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福清市鏡洋鎮波蘭村,立即能感受到新農村建設蒸蒸日上的活力。村裡綠樹成陰,花團錦簇,一幢幢氣派的小洋房整齊排列,公園、廣場、兒童樂園以及各具功能的活動中心為村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20多年前,波蘭村還是一個貧困的革命老區基點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百姓富,生態美」的明星村。201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萬元,村可支配財力400多萬元。
一個貧困村何以脫貧,又為什麼能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福清市,乃至福州、全省的「明星村」呢?波蘭村黨總支書記梁仁欽的答案是,黨總支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走黨的群眾路線,為人民辦實事。
「村企較多,這是我們村的一個資源。」梁仁欽說,立足這一優勢,波蘭村探索出了一條農村黨組織、農民群眾、當地經濟「三位一體」的聯動發展模式,即通過黨建工作共「創」、經濟效益聯「贏」、人才雙向共「培」、和諧環境共「營」等「四聯」模式進行聯動,形成了「村企聯動促雙贏,共建和諧新農村」的良好局面。
「黨建工作是龍頭。」梁仁欽告訴記者,波蘭村設1個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有黨員70人。在新農村建設中,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發動村民和在外創業的鄉親群策群力,形成黨群共建的良好氛圍。同時,多措並舉,充分尊重村民意願,以提升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不僅包括生產發展,而且包括社會和諧。其中,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讓波蘭村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紅火了,卻也帶來了另一個煩惱:各種生活垃圾隨意丟棄,造成了一系列「髒亂差」問題。為改變村容村貌,村黨總支首先發揮了老人會的威望和作用,在全村推動實行「門前三包」制度,配足垃圾箱,並組建衛生保潔隊伍,每月還有督察小組定期或不定期的對衛生環境進行檢查。
村黨總支還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動員,把農村環境整治與村規民約結合起來。2012年,波蘭村制定出《村規民約》六類二十九條,涉及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村風民俗、鄰裡關係、婚姻家庭及環境衛生等多方面。在全村共同努力下,不僅昔日隨處可見的垃圾不見了,全村還形成了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尊老愛幼、睦鄰友好等積極、健康、向上的鄉風民風。如今全村多年來治安、刑事案件保持低發或零發狀態,公眾社會治安滿意率年年居高。
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大,僅有政府引導、群眾參與還不夠。梁仁欽介紹說,村黨總支通過發動社會力量,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從2008年起至今,依靠本村在外企業家和知名人士支持,波蘭村共募集各項資金1300多萬元。2012年,村裡還成立了基金互助會,除參與村公益事業外,每年還為貧困學生、孤寡老人、低保戶以及困難群眾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推動全村實現幼有所教、壯有所為、老有所養。黃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