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出甲骨文?各家有絕招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於10月22日起舉辦「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這是國博首次向公眾大規模展示館藏甲骨。站在這穿越四千多年的文物面前,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發現、介紹、研究甲骨文的前輩學者,正是他們薪火相傳的努力,才向世界講述了這種古老文字的故事……

作者 林屋公子


 
劉鶚編纂《鐵雲藏龜》

發現

從錫拉胡同到《鐵雲藏龜》

談及甲骨文,大部分人會想到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遺址。確實,這是「甲骨」曾沉睡數千年的地方,但說到「甲骨文」的發現,那就要從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錫拉胡同說起了。

光緒年間,錫拉胡同裡住著一位頗有威望的文官王懿榮。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勤勉好學,36歲考取進士順利入翰林院,數年後擔任國子監祭酒。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因歸鄉帶領鄉民操練、母喪守制而兩次去職,但京師諸生始終對其敬重有加,足見其學識人品頗能服眾。事實上,王懿榮不僅精研經學,更酷愛金石、熱衷收藏、兼通中醫,就連翁同龢、潘祖蔭都曾稱讚他博學。正是這樣廣博的知識背景,讓王懿榮在某天突然發現,買回家的藥材「龍骨」上有一些不尋常的劃痕。他馬上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種古老的文字。這個猜想激發了王懿榮的熱情,他立刻著手通過多種方式搜集這種有特殊符號的「龍骨」,短短時間內竟然積攢了1500多片。然而,紛飛的戰火沒有給他留下思考的時間,1900年,八國聯軍逼近北京,王懿榮臨危受命,以京師順天團練大臣身份率領民眾訓練守御。同年七月(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進京,抵抗失敗的王懿榮慨然自盡殉國。(《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八》)

王懿榮身故以後,其次子王崇烈(字漢輔)為償債務,將父親所藏大部分「龍骨」出售給劉鶚。劉鶚,原名孟鵬,號老殘,同樣出身官宦世家,同樣博學廣聞,更是嗜古成痴之人,所藏古董雖有殘缺,仍十分珍愛,遂命名書齋為「抱殘守缺齋」。購得王懿榮舊藏後,劉鶚更花了大力氣收藏甲骨,委託古董商乃至派出自己的兒子到各地購買,數年之間已收集了5000多片。這些甲骨質地不一,有的比較脆弱、難以保存,劉鶚便決定將這些文字拓下來,不僅能夠保存資料,也能讓更多人看到。好友羅振玉在看到這些拓片後大為驚嘆,提出希望將拓片編印成書,劉鶚欣然同意。1903年,劉鶚從自己的甲骨收藏中精選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本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共6冊),羅振玉、吳昌綬均為該書撰寫了序文。如果說王懿榮是甲骨文的發現者,那麼,編纂出《鐵雲藏龜》的劉鶚則是甲骨文研究的開拓者,真正讓甲骨從單純的文物收藏,變成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資料。

剛發現甲骨文時,大部分人更注重甲骨的古董價值,也就是對其時代和產地更感興趣。零散的甲骨藏品,也難以讓人琢磨出這種古老文字的讀法規則。《鐵雲藏龜》的出版,讓許多精研文字語言的學者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其中就包括晚清樸學大家、「清末三先生」之一的孫詒讓。1904年,孫詒讓撰寫了第一部甲骨研究著作《契文舉例》,將甲骨文分為日月、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等十篇,成為系統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釋讀

讀懂甲骨文 各家有絕招

在《鐵雲藏龜》的自序裡,劉鶚寫出了他認出的40多個字,這也是首批被釋讀的甲骨文字。但是,劉鶚只是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卻沒有介紹釋讀的具體方法。

孫詒讓則讀出了185字。1905年,他在《名原》中,提到自己在《契文舉例》中所用的方法是「略摭金文、龜甲文、石鼓文、貴州紅巖古刻,與《說文》古籀互相勘校,揭其歧異,以箸渻變之原,而會最比屬,以尋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簡單來說,就是古文字字形比較與偏旁分析,這是很經典的文字學方法。

促使《鐵雲藏龜》面世的羅振玉,憑藉其紮實的樸學考據基礎與古碑研究經驗,也成為了重要的甲骨文研究者,後人所言「甲骨四堂」的頭一位。所謂「甲骨四堂」,分別指的是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學者陳子展因四人字號中均有「堂」字而以「四堂」並稱。

1914年,羅振玉出版《殷虛書契考釋》,標誌著甲骨文進入了考釋時期。他「由許書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窺書契,窮其蕃變,漸得指歸」,前後共釋讀出了571字,佔今天所釋讀全部甲骨文的四分之一還多。相較於孫詒讓的相互比較,羅振玉用了更為簡捷的逆推法,從《說文解字》的字形倒推到金文以至甲骨文——《說文解字》以秦小篆為主,字形基本來自戰國大篆,而戰國大篆又與商周文字一脈相承,因此可以通過《說文解字》來逆推甲骨文字的含義。

運用逆推法,羅振玉最早釋讀了一些殷商先王先妣的名號,並反過來用甲骨卜辭證明《說文解字》存在訛誤。不過,章太炎並不同意羅振玉的說法,其主要原因便是《說文解字》與甲骨文的衝突。

1917年,王國維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甲骨文進入新的史料時期。王國維在《毛公鼎考釋序》提到:「苟考之史事與制度文物,以知其時代之情狀;本之《詩》、《書》,以求其文之義例;考之古音,以通其義之假借;參之彝器以驗其文字之變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則於字之不可釋、義之不可通者,必間有獲焉。」王國維的方法已不是單純的文字考證,而是將文字放在具體歷史語言環境裡,結合所有辭例釋讀甲骨文字。

舉例而言,王國維發現甲骨卜辭中有一個經常被祭祀的「高祖」。這個「高祖」的名號像人首手足之形。王國維聯想到《說文解字》戈部一個「夒」(náo)字,此字「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從頁,已止戈其手足」;並聯繫到西周金文毛公鼎中的「羞」字與克鼎的「柔」字,此兩字與「夒」也字形相似,因古音同部而互相假借。如此,王國維認為「夒」與這個「高祖」的名號,從商代甲骨文到周代金文再到秦代小篆均一脈相承,故將其釋為「高祖夒」。

那麼,「高祖夒」能對應哪位商王呢?王國維先生認為「夒」被稱「高祖」,與被稱為「高祖乙」的商湯齊名,所以應該也是最顯赫的先祖,從音來推測,大概就是《史記·殷本紀》的殷商先王帝嚳(kù);那麼《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甫謐曰「帝嚳名夋」,正是「夒」之訛誤;故《山海經》的帝俊,也應當就是帝嚳。郭璞注《大荒西經》曰:「俊宜為嚳,餘皆以為帝舜之假借。」而《祭法》「殷人禘嚳」在《魯語》作「殷人禘舜」,所以帝舜也是帝嚳。

從數量上看,王國維釋讀出的文字僅有十來個,遠不如孫詒讓、羅振玉,但其釋讀成果卻具有非凡的史學價值,大大地推動了商代史的研究。此外,他還提出了「聯繫正名與考史,以紙上史料與卜辭相印證」一說,即有名的「二重證據法」。

創新

考古、歷史與文字學

1928年,董作賓開始主持小屯殷墟考古,並於1933年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甲骨文斷代的十項標準,並將甲骨文分為五期。他的主要貢獻不在於新文字釋讀,而是將已釋讀文字甲骨分期斷代。

1930年至1931年,郭沫若相繼發表《卜辭中之社會》與《甲骨文字研究》,標誌甲骨文研究進入綜合論史時代。郭沫若「就諸家所已拓印之卜辭,以新興科學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社會的古代」,成為第一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如在《釋祖妣》中,郭沫若聯繫到早期婚姻,認為「祖妣」為「牡牝」的初字,來源於生殖神的崇拜;如在《釋臣宰》中,郭氏又聯繫到奴隸社會,認為「臣」是首俯目豎的奴隸,「宰」是屋下執事的罪人,等等。

唐蘭所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正是對民國時期四位甲骨文研究大家學術成就的概括,但真正將考釋甲骨文字的理論系統化的學者,還是後繼的唐蘭與於省吾。

唐蘭是首位把甲骨文字納入到古文字學領域的學者,他在《甲骨文字釋讀》中總結出辨明古文字形體的四種方法,即對照法或比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1935年,唐蘭寫作《古文字學導論》,建立了與傳統「六書說」不同的「三書說」,即象形、象意、形聲。1949年,唐蘭根據其古文字研究成果出版《中國文字學》。

除了唐蘭之外,於省吾對甲骨文字理論方法也有較大貢獻,在1979年的《甲骨文字釋林》中,提出不少文字形旁互用乃至語法現象的歸納,並揭示出了「獨體象形字」「原始指事字」,相較唐蘭的「三書說」又更進了一大步。他們各自都釋讀了數十個字。在他們之後,張政烺、裘錫圭也各自釋讀了數十個字。

時至今日,甲骨上的3500個文字,也只有過半數被考釋出來,而不少地名、人名、族名之類的專名,則難以釋讀。另外,對於已考釋出來的文字,含義理解也存在一定爭議。這表明甲骨文研究工作仍然方興未艾,需要更多有志之士接續前人事業,挖掘甲骨文的秘密。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甲骨文,是如何被「讀」出來的?
    據記載,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現在分布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計在13萬到15萬片之間,總共記載的字數達到4300餘個。但目前,甲骨文的釋讀仍處在瓶頸期,仍有一大半的字有待破解。只有破解文字,才能讀懂歷史。甲骨文釋讀不僅對中國學者,乃至對全世界古文學者都是極大的挑戰。
  • 專訪甲骨文工作室主任董風雲 誰說中國人不愛讀世界史?
    董風云:社科文獻出版社作為一個國有的學術出版機構,之前出版的大部分是學術化程度很強但卻未必有好的市場表現的書。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做一些不同的、很酷的、有趣的學術作品,同時方便大家認知,就需要和原來的出版物拉出一些距離。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成立一個新的子品牌。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他通過對甲骨文字的識讀與考證,爬梳出商代帝王世系,並與傳世的史料如《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等相對應,把過去大家都懷疑和否定的上古歷史推到商朝武丁時代。 1928年,國民黨在北伐勝利以後,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設了考古組。考古組立即組織考古隊員到安陽進行大規模的發掘。1928年至1937年就進行了15次挖掘。
  • 【高清視頻】中國甲骨文20: 《甲骨文合集》
    隨著甲骨文資料的考釋、著錄、整理、釋讀、研究等工作有序推進。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數目已逾5000字,已能認識的有1500餘字,其餘由於專有名詞佔有較大比例,對通讀甲骨刻辭並無太大影響。作為甲骨文書法的學習參與者,至少應當關注、了解、掌握甲骨文考釋工作。
  • 甲骨文考生黃蛉,曾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的他,現狀如何?
    導語:高考這座獨木橋,被當作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每年都有無數的學子,寒窗苦讀十二年之久,為的就是登上這座獨木橋,費盡全身解數隻為能突破重圍,就是為了能夠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再三考慮之後,黃蛉決定這次要不走尋常路,特立獨行一次,用甲骨文寫這次的高考作文。
  • 讀歷史怎能不知甲骨文叢書?好看的學術書能讓專業文章通俗易懂
    在人文社科類書籍的分類下,提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理想國譯叢,讀者想到的或許會是封面上「M」的含義——Mirror(鏡子),通過了解外面的世界進而看清自己;提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讀者想到的會是介紹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書系;那麼,提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叢書,恐怕讀者首先反應的會是「世界史」,甚至還出現了「讀歷史怎能不知甲骨文
  • 《保護自己有絕招》:保護自己人人有責,對校園霸凌說「NO」
    幸運的是遇見《保護自己有絕招》這套書,作者可白老師把孩子們保護自己的各種方法和措施編寫成了每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學習到保護自己的絕招,防止受到別人的侵害,值得孩子和家長一讀再讀,牢記於心。
  • 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
    每辨識出個新字 都很了不起  研討會聚集了200多名中外學者,回顧甲骨文發現歷程,並就甲骨文字考釋、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甲骨學研究等進行學術研討。  目前,經過辨識的甲骨文字,大約有4300枚,取得共識確認的,有1300個。但是,每新辨識出一個字,都變得更加不容易。
  • 「有趣」的甲骨文!
    甲骨文集字的《千字文》國慶閒暇的時候,讀到一本很有趣的字帖,是馬天麟博士書寫的《千字文》,《千字文》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這副《千字文》卻是用甲骨文寫的。由於歷史久遠,對甲骨文的研讀仍然在進行中,即使到了現代,經過很多甲骨文大家的解讀,比如距離我們稍微久遠一些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再比如生活在新中國的國寶級的甲骨文大師劉興隆先生,大家能夠確切解讀的甲骨文也不過只有1500字左右,還有大量的甲骨文字不能從大家熟識的漢語文字中找到對應體。翻閱著用甲骨文寫就的《千字文》,突然覺得中國的文字演化真的十分的神奇。
  • 《甲骨文字帖》(《甲骨文字典》作者王本興最新力作)
    它是貴族們的檔案,而那些從事書刻活動的『 貞人』,專以貞卜為職業,他們父子相傳,世代因襲,是當時的『書法家』。他們不斷書刻,不斷改進,不斷雅化,完善了甲骨文字,使甲骨文在不同時代有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縱橫交叉的線條、變化多端的字體結構,顯示出甲骨文非凡的藝術底蘊與技巧。至今,國內外藏有甲骨文十五萬多片,經整理歸納,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已考證破譯的字僅一千三百多個。
  •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的文字 甲骨文什麼時候發現甲骨文研究有什麼意義
    今天,教育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有關情況。  據教育部語文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 11年了,以甲骨文《熟悉》獲高考作文6分的四川男孩,現狀如何
    但是在2009年高考的時候,四川男孩黃玲,卻冒險使用「甲骨文」寫了一篇作文《熟悉》,因為被閱卷老師認為嚴重的偏題,只得了6分。最終,他的高考成績只有428分,曾一度陷入了讀大學無門的境地,因偏才難得,後經過四川大學的測試,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
  • 高考鬼才黃蛉,以6分甲骨文作文,破格錄入985院校,現況如何?
    黃蛉平日裡就對甲骨文比較感興趣,恰巧他的語文老師蒲體超對古文有些自己的一番見解。在老師的幫助下,黃蛉對甲骨文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當今被挖掘不過幾千個的甲骨文字中,黃蛉就學會了800多個。要想讓批卷老師給出高分,就應該在開頭和結尾上好好下功夫。於是,黃蛉便用甲骨文寫了一篇名為《熟悉》的作文。
  • 星辰文藝丨對話姜宗福: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
    後來隨著部落的聯盟或兼併,對文字的統一產生了要求,於是提煉出了12個象形字符作為通用的最基本的語言單位進行組合敘事。比如羊,人們便選擇了大家都熟知的兩個箭頭∧(入)、和屮(細分為兩丿相對的倒八、丨,表義丨狀莖分出兩片草葉,泛指草),描述羊是一種頭上長著箭頭(∧)一樣尖角、吃草(屮)的動物。有的甲骨文另加義符「十」(甲),補充說明羊不僅長了角,吃草,還是一種腳上包甲的有蹄動物。
  • 北大教授給出三大「絕招」
    統計顯示,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了,整個小學6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年20多篇,佔比達課文總數的30%,比原人教版增幅達80%左右。怎樣教好小學古詩文課?如何讓孩子體會到《春曉》中春的美好?怎樣講好《靜夜思》中的「靜」與「思」?
  • 中藥的故事 [ 中藥龍骨與甲骨文 ]
    中藥龍骨與甲骨文中華民族是崇尚龍的民族。中藥中與「龍」字有關的有龍骨、地龍、龍眼肉等等。甲骨文的發現即與中藥龍骨有關。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簡稱。抓藥夥計在盛龍骨的藥鬥抓了一大把,王懿榮看了看,裡邊竟有30多塊帶字的,心中十分高興,說:「你們藥鋪裡的龍骨,我們全買了。」夥計不敢怠慢,忙進藥庫把所有的龍骨裝了一口袋,賣給了他們。後來,王懿榮又到處打聽這種龍骨的來歷,最終他得知是從河南安陽西北五裡地的小屯村農民那裡買來的,而此處原來是商代國都所在地。龍骨由此而成為發現甲骨文的重要契機,甲骨文從此才開始被世人所重視。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來
    陳楠在位於清華大學的工作室內向記者講述甲骨文表情包的創作過程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時下流行的表情包,設計師陳楠將古老與新潮融合一體,設計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陳楠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在他的工作室裡,設計手稿、藝術裝置、文創產品……甲骨文元素無處不在。從1999年起,陳楠開始對甲骨文藝術設計的研究與創作。近20年間,他設計發表了大量關於甲骨文的設計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設計字庫正式上線,同時還把甲骨文設計成表情包、動畫、賀卡、手機殼、絲巾等創意產品,帶動了大量年輕人重新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 【視點】賦予甲骨文以時代精神 ——翟萬益甲骨文書法的「四個維度」
    他在《甲骨之旅》一文中說:「我們筆下的甲骨文,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甲骨文,必須有今人的精神風貌在。」  他在新近出版的《萬益集契集》序言中寫道:「殫精竭慮,易卜文形質者四,曰墨法筆法字法章法,四者同變而存甲骨精神於其中乃稱妙有,僅求一變者,鼎之一足也耳。」這個觀點也體現出他「立體學術觀」之一斑。
  • 駁「屮」「蠢」之誤,證「玄鳥生商」——以古幣文為證,對「甲骨文...
    字舊多釋為「屮」,亦有釋為「屯」。與金文「屯」、甲骨文雖非一字,但屬同一演化鏈,關聯緊密。玄鳥生商——古幣文物證釋起源文字及早期文字(含甲骨文)並非都是「一字一音一義」,而是具有單字讀詞句性;即一字即讀為詞、句。
  • 「薦讀」破譯一個甲骨文就獎勵10萬元,試試不?
    他們憑藉深厚學識,不僅辨識出甲骨上的文字,還通過這些文字考證了史書中關於商朝的記載。甲骨實物甲骨文發現後,引來古董商等趨之若鶩的大量搜購。但是,這些非科學的發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況,導致所出甲骨的價值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