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比較注重早教,尤其是1~3歲的嬰幼兒教育,畢竟,誰也不想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朋友張銘做爸爸後,便火急火燎地買了一堆早教書籍,每天抽時間讀,恨不得把所有覺得好的育兒理念都實踐一番。孩子不倒1歲時便上了早教班,3歲更是找了私教幼師。如今快4歲了,基礎的英語短句說得很流利。
然而意外的是,孩子也變得越來越難教,不僅不聽話,還很驕橫,動不動就對打人發脾氣。張銘為此很苦惱,自己明明很注重早教,為何孩子會如此?
筆者作為旁人也看得明白。張銘夫婦倆經營著一家公司,兩口子雖然注重早教但卻也很少陪伴孩子。於是所謂的「注重早教」便如同教了知識,丟了素質。
有句話說得好,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尤其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陪伴才是重中之重。
陪伴對嬰幼兒的重要性
都說3歲看大,1~3歲這個階段無非是在為孩子的綜合素質打一個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行為認知都需要父母大量的引導與示範。只有以陪伴為前提,才能將早教落實到孩子行為的細微之處。另外,給予足夠的陪伴有助於孩子健康心理的養成,比如不會感到孤單或者無助,這直接決定孩子的性格與心性。
足夠的陪伴,對早教的正面意義
1、陪伴孩子,家長才能發現其特質與問題。
筆者的女兒,幾個月大時就會下意識地隨著音樂律動,但這可能是嬰兒普遍對音樂的敏感表現。所以在往後,筆者經常陪女兒一起聽音樂,才發現她的律動能準確地踩點,而我們夫妻倆此前都未曾教過她。這就可能是孩子的天賦所在,為培養孩子提供了一個方向。
另外,因為有足夠的陪伴,家長才能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問題,例如張銘的孩子,如果張銘夫婦經常陪伴孩子,便能及時糾正,不至於發展成壞習慣或者是性格缺陷。
因此,只有通過陪伴不斷調整教養策略,這樣的早教才更有效。
2、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會更聽話。
權威育兒專家威廉·西爾斯在他的《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一書中說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親密,孩子管教起來就越容易。
在筆者看來,良好的親子關係包含關愛、信賴、認同這三種情感。首先,足夠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關愛。雖然幼兒無法理解愛的定義,但卻能感受到這種情感。其次,大量的互動與交流也會促使孩子對大人產生信賴感與認同感。
拿一些小事舉例,比如大人扶住即將摔倒的孩子,這會產生信賴。而孩子看到大人搬起自己搬不動的東西,則會產生認同感。如此一來,孩子也就會更樂意聽從大人的話。
3、最大化地發揮榜樣作用。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是因為父母是孩子最開始熟悉,且接觸時間最長的人。而孩子在1~3歲這個階段,擁有如海綿一般的吸收能力——不僅擁有非常自主的學習意願,還有非常出色的模範能力。而他們的學習對象往往就是父母。
所以,只有足夠的陪綁也意味著家長能給孩子更多的示範。要知道,以身作則的教育遠比照著書教來得有意義。
總結:
注重早教,是父母希望孩子更優秀的初衷。但在孩子1~3歲的幼兒時期,陪伴才是早教的重中之重。不以陪伴為基礎的早教,很容易空有學識,綜合素質卻差強人意。
從正面影響來說,陪伴更有利於早教的水到渠成。當然,陪伴不是說陪著孩子就好,而是需要大人參與進去,與孩子互動交流,這才是有質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