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筆記:拓片精選 | 書畫印

2021-02-17 中國書畫印

甲骨文筆記:商朝已經出現毛筆 | 書論

甲骨文筆記:

甲骨文拓片精選


中國文字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具備有這三種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發現時間應該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給藥店為藥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肯定了它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轟動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是瘁盡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見於劉鶚的《鐵雲藏龜》,清光緒二十九年(1902)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還有歐美傳教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1928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當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到民國十六年(1927),共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國十七年(1928),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字大體上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文字風格衍變可以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據殷代卜辭,把佔卜人群,分為五個時期。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溯時代,以十幹十二支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表作。此類大字是用大力刻鑿而成的,筆劃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時代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時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卜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這一時期新興的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佔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工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乍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2020.11.21日凌晨 於卜雲

——待續——

收藏品鑑 | 魏萍  13520624596

美編 | 小靜 lanxuan1289

書畫印藝術空間

(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轉自公眾號「中國書畫印」)

  ID:shuhuayin791

  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甲骨文字帖》(《甲骨文字典》作者王本興最新力作)
    甲骨文的研究實際上有兩大類型與範疇,其一為學術性研究,側重於甲骨文字的考釋及甲骨文字所涉及的古代社會、軍事、天文、氣象、農業、商業與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斷面。其二為甲骨文字的契刻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研究。而本文所收拓片放大的字帖範本,則屬於這類範疇。可喜的是,歷來的學者在對甲骨文進行學術性研究的同時,並沒有輕視與怠慢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研究。
  • 甲骨文遇上書畫,漢字啟蒙還能這麼有趣,早點知道就好了!
    因為孩子在識字之前,就是通過畫畫來表達的,這與我們的祖先發明甲骨文的用意不謀而合,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畫」。但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到現在,跟原來的「象形」還是有一定差距,這就需要我們溯源追根,幫助孩子與它聯結,從而理解記憶。比如「山」字的甲骨文,孩子看一眼就能記住。「山」字甲骨文▼
  • 行走在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書畫、石刻作品,鄉土人才的沃土
    這次要去的文化站,之前並不熟悉,前段時間,朋友得知我在拍漢王的石刻大師董師傅的工作室,嚮往推薦茅村鎮嶽喜明站長,這次有幸見到了這位在徐州書法石刻界的名人嶽站長,由於臨近春節,嶽站長的工作相當繁忙,要預審各村送審的春節表演節目,還有很多會議要參加,不敢過多打擾,嶽站長是土生土長的茅村人,精通書畫、石刻。
  • 宋代書畫鑑藏印考辨二題 ——關於「文武師胄芾章」「希世藏」及南宋紹興
    (三)另一處「文武師胄芾章」然而此印並非如諸家所說,僅見於《木石圖》,它還出現在一冊已經消失的金文拓片合集中,巧合的是這冊拓片集也和《木石圖》收藏者之一南宋金石家王厚之(1131—1204,字順伯,號復齋)有關,這便是其所輯著的《鐘鼎款識》。據容庚考,其中一部分器物系南北宋之間重要的古董商畢良史進獻給秦檜之子秦熺之物。
  • 【高清視頻】中國甲骨文20: 《甲骨文合集》
    常見的甲骨刻辭,多為甲骨材質,它們都是甲骨原片和拓片,古香古色,原汁原味。隨著甲骨文資料的考釋、著錄、整理、釋讀、研究等工作有序推進。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數目已逾5000字,已能認識的有1500餘字,其餘由於專有名詞佔有較大比例,對通讀甲骨刻辭並無太大影響。作為甲骨文書法的學習參與者,至少應當關注、了解、掌握甲骨文考釋工作。
  • 甲骨文在篆刻創作中的運用
    >   將甲骨文入印,與書寫不同,其中還有一個印化的過程,現在很多人用甲骨文作印,大多遺貌取神,難睹甲骨真趣。要表現甲骨文的神趣,印比書優越,因為二者都是用刀。   遠古結繩記事及其所用符號,是標明文字發生的萌芽狀態,直至黃帝時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說明我們的先祖已告別原始狀態的生活,進入了文明時期。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最有體系的文字,此次,我們暫且拋開針對甲骨文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單就它表現出的那種無拘無束天真浪漫的藝術之美來說。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圖說:陳燮君作品 官方圖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一脈相承,綿延發展,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並對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誌著世界對甲骨文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
  • 「汲古嘉會」——雲南印社金石拓片、印屏、印蛻題跋展
    「汲古嘉會」——雲南印社金石拓片、印屏、印蛻題跋展2019年7月6日上午10:30在昆明市博物館二樓五號廳舉行開幕茶會展覽時間:2019年7月6日-2019年7月19日>展覽時段:上午:09:30-11:30 下午:14:30-16:30展覽結構主辦:雲南印社昆明市博物館承辦:雲南印社金石傳拓考據委員會協辦:雲南陶韻建水陶博物館朗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展覽顧問:李剛田、郭偉
  • 唐中宗的收藏印大小得體,乾隆的書畫收藏印既土豪又惡俗
    收藏印對書畫鑑定是有很多的幫助的。一則可以被用於證明書畫作品的流傳經過情況。將收藏家的時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傳世經過,即前人所謂的"流傳有緒"。收藏印怎麼蓋?一般情況下要鈐蓋在幅面之外的地方,如果書畫幅沒有之外的地方可蓋,一般要鈐蓋在幅面的不起眼處,以不影響書畫品收藏品的整體構圖效果為度。每個人蓋在書畫上的收藏印宜少不宜多,印章宜小不宜大,以朱文為宜。收藏印的用印位置及大小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及學識。
  • 狼湖(郭晶)題金石拓片展
    狼湖  題漢畫像磚拓片《鳳鳴盛世》尺寸:43X63cm狼湖  題心經殘石拓片《法喜充滿》尺寸:45X68cm狼湖  題佛像拓片《饒益眾生》尺寸:49X96cm狼湖  題畫像磚拓片《仁義自成》尺寸:34X67cm
  • 20多幅名人畫像拓片讓您開眼界
    拓片,是中國傳統的流傳碑刻內容的載體,而在傳拓技藝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技藝之一。第四屆濟南藝博會上,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將攜帶20多幅珍貴的名人畫像拓片進行展示。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位於濟南報業大廈三樓,集收藏、研究、展覽於一體,收藏了元、明、清書畫300餘幅、中國早期名家油畫400餘幅、新中國成立以前碑刻拓片15000餘張、名家篆刻500餘方、近現代名人墨跡近萬件。
  • 「中山國杯」全國詩書畫印聯賽徵稿啟事
    特舉辦全國「中山國杯」詩書畫印聯賽,即日起隆重徵稿。4、印:每件印蛻6-10方,其中兩方必須附邊款,印屏一律四尺對開豎式,作品須附釋文。四、徵稿要求1、詩書畫印要緊扣「中山國」主題,圍繞挖掘和弘揚中山國文化,以傳承發展中山國歷史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儒家文化和酒文化為重點,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倡精品意識,謝絕應酬之作。提倡每位作者參加詩、書、畫、印全能藝術作品,僅限一件代表作,多投無效。
  •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神秘的甲骨文書法3(完)
    李宗瑋教授李宗瑋:四、 甲骨文書法的風格特徵及其藝術欣賞著名甲骨文研究工作者「四堂先生」之一的董作賓(彥堂)先生,曾經按照甲骨文製作的時期,把甲骨文書法風格劃分為:雄偉壯麗、端莊整飭、頹廢、勁俏、嚴整等五個時期的五種風格特徵。
  • 如何「讀」出甲骨文?各家有絕招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於10月22日起舉辦「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這是國博首次向公眾大規模展示館藏甲骨。站在這穿越四千多年的文物面前,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發現、介紹、研究甲骨文的前輩學者,正是他們薪火相傳的努力,才向世界講述了這種古老文字的故事……作者 林屋公子
  • 出入詩書畫 往來儒佛仙——熊少華詩書畫印的寫意精神
    不求聞達,此身寂寞的他選擇了一條漫長而艱辛的治學、治藝之路——文史兼治,詩書畫印兼修兼進。熊少華的藝術選擇依憑於他對中國文化及藝術所秉所持的基本態度:對「技進乎道」的高度認同,對「通」為特徵的中國藝術智慧的嚮往,對人成藝成的堅定信念,對中國書畫所立能立的本質理解。凡此種種,鑄就了他的人生觀及藝術觀,並緣此獲得了巨大精神能量和歷變不頹的定力。
  • 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漢字根脈——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調研專家走進青島文正小學
    調研組一行先是實地察看了校園「甲骨文文化長廊」「回歸漢字初心 走進甲骨文的世界」學生手抄報展、「甲骨文創產品」「書法拓片接著,調研組聽取了學校綦峰校長做的《品悟中華文化 傳承漢字根脈》甲骨文特色學校創建情況匯報,現場解答了學校在甲骨文教學方面遇到的問題。在「甲骨文書法教室」,調研組的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揮毫潑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入到一筆一划中,也將對學校創建甲骨文特色學校工作的高度評價融入字裡行間。
  • 甲骨文書法字體分類範本「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 之《第三卷 賓組二類》《 第四卷 出組類》出版
    國家普及類古籍整理圖書專項資助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子課題「甲骨文語料資料庫及其文字釋讀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河南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的階段性成果
  • 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5月12日在莊浪縣博物館開展
    「金石恆久遠 墨拓傳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將於5月12日在莊浪縣博物館開展。據莊浪縣博物館消息,在第44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靈臺縣博物館、莊浪縣博物館聯合舉辦「金石恆久遠 墨拓傳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金石即鑄造或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謂之「金文」,又稱「鐘鼎文」,以殷周器物銘文為其肇始,剜刻在石質碑碣上的銘文,謂之「石刻」或「石銘」。
  • 《劉九庵書畫鑑定研究筆記》出版:三百萬字再現幾十年心得
    12月26日,《劉九庵書畫鑑定研究筆記》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辦。澎湃新聞獲悉,劉九庵的書畫鑑定筆記,起自1956年,終於1997年,歷時42年,內容主要涉及鑑定心得、工作日記、書畫過眼著錄、相關文獻抄錄、研究專題的材料匯集等,目前整理出來的有273本,300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