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址告訴你難放心,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2020-12-12 央視網

我家住址告訴你難放心,要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原標題:

  ●實施信息犯罪,「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是第一步。應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哪些部門、什麼情況下、依照哪些程序可以採集哪類公民個人信息,防患未然,減少違法分子黑手中的「彈藥」

  中考在即,一些學校啟動了自主招生程序。參加開放日、交簡歷、網上報名……許多家庭為此忙得不亦樂乎。不過,一段時日過去,有家長發現,招生電話沒接到幾個,各類機構「衝刺培訓」的電話卻多起來了。

  難道,我們遞交的報名信息又一次成了「商品」?

  眼下各學校大多通過網絡接受考生報名——點開連結後,除了填寫學生的姓名、考號、身份證號、學籍、戶籍等,還得填父母姓名、單位、學歷、崗位、職務、家庭電話、辦公電話、手機、郵箱以及家庭住址等信息。拒填、漏填其中任何一項,系統都拒絕接受報名。

  可是,學校有必要了解這多麼信息嗎?

  且不說,過度索要考生信息,有違教育公平原則,讓家長質疑是否需要「拼爹」「比背景」,令校方聲譽蒙塵;更讓人擔心的是,這背後另有所圖,牽涉信息買賣的利益黑洞,埋下信息洩露的安全隱患。

  「幾千個孩子報名,最後招收不過百十來人。詳細住址、家庭電話這些信息,完全可以等到明確『已錄取』時再索取呀。」有家長抱怨,因為孩子寒暑假都獨自在家,所以平時收快遞都只留手機號碼和小區代收點的地址,現在為了孩子上學,「不想說也得說」。

  尤其不讓人放心的是,一些學校的「報名表」提交成功後,並無報名編號的電子回執,家長手中沒有任何憑據。而電腦上彈出的「小窗」提示,這只是第三方技術公司的「問卷調查」,模糊了學校索取考生信息行為的性質:從「半強制」變成了「自願接受調查」,這是不是為可能的信息洩露開脫責任呢?讓人心裡犯嘀咕。

  近年來,因個人信息洩露給居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案件屢見不鮮,人們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已逐步增強,比如遞交身份證複印件加注用途,下載APP時拒絕其讀取手機定位、通訊錄和簡訊等「要求」,使用微信時關閉多餘功能,等等。但是,面對一些單位和機構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做法以及信息洩露的隱患,人們依然無能為力——在求職時被要求填寫與個人能力評價無關的個人信息,可用人單位對這些信息沒有做相應的網絡加密處理,成麻袋的紙質簡歷也是當廢品隨意賣掉;網絡電商要求人們兌換購物券性質的「預存卡」時必須提供個人的身份證號和銀行帳號,否則預付款作廢;網絡約車偶爾「停擺」,跳出窗口要求添加銀行卡信息,不重新卸載就不能使用……凡此種種,信息索要方要麼依仗強勢地位、要麼利用人們的消費慣性,進行信息「勒索」。

  居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工作亟待強化。面對越來越猖獗的個人信息洩露引致的犯罪,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明確了侵犯個人信息罪的量刑標準,特別是嚴懲內部洩密人、節制人肉搜索等新招式,直擊現實痛點,大大提升了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值得稱讚。

  不過,個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信息收集、加工、保存和利用「鏈條」的任一節點。「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往往是實施信息犯罪的第一步。相關部門還應在這個「前端」下更多功夫,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哪些部門、什麼情況下、依照哪些程序可以採集哪類公民個人信息。對機構越界搜集信息、部門監管不力等做法應規定罰則,以提高震懾力,防患未然,減少違法分子黑手中的「彈藥」。美國有《隱私權法》、日本有《個人信息保護法》,都對企事業單位對個人信息的採集、使用、公開和保密問題作出詳細規定,值得我們借鑑。

  面對各類組織團體機構,居民在社會生活中始終是「弱勢」一方,需要法律來撐腰。誠望有一天,面對那些不懷好意的信息索取者,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大聲說「不!」

  寒 小

相關焦點

  • 中消協觀點: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狠治通訊詐騙亂象
    通訊運營商要升級和創新安全技術手段,暢通消費者對異常號碼、號碼段、信號源的投訴舉報渠道,建立不良號碼「黑名單」,並及時有效告知消費者。通訊運營商要加強「源頭」管理,做好實名登記,落實審查責任,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對問題多發、未盡到審查和保障責任的網點、平臺及從業人員要嚴肅問責。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原標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工業信息化部:進一步保障國家數據安全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隨著我國5G建設飛速發展,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等信息安全都備受關注。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會上介紹,將持續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研究制定APP個人信息保護暫行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已連續兩年組織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截止到目前,已經對52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責令1571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120款涉及整改不到位及拒不整改的被直接下架。
  • 個人信息保護日來襲!一起加強網絡安全知識吧!還有幸運抽獎~
    個人信息保護日來襲!一起加強網絡安全知識吧!你有沒有使用弱密碼?你有沒有隨意掃描二維碼?... ...以上都是洩露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的重要渠道以抵制網絡謠言、違法有害信息為主要內容,通過提升網民網絡素養,切實維護廣大職工和婦女合法權益,促進網絡空間更加守法文明。省婦聯和省總工會於9月11至20日聯合開展個人信息保護知識線上答題抽獎活動。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亮相,你的個人信息將被這樣保護
    草案共八章七十條,聚焦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的突出問題,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加大違法行為懲處力度。那麼,這部關乎每個網際網路網民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法律都有哪些內容?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此次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
  • 以法護航,加強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
    我國高度重視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工作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祖國未來、民族希望。我國政府對於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多措並舉,強化制度政策保障。《網絡安全法》中提出,要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同時,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規定,在「網絡信息安全」一章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則和具體規則提出了明確要求。
  • 四川: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保護
    新華社成都12月12日電(記者董小紅)12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稱,四川將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保護。公告稱,為疫情防控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不得作為其他用途。
  • 個人信息保護要精準發力
    然而,一些聲稱高效、精準的搶票「神器」實則暗藏信息洩露、詐騙錢財等多種風險。不少網友反映,使用部分搶票軟體後,非但沒有搶到票,反而接到了很多垃圾簡訊和騷擾電話,個人信息遭洩露。  網際網路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始終是一個隱患。個人信息獲取與使用的邊界和分寸在哪裡?筆者認為,對此問題,要有效區分,精準發力。
  • 11家網際網路企業做出「加強APP個人信息保護」公開承諾
    數字經濟時代,做好個人信息保護,是企業要堅守的基本底線,更是企業長久健康發展的基礎支撐。當前零售行業正全面邁入數字零售發展的新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變得尤為重要。第五,強化技術手段,對個人信息的採集、存儲、傳輸、使用、銷毀的全流程進行分析監控,提高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能力。第六,加強組織、制度和流程建設,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管理體系,積極樹立行業信息安全體系的標杆。
  • 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聚焦個人信息安全:超八成網民因信息洩露受不良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說,還有一些職能部門掌握的公民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盜取、洩露、轉賣,還有不少公民個人在日常購物、上網、消費等活動中,不經意洩露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掌握。  「由於個人的大意、企業的逐利、安全監管的缺失,這些都可能造成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大數據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謝泉告訴記者。
  • 切實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有效發揮大數據對疫情防控的支撐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的專家,從保護好個人信息、合法科學使用大數據等方面,對有關社會關切給出專業意見。  問:對於曝光的返鄉人員的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被公開傳播的情況,是否涉及到違反法律法規?傳播這些信息會帶來哪些危害?
  • 保護個人信息是否只能依靠「掛斷電話」?
    「信息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產生的口號,至今仍然有它的價值,當時一批個體工商戶能夠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掌握了市場信息佔有了市場商機。但是,當個人信息也被一些人作為資源進行買賣的時候,它卻侵犯了公民個人的人身自由,甚至對公民個人的人身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 保護兒童安全 | 孩子安全上網,這些你要知道
    對此,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通過開展專項整治、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構建系統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等,切實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有效維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是家長的義務和責任。
  • 八大看點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個人信息安全
    草案從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為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做出了明確性規定,是繼民法典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 如何理解與適用個人信息的保護
    大家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越來越重視,那麼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不能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網絡安全法》對個人信息的概念進了界定:個人信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
  • 【提醒】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 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保護的民法基礎
    隨著數字經濟和人工智慧的興起和發展,人臉識別技術、視頻會議、遠程醫療、電子病歷等新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和各種商業活動,極大地提升了我國信息現代化水平和便利程度。但與此同時,個人信息洩露事例頻發。因此,全面有力地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 馬雲馬化騰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個人信息曝光 怎麼做到的?
    若想打贏這場信息安全保衛戰,這篇文章你一定要讀到底——  這兩天在巨賈圈內發生了一件大事,根據《彭博社》報導,包括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王思聰在內的好些大佬的身份證信息、家庭住址、門牌號、籍貫都被一位TwitterID為「shenfenzheng」的用戶洩漏了。
  • 網絡安全小黑板|如何劃分個人信息安全的內容
    網絡安全事件頻發,包括個人信息安全在內的安全問題愈發受到重視。那麼,我們的個人信息都包括哪些內容呢?個人信息指與特定自然人相關,能夠單獨或通過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該特定自然人的數據,一般包括姓名、職業、職務、年齡、血型、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學歷、專業資格、工作經歷、收入、家庭住址、電話號碼(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號碼、指紋、病史、郵箱地址、網上登錄帳號和密碼等,覆蓋了自然人的心理、生理、智力,以及個體、社會、經濟、文化、家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