要走兩個小時。
路上這間老房子,已經有119年的歷史,曾經是福建地區最早、最大的醫院。
楊燕就當起了導遊解說:這裡的三棟建築原來是
救世醫院的舊址,當時,這裡不但有醫院,而且,西醫專科學校和護理專科學校,培養了福建地區第一批的西醫人才,80多年前,救世醫院就擁有廈門第一臺
X光機,全國第五臺X光機。整個鼓浪嶼島,醫院就有三、四所,學校有九所,還有多家銀行,生活在鼓浪嶼老百姓生活非常優越。
康太路85號,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的教職工宿舍,楊燕熟悉這裡所有的居民。
蔡老師聽見楊燕在院子裡說話,主動跑出來,把楊燕請到家裡。
蔡老師老兩口在這兒住了55年。愛人蔣永水,72歲,幾十年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一直靠藥物控制,蔡老師三年前也剛剛做了化療,現在靠吃中藥調理。
楊燕在居民蔡寶瑞老人眼裡,已經是離不開的家裡人了。特別楊燕「5+2」,「白+黑」全天候健康服務的工作時間,讓蔡寶瑞將楊燕的手機號,存在自己手機號碼的第一名。
蔣永水的兒子、兒媳都在廈門工作,雙休日才回島上,平時老兩口要幫忙照顧7歲的孫女。
鼓浪嶼上的孩子們,上學都不需要老人們接送。小孫女把楊燕當姐姐,剛學會的詩朗誦,第一個就要表演給楊燕姐姐看。
對於像這樣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楊燕這個家庭醫生姐姐,真能頂上半個閨女。
蔡寶瑞回憶說:清明節那天,晚上七點多,老伴蔣永水洗澡時,突然身子左側不能動了。蔡寶瑞不是第一個打電話給廈門的兒子,而是打電話找自己的籤約醫生楊燕,15分鐘後,楊燕與郭醫生帶著救護車來到家門口,並且還安排好了,廈門三甲醫院的看護科,從社區醫院到三甲醫院的無縫對接,讓蔡寶瑞真正感受到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帶給老年人就醫的綠色通道。
鼓浪嶼上的居民都會彈鋼琴,蔡寶瑞抽空也教自己的孫女。
蔡寶瑞的狀態,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位已經與癌症抗爭3年的老人。
當初,蔡寶瑞老兩口,也是不相信家庭醫生,更不相信島上的社區醫院,所以,只能有病就往廈門大醫院跑,但島上要去廈門看病,不僅要擺渡,要坐船,而且,還要自己提前掛號,看一次病,最少要往返島上3、4次。別說病人來回坐船顛簸,就是好人這樣往返也吃不消。
自從楊燕他們入戶,與每一位居民籤訂了醫療健康服務合約,楊燕就經常來家裡看望他們,給他們講解高血壓、糖尿病等健康管理知識,他們老兩口只要身體不舒服,也會第一時間通知他們的家庭醫生。
現在,島上的居民們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慢性,基本上都到社區醫院檢查、拿藥,而大病、特殊檢查可以直接轉診到廈門三甲醫院,再也不用擔心看病掛號的事情了。
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費並不高,每人每年120元,其中市財政支出30元,市醫保支出70元,個人只要負擔20塊錢就可以了。
天氣好的時候,楊燕還會帶著老人去戶外走走。
這裡是蔣老師曾經工作的學校,今天,油畫系畢業多年的校友相約返校來看老師。學生們看到兩位老師身體不錯,都很開心。
蔣老師退休後,不但有糖尿病、高血壓,而且,還有心血管病和腎功能不全,他一天吃的藥比吃飯都多,基本上是依靠藥物維持。原來這些慢性病,用藥社區醫院只能給7天的用藥量,現在籤約服務後,社區醫院一次可以,給慢性病患者一個月的用藥量,而且,藥品的品規與三甲醫院相同。
像蔣永水、蔡寶瑞這樣的老人,島上還有6000多人。對慢性病患者,家庭醫生可以幫他們一次拿一個月的用藥量,報銷比例能達到90%。
楊燕現在很愛這份工作,比起做護士,家庭醫生,更能讓她感受到成就感。
醫院的健康管理師工作室裡,楊燕她們團隊和
副院長楊彩虹一起,對家庭健康實時監控系統,進行第六次修改討論。
這套健康管理系統已經使用了一年。不斷地修改管理系統,也讓軟體供應商,易聯眾信息技術公司研發部的張俊感到頭痛。
醫院的副院長楊彩虹,要求軟體商提供管理系統,不僅能查詢鼓浪嶼島上,所有籤約服務居民的信息,而且,還要將籤約居民家庭的位置,標註到鼓浪嶼地圖上。這樣家庭醫生,就可以從地圖上,直觀地看到,居民距離自己的距離,便於家庭醫生上門服務。全島籤約服務家庭的位置、負責家庭醫生的電話,全都清晰標註。
每個居民家庭位置上,都用紅、黃、綠,三種顏色,來分別代表糖尿病、高血壓老人的患病情況。
家庭醫生的工作,在全院的績效考核上是有傾斜的,因為,鼓浪嶼醫院的家庭醫生,全都是利用個人的休息時間,完成入戶籤約服務工作,家庭醫生每月收入人均1.3萬元。比醫院的藥房、檢驗科,以及沒有參家庭醫生工作醫護人員,每月收入提高30%。
鼓浪嶼醫院有7位全科醫生和12位健康管理師,一年來,他們已經籤約服務了2900多位居民,佔全島居民的22%。
走廊一頭的展板上,是19位家庭醫生的績效考核成績單。楊燕也在這上面。但楊燕負責的老年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兩項的管理效果,並不是最好的。
家庭醫生的評級,滿分是五顆星。考核的標準,籤約數量並不是關鍵,最核心的指標,是家庭醫生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
之所以這樣設計考核標準,是因為家庭醫生最重要的職能,是守護居民的健康,提供可以信賴的日常健康服務。2016年鼓浪嶼醫院就診患者數量比2015年增加了21%,原來總要跑到廈門三甲醫院看病的居民們,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度明顯增加了。
楊彩虹指著牆上的圖表分析說,高血壓,從黃標轉為綠標比較容易。但糖尿病能控制到50%到比例,就相當不容易了。但通過這8個月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家庭健康管理師們,對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兩高」人群的成果比較顯著,特別是高血壓的居民,
控制率已經達到了80%。糖尿病居民,在健康控制方面難度比較,控制率只有50%。
在康復病房的護士站,我們又見到了楊燕。
全院19位家庭醫生全都是兼職,很多家庭醫生,還要在醫院值班夜班,像楊燕晚上在康復病房護士站值班,白天利用休息時間,完成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楊彩虹下了班,也經常去住院病房幫忙。
楊彩虹每周會親自值一次夜班,帶領護士們查房。全院28名護士,大多很年輕,工作經驗在2年以下的有15人,怎麼能讓這些年輕人快速成長,做好百姓家門口的健康守護人,楊彩虹願意手把手地把護理經驗傳授給她們。
楊彩虹是鼓浪嶼人,因為父母年齡大了身邊離不開人,她選擇應聘到家門口的醫院工作,這樣每天中午就可以抽空回趟家照看老人。
家庭醫生們的工作效果如何,市衛計委主任姚冠華,也經常像這樣抽查暗訪。這樣的工作方式,已經成為廈門醫改調研工作的常態。
創建一個新的隊伍、一個新的崗位,姚冠華他們這項創新,被稱為健康管理師,健康管理師就是將原來醫療機構當中公共衛生人員、護士、有醫療知識的人員,經過統一培訓以後,來完成居民更多地接觸、溝通,達到對籤約居民進行健康教育目的。
截至2016年底,廈門家庭醫生籤約居民總數已經突破48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3%,其中慢性病患者的籤約服務超過40%,65歲以上老年人籤約率超過50%,籤約服務的居民中,有80%的患者首診選擇在社區醫院。
據統計,2015年廈門社區診療量比2014年診療量上升了40%以上,而2016年的廈門社區診療量,又比2015年增加了35%。廈門大三甲醫院的普通門診就診量下降6%左右,也就是說,大三甲醫院中很多慢性病患者,普通門診患者更多地選擇社區醫院就醫。患者就醫觀念也得到轉變,居民們更加樂於在社區醫院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