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玩具"飲水鳥"類似永動機的狀態曾經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驚嘆不已。"飲水鳥"的形象最後一次公開出現是在上世紀30年代時一本國外的科普讀物上,之後就銷聲匿跡了。這隻神秘的"飲水鳥"發明於什麼時候?不可考;民間是否還有流傳?不知道。不過我們今天不考究它的來歷,只來看看,如何製作一隻自己的「飲水鳥」!
使用的材料:礦泉水瓶1個,醫用紗布一小卷。紗布可以在藥店買到,用吸水效果好的毛巾代替也行。
首先用壁紙刀把礦泉水瓶斜著切掉一塊,靠近瓶嘴的一段切1/3,靠近瓶底切2/3。用剪刀也可,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戴上手套。
剩下的這半截礦泉水瓶就是「飲水鳥」的身體了,醜是醜點,但是材料隨便誰都能得到,也容易加工。然後用一小塊木板和鐵絲做這樣一個架子,需要用到的工具是尖嘴鉗和螺絲刀,尖嘴鉗的作用就是彎折鐵絲的時候比普通的刻絲鉗方便。這個架子的高度是有講究的,繼續看下去你就會知道多高是合適的。
將一小段鐵絲穿過礦泉水瓶前1/3的位置,放在提前做好的鐵絲支架上。
將紗布穿過瓶嘴放進礦泉水瓶裡,浸溼後伸出的一小段放進前面的水杯裡。我們的飲水鳥這就做好了,剩下的只是對平衡的調整。
可以通過改變紗布的位置來調節槓桿的平衡的,調整後的樣子。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隻「鳥」的工作原理:這隻「鳥」的鳥嘴部分的紗布浸到水裡,紗布被水浸溼以後,由於毛細現象,水就引上來,慢慢地越過頭部的拐角。一旦過了這裡,浸溼的速度就加快,鳥肚子裡漸漸充水,加重了後部的重量,最終破壞了平衡,於是頭部抬起,水瀉下來。這樣的過程不斷反覆,「鳥」兒就不斷地點頭飲水了。
完成這個裝置鐵絲支架的高度很關鍵,既要保證「鳥」的運動幅度足夠大,否則尾部下沉的時候水不容易灑出來(表面張力的作用),又要保證「鳥」頭下沉的時候尾部的水不會越過槓桿位置跑到頭部去。
一隻簡單的飲水鳥就做好了。現在拿起你身邊的小工具,也趕快動手做一個吧!
本文圖文來自科技小製作網,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