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汊」與「樊川」地名考

2020-12-15 騰訊網

四、樊川地名由來

關於「樊川」地名的由來,《金兆燕撰水陸寺碑》一文中提到:「金兆燕於乾隆五十年(1785)冬十月撰寫水陸寺碑文,題為《揚州府泰州樊川鎮水陸寺碑》,碑文中又有泰州樊川鎮水陸寺創自唐代,歷宋、元、明,興替不常之句,兩處都提到『樊川鎮』,證實了樊川鎮地名的由來,始於乾隆五十年之前。」金兆燕撰寫的水陸寺碑為樊川鎮的歷史沿革和地理沿革提供了文字證據,樊汊名為「樊川」當在乾隆年間。

五、關於「樊川」之名的探究

關於「川」字的研究,只能從「川」字的義項上來探討。根據《辭海》,「川」是名詞,義項有三:「第一是河流。第二是指山間或高原間的平坦而低的地帶:米糧川。第三是地名,如四川。」「川」字的三個義項均與樊川相符。先說河流。經過千百年來先民們不斷開鑿,樊川河溝港汊日益增多,不再是一「汊」獨流。昔日樊川大大小小的河溝川流不息,板橋塘、延壽閘等處滾滾東流,這是老年人有目共睹的。其二,樊川原來就是魚米之鄉,與米糧川完全吻合。其三,對照地名,四川的川,水也;樊川的川,水也。所以,樊汊更名為「樊川」,從字義上可以得到詮釋。

六、「一地兩稱」二百餘年

從乾隆五十年(1785)前到「文革」開始,大約有230年是樊汊與樊川「一地兩稱」時期,具體又可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史書、勒石「一地兩稱」時期。

經多方查證,樊汊更名「樊川」是在乾隆元年(1736)到乾隆五十年(1785)之間,嘉慶朝自當沿襲。《泰州地方資料選輯》記載開鑿斜豐港的年代,「嘉慶十九年(1814)在斜堤外樊川與魯汀河之間築斜豐港,長四十五裡」。這段文字地名用「樊川」。而《泰州鄉土志》第12頁記載:「道光三十年(1850)自樊汊市北首起,轉折而東到凌亭閣止,計十一段,長四十五裡。又由樊汊南首起,上接三洋河,計十一段,長四十五裡,岸高丈二尺,底寬三丈,頂寬一丈.名曰斜豐港。」《續纂泰州志》卷之二「河渠水利附」第五十四頁亦載:「頭段均在樊汊鎮後,北接斜豐港,頭段鄭家舍,南接三洋河,頭段東獄廟(註:今樊川中學前身),名曰七子圩。」道光年間斜豐港築堤,卻又寫成「樊汊市」。泰州資料使用「樊汊」,可高郵州並不是這樣。已故李真道長後裔家中藏有《重建真武廟施田建樓碑記》一方,上刻「樊川鎮武當行官建自有唐,迄於明代……」碑文末尾註明「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住持孫大椿偕徒朱守宜勒石」。據查,道光二十六年(1846),武當行宮地址屬高郵管轄,斜豐港屬泰州管轄。同一個道光年間,郵界稱為「樊川鎮」,泰界稱為「樊汊鎮」,事例較多,不一一列舉。

第二,口頭上「一地兩稱」時期。

昔日有「窮宜陵、富丁溝,小小樊汊賽揚州」的順口溜,這是對樊汊的一種美譽,反映了樊汊在揚州地區的經濟地位。必須區分的是,原順口溜是「小小樊汊賽揚州」,「文革」開始後見之於書刊的「小小樊川賽揚州」,是為避「四舊」諱,這是歷史的真實,不能混淆。抗戰初期,在蘇、錫、常一帶及鎮江、揚州市區商人和市民當中又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有錢有勢上四川,有錢無勢上樊川」。以上兩種順口溜,說明古鎮這個地方確有過口頭上的一地兩稱。

第三,郵、泰兩界「一地兩稱」時期。

民國三十二年(1943)以前,鎮內有條界河,河南條石街屬泰界,稱「樊汊」鎮;河北磚頭街屬郵界,稱「樊川」鎮。因此,有人推測清代也是這樣,其實不然。關於高郵縣學校概況,《三續高郵州志》記載:「高郵州樊汊鎮同仁堂義學,同治初年設在長生庵巷內(註:長生庵靠近萬年橋,原樊川供銷社中心商店東邊巷內)。同治十年(1871),後因生徒日眾,遷義學至泰界三元巷,更名文惠堂。」同治年間連郵界地段也稱「樊汊」,並記入史冊,並非偶然。《三續高郵州志》又載:「光緒二十八年(1902)樊興釐捐局委即補縣朱寶森設育才書社於樊汊鎮,捐二十一史一部、九通一部,並所山西學書籍十數種,贈本鎮諸生傳觀,嘉惠寒酸,不遺餘力,鎮人至今稱道不衰。」由此可以看出,《高郵州志》從同治十年(1871)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皆稱郵界為樊汊鎮,可是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真武廟的碑記上已鐫刻「樊川鎮武當行宮建自有唐……」同一條郵界大街,北頭仍稱「樊汊」鎮,南頭早已改稱「樊川」鎮,它反映了不僅有大範圍內(指兩個鎮)的一地兩稱.還有小範圍內的(單指一個鎮)一地兩稱。這些資料說明,清朝中晚期以及民國初年,「樊汊」與「樊川」兩個地名也曾有過交叉使用。

「樊汊」與「樊川」兩個地名的界限有劃分非常清楚的時期,也有錯綜複雜的時期。民國以來,沿襲明清區劃,泰界屬泰州,郵界屆高郵,當地就有兩個警察機構。抗戰以前,「高郵縣警察局樊川分駐所」牌子掛在真武廟(即武當行宮)門口,「泰縣警察局樊汊分局」牌子掛在都天廟(即都天行宮)門口。日偽統治時期,郵界三陽河邊設有「高郵縣樊川鎮國民小學」,校牌掛在租賃的葛氏宗祠西門外;泰界街上設有樊汊鎮招賢小學(原址中當典,現定達公司)。解放戰爭時期,高郵縣樊川鎮公所設在塘下呂氏宗祠內,牌子上書「高郵縣樊川鎮公所」。泰界在抗戰前稱樊汊鎮,又分為一、二、三、四鎮,即以清代的一、二、三、四坊為基礎,實際上總稱還是樊汊鎮,至於說一、二、三、四鎮不過見之於報刊、史書,但是到抗戰勝利後,不叫「樊汊」鎮,改為「復興」鎮,中當典遺址上還建過復興大戲院。復興鎮的範圍與原先的樊汊鎮的範圍不一樣,復興鎮擴大了,含大同鄉、樊南鄉和原樊汊鎮,時間是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0月到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l2月。雖說改名為復興鎮,而外埠寄來的信,仍寫樊汊鎮,也有寫樊川鎮的,同樣可以送到收信人手中。

第四,語言與文字的「一地兩稱」時期。

有一段時間,上起何年無考,下至「文革」開始,人們口頭上稱本地為「樊汊」,如在高郵、泰州、邵伯、仙女廟問到返鄉的幫船都說「樊汊幫」,沒有一個說「樊川幫」的;說到日機轟炸,都講日機三炸樊汊,沒有一個說日機三炸樊川的。但是,在文字上就不一樣,昔日樊川十大商家之一的同源綢緞棉布洋貨號,即徐拱的商店(1921-1944)包裝紙上印的地址就是樊川鎮中大街。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樊川縣、樊川區、樊川鎮三級黨委和三級民主政府成立後,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新華社樊川縣記者站,一律使用「樊川」,而不用「樊汊」。樊川有老人說過,北伐時期其參加工作時,郵戳就用「樊川」二字,郵包帶往外地,鉛封上也是「樊川」字樣。到了邵伯,人家就說由樊汊帶來的。綜上所述,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語言與文字「一地兩稱」的混合時期。一直到了「文革」初,由於「破四舊、立四新」,「樊汊」兩字很快從口頭上消失,一地兩稱不復存在,語言與文字統稱「樊川」。

歷史上隋文帝開挖山陽瀆,從山陽鎮至茱萸灣,經樊汊,達三垛,至今已逾1431年。在此之前,古鎮已初具規模。今鎮區三陽河內多處古井尚存,其弧形井磚見證或許在秦漢時期,或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樊汊已經成為集鎮,千百年後更名為「樊川」。無論古代史稱「樊汊」也好,近代史稱「樊川」也罷,樊汊與樊川有著共同的特徵:「汊」,水也;「川」水也。古鎮因水得名,遇水而興,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它的神奇和輝煌。(據黃炎慶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長安區樊川公園東規劃新建杜牧公園
    #長安區#了解到樊川公園東規劃新建杜牧公園,本人建議:規劃的杜牧公園繼續叫樊川公園,或樊川公園二期,而在樊川公園北潏河路路南鼓樂廣場東建杜牧廣場理由:1.樊川是位於神禾塬和少陵塬之間,潏河河道兩邊的一片平川,如果樊川公園的潏河上遊不以樊川公園命名,可能造成樊川這一區域概念的狹義化,讓人們誤解為只有樊川公園這一塊才是樊川所在地,把潏河申店橋到南橫線這一段公園都叫樊川公園,更有利於漢唐時就是文人墨客吟誦之地的樊川勝景的文化體現
  • 長安樊川公園,一座充滿郊野趣味的遊樂園
    樊川公園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常寧新區長安大道潏河橋以東的潏河兩岸,西至南長安街。這裡曾是古樊川所處位置,樊川是西安城南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由潏河衝積而成的一片平川,樊川自漢唐起就是城南勝景,有「小江南」之稱,杜甫、杜牧都曾在樊川長住。杜甫號樊川野老,杜牧號樊川居士,更有作品《樊川集》。樊川是長安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區域。
  • 西安市長安區樊川公園正式開園迎客
    1月18日,長安區樊川公園正式開園迎客。樊川公園位於常寧大街東側,用地249畝,水域面積5.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000萬元,以生態修復、自然觀光、休閒娛樂、人文體驗為一體,以樊川湖為主體打造湖河匯集交錯的城市溼地公園。
  • 水景看長安,樊川公園放飛心情,漫步休閒賞溼地水景!
    水景看長安,樊川公園放飛心情,漫步休閒賞溼地水景! 家在長安 水景看長安,這個春天長安的幾處水景公園,刷爆朋友圈,今天欣賞樊川公園。
  • 花開古都 水韻長安 漫步樊川公園 賞溼地水景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花開古都 水韻長安 漫步樊川公園節目的最後我們一起走進長安常寧新區的樊川公園,感受春的浪漫。
  • 長安區樊川公園成為西安人周末度假勝地,玩水露營還有兒童攀巖
    樊川公園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旁邊就是西京大學、陝西學前師範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財經大學等。而樊川公園並不是一個圍出來的公園,因為這裡有一條河流,所以公園在設計的時候就充分利用了這條河流,沿著河流修建了很長一條休閒度假區域。
  • CATTI 常考知識點:南美洲國家及地名中英對照
    說明:標題中常考知識點的意思是考試經常會涉及一些地名,近期我們按照地區摘選部分相對常見國家與城市地名(不排除個別陌生地名)供參考。
  • 記錄地名歷史 傳揚地名文化 ——《臨安市地名志》出版發行
    1981年開展全國第一次地名普查,在此基礎上,1983年編就《臨安縣地名志》。爾後,經1991年的地名補查與資料更新,基礎材料更為翔實。2010年6月,省政府下發《關於開展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2011年3月,市政府下發相關文件,此項工作隨之有序進行,卓有成效,碩果纍纍。而臨安市地域範圍內的地名,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變動較大,地名也隨之增多。
  • 南盤江與曲靖、陸良地名及傳說考略
    歷史上,流經曲靖陸良兩壩之南盤江「河流沿岸地勢平坦……河道灣曲,水流緩慢淤塞,大部地區河床高於地面……多險攤,排洩不暢……早、澇、洪災頻繁」。據歷史記裁,從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起,人們開始治理水患,到1949年,小打小鬧了581年,在對其進行長期治理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記錄這些事跡的多姿多彩的地名,並賦予了一些美好的傳說。
  • 革勒車鄉鄉村地名的語音形式
    經筆者多方考察革勒車鄉有如下土家語地名:1、[洗踏溪]據考,「洗踏溪」原名「洗踏切」(ɕi⁵⁵tha⁵³tɕhie⁵⁵)是土家語 地名。「洗踏」(ɕi⁵⁵tha⁵³),有的也叫「思踏」(si⁵⁵tha⁵³),都稱「刺桑」,「切」(tɕhie ⁵⁵)是「山」。這「洗踏切」(ɕi⁵⁵tha⁵³tɕhie⁵⁵)就是刺桑山。
  • 市民訴說:潏河公園不如樊川公園 長安公園 細節不到位
    周邊樊川公園和長安公園紅色道路光滑,長安中央公園紅色道路為彈性塑料跑道,腳感和安全性更好。
  • 臺灣省地名類型和縣、市級地名的演變
    為了弄清臺灣省現行縣、市級地名的命名特點,不僅應對有關臺灣府、縣建置歷史作簡略而全面的回顧,還應先就全省一般地名的來源、特點予以概括的考查。在臺灣全省範圍內,有明確文獻資料可考的最早設官置守地方應是澎湖。此地在元代便有巡檢司的設置。但澎湖始設巡檢司是在元代初期抑在後期, 因涉及元代的先後兩個「至元」年號問題,諸家所見,尚欠一致。
  • 臨朐探源 | 沂山地名考(張銘璇)
    情系老家山東    最愛親情沂蒙    最親鄉土臨朐沂山地名考關於「沂山」一詞,「沂」字由「氵」和「斤」組成,從水旁,源於水部,如同汶、瀰、沭、泗,僅作河水之名。
  • 庫姆塔格沙漠地名略考
    從沙漠泉出來,馬局總結道「庫姆塔格沙漠的地名,要了解它的含義,就容易記住了」。我們很容易理解庫木布拉克,一是「庫木(姆)」,我們此時置身於庫姆塔格沙漠這個巨大的沙山中 ;二是「布拉克」,這也是熟悉的詞。而對於更多的庫姆塔格沙漠地名,我們的確很是生疏和新奇,像馬局那樣脫口而出「卡拉喀什塔格」,我們還真有點費勁和一知半解。
  • 雅思聽力常考英美國家及地名匯總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輔導>正文雅思聽力常考英美國家及地名匯總 2012-11-01 09:30 來源:無憂雅思網 作者:無憂雅思網
  • 北京市各市轄區地名由來
    》:因處城區東部得名西城區:1958由年西單區、西四區合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處城區西部得名朝陽區:1952年北京市第十區更名東郊區,1958年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處朝陽門東得名;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明正統年間改今名,舊有糧門之稱
  • 天津地名發展的三個階段
    地名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早在明代天津設衛建城之前,宋朝有直沽寨,元朝有海津鎮,直沽寨有什麼道路裡巷?海津鎮的管轄範圍究竟多大?因為沒有「直沽寨志」或「海津鎮志」這樣的地方志書流傳下來,所以關於那時的具體地名,均不可考。因此,天津地名研究,只能從明初建衛之後進行考察。
  • 永新縣地名考及姓氏遷入史
    江西省永新縣地名考及姓氏遷入史(摘自1983年版永新縣地名志,主編龍飛。)一、禾川鎮  1、袍田大隊:(1)吳家村。23戶,147人。明宣德年間吳升由安徽休寧縣遷入。二、才豐公社  2、洲湖大隊:(17)素位堂。81戶,403人。
  • 趣味猜謎|四季花開 打一地名
    諸位請聽題:1.四季花開 (打一地名)2.人間草木遍山丘 (湖南地名)3.一葉橫斜入畫中 (福建地名)4.君子意若何 (河南地名)5.萬木皆凋落 (江西地名)歷來分別設置了東昏縣和谷縣,進而演變為蘭陽、儀封和考城三縣。今日蘭考縣就是由歷史上的蘭封(由蘭陽、儀封合併)考城兩縣合併而成。第五題謎底:【餘干】今天的地名謎語你都猜對了嗎?謎底的相關知識和釋義, 有沒有令你對地名謎語的魅力更加著迷呢?
  • CATTI 常考知識點:部分英國地名及景點(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CATTI 常考知識點:部分英國地名及景點(中英對照) 2019-11-22 10:13 來源:CATTI考試資料與資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