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早在明代天津設衛建城之前,宋朝有直沽寨,元朝有海津鎮,直沽寨有什麼道路裡巷?海津鎮的管轄範圍究竟多大?因為沒有「直沽寨志」或「海津鎮志」這樣的地方志書流傳下來,所以關於那時的具體地名,均不可考。因此,天津地名研究,只能從明初建衛之後進行考察。我們可把天津地名的歷史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明清時期
從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設衛至清鹹豐十年(1860年)。這個時期天津只是個軍事建制轄區,除衛城外,北至南運河,東至海河,由於轄區小、居民少,從衛志裡能見到的地名也屈指可數。清雍正三年九月,改為直隸州,轄武清、青縣、靜海三個縣。雍正九年二月,又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六縣和滄州一個州。這時天津衛城變成了府城加縣城,又從武清、靜海、滄州各撥出一部分村莊給天津縣。這樣天津從軍事建制變成府一級的行政建制,管轄範圍擴大,天津的地名數量呈現出一個飛躍。城內外增加了許多衙門,又派生出箭道一類的地名,郊區也出現許多村鎮名,僅武清就撥給天津143個村鎮。
2.晚清至民國時期
從清鹹豐十年(1860年)至1949年。清鹹豐十年(1860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陸續建立了九國租界,租界內的一些村莊或遷出或消失,農村格局發生了變化。在各國租界中,出現了大量的洋地名,這是天津地名的一次大變遷。民國期間,也是地名變遷的頻繁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收回了德、俄、奧租界,改成特一區、二區、三區,是一次變遷。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英、法租界,改成興亞一區、二區,還有比租界的特四區、意租界的特管區。行政區的改名也帶來街道名稱的變化。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收回了所有的租界,重新規劃各國租界地名,又一次形成地名大變遷。
3.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一方面對地名進行規劃,對重複地名、貶義地名、不健康地名等給予更新;另一方面為改善人民居住條件,建立中山門、王串場、丁字沽、西南樓等許多工人新村,湧現出一大批新地名。「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現了一個不正常現象,就是亂改地名。而地震期間,天津作為重災區,震後重建家園,許多規劃片裡舊的街道、胡同消失了,建成新的住宅樓群,地名又有了不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城市建設進程加快,舊的房屋成片拆除,整個老城區被拆光,市區也在不斷擴大,舊的街道胡同名稱不斷消失,新的地名又不斷出現,這又是一次地名大變遷。
參考文獻
譚汝為.天津地名的歷史演進[J].中國地名,2015(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