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發現,在如今這個社會,大多數普通人上升的方式非常單一,那就是:
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兢兢業業-升職加薪。
做同樣的事,但做得更快更好,成為這場遊戲的通關秘訣。
但是你會發現,這條路極其狹窄,每闖一關,就會淘汰一批人,而成功晉級的人呢,依然無法獲得想像中的幸福和滿足。
可是,這個遊戲規則到底是誰定下的呢?
為什麼每個人從生下來就要接受同樣的教育,走上同樣的道路,奔向同一個目的地?
《成為黑馬》一書中提到過,這是因為我們如今的教育系統、職業生涯都是工業時代的產物。
在工業化時代,流水線上的工人在固定不變的崗位上,每天重複同樣的事情:擰緊那顆螺絲,把袋子綑紮起來,剪斷那根電線。
「工人個體淪為實現工業效率的那臺超級機器中的一個齒輪。」
在這裡沒有興趣愛好,不談理想生活,有的只是一串串數字:一個小時裝配多少產品,上廁所不能超過3次,一次不能超過5分鐘.而這一切只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提高效率,效益最大化。
後來這種標準化開始逐漸蔓延到教育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學校就是工廠。我們在這種工廠中要把生產原料(兒童)加工並塑造成產品,以滿足生活的各種需求。」
從工作的標準化到教育的標準化,再將標準化的工作場所與標準化的教育系統結合,從而建立了標準化的職業生涯。
「一旦我們的整個人生——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到退休的那天上午——都被標準化了,就標誌著人類已經完全標準化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和每個人達成了一個契約——只要你放棄個性化的需求,按照社會規定的標準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攀爬他們為你制定的階梯,你就能獲得就業機會、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
所以熱愛和賺錢的工作不能兼得,其實是標準化公約定下的規則。
因為標準化公約從來沒有把個人的滿足感納入考慮範疇,他們為了提高效率,要求每個人放下你的個性,你的天賦熱情,你的夢想,轉而追求他給你頒發的獎勵,從而讓效益最大化。
標準化公約認為,只要每個人爬上了制度階梯的頂端,就能獲得成功和幸福。
然而,你會發現,在如今這個個性化的時代,標準化公約開始逐漸失效,因為它成立的前提,已經被質疑和推翻。
一方面是我們發現這條標準化的道路越來越擁擠,內捲化越來越嚴重,倖存率越來越低,996、007已經不能換回升職加薪的獎勵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人開始發現,內心的滿足和幸福似乎和俗世的成功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這時候,問題便來了:
我們真的要接受這種設定嗎?每個人都爬著同樣的階梯,只是為了爬得更高?
《老友記》中,瑞秋曾對她爸爸說過一句話:
我這一生中,所有人都告訴我「你是一隻鞋子,你是一隻鞋子,你是一隻鞋子。」
但今天我停下來說:
「如果我不想成為一隻鞋呢?」
「如果我想當一個包包,或是一頂帽子呢?」
我們終其一生,只是為了追求年薪百萬嗎?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年薪百萬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呢?
如果我們只是想要環遊世界,在不同的地方被季風吹過面頰呢?
也許我們只是想要寫自己相信的文字,管TM的有沒有十萬加?
甚至,我們只是想和不同的人聊天,在他們的舞臺下做個忠實的觀眾?
如果是這樣,我們還要勉強自己,做自己討厭的事情,追逐所謂的「成功」嗎?
直到我看到《成為黑馬》這本書,它給了我一個滿意的答案——
那就是成為黑馬,每個人都可以追隨自己的天賦、熱情去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
那麼,什麼是黑馬?
黑馬指的是那些出乎意料的獲勝者,他們並不遵循既定的標準路線,卻另闢蹊徑獲得了成功,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成為黑馬》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正是書中提到的黑馬人物。
一位17歲輟學,在農場賣柵欄養家餬口。另一位連續5次從4所不同大學輟學,曾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只能靠賣舊書為生。
而他們最終都另闢蹊徑,通過發揮自己的天賦和熱情,成為了哈佛的教授。
這兩位作者後來採訪了天文、音樂、服裝定製、花卉設計、餐飲、生物、考古等不同行業的黑馬人物,這些人有的是單親媽媽,有的很早就輟學。
在對這些黑馬人物進行深度採訪後,他們發現,黑馬人物的成功路徑並非是誤打誤撞,而是有跡可循,也有方法可依。
即便你不是985、211畢業,即便你沒有光鮮亮麗的留學背景,即便你從來沒進過大廠工作。
你依然可以通過黑馬模式來實現上升,找到自己熱愛同時也能賺錢的工作,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說標準化人才,是走在一條寬敞、擁擠、能夠一眼看到頭的筆直的大道上。
那麼黑馬人物,更像是野蠻生長的一群人。
他們也許在學校的成績不是那麼好,甚至中途輟學,不被社會認可,在別人看來類似於「失敗者」,但他們總是能奇蹟般地找到了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羊腸小徑,誤打誤撞找到了目的地。
珍妮·麥考密克就是這麼一名黑馬人物,如今她是享譽世界的天文學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連高中都沒能畢業。
讓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打破常規,憑著興趣和內心的滿足感,獲得俗世的成功的。
珍妮從小被單親母親撫養長大,少女時期的珍妮很叛逆,由於無法適應校園環境,所以在15歲的時候輟學去清理馬廄,那個時候珍妮想要成為一名賽馬手,但因為訓練的時候出了事故,所以賽馬生涯宣告結束。
二十一歲的時候,珍妮成為了一名單親母親,由於沒有高等學歷,珍妮只能一邊在快餐店打工一邊養活自己和兒子。
珍妮二十五六歲時,有一次,她去探望住在死火山口邊上的親戚,親戚送給了她一副望遠鏡,告訴她可以看看銀河,這是只有在偏遠地區才能看到的風景。
這件事改變了珍妮的一生。
到現在珍妮還記得第一次通過望遠鏡看著夜空的心情。
「我至今仍忘不了自己躺在潮溼的草地上,透過望遠鏡看著天空的情形.天哪!太奇妙了!滿天繁星,璀璨奪目,真是太棒了,我被迷住了!我以前對它們一無所知,但在那之後,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去了解更多這方面的知識。」
就這樣,珍妮二十幾歲的人生中,第一次出現了讓自己振奮激動的事情。
那個時候珍妮如饑似渴地學習天文學領域的一切知識,儘管在此之前她沒有任何基礎和知識儲備。
她唯一的辦法,就是孜孜不倦地學習和用越來越大的望遠鏡來進行越來越精確的觀察。
經過了10多年的自學和實踐之後,珍妮通過在自家露臺上用廢棄設備和生鏽零件拼裝出的穹頂天文臺,成功觀測到了太陽系外一顆質量是木星三倍的行星,成為了第一個發現新行星的業餘天文愛好者。
從沒有任何專業知識的單親媽媽到天文學家,珍妮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條羊腸小徑。
很多人都會把這樣另闢蹊徑的成功歸功於「運氣」和「偶然」。
但我想說的是,這並不是「天選之人」才擁有的特殊權利和機遇。
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馬。
標準化人才往往是通過攀登世俗的階梯,也就是說通過按部就班地考名校、進大廠、努力工作、晉升來獲得成功。
而黑馬人物的成功策略則是在通過追求內心滿足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實現了卓越。
艾倫·魯洛是一名酒吧侍者出身的酒店老闆,雖然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但在32歲的時候,他賣掉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雖然艾倫善於交際、能夠從了解客戶、與供應商談判以及為客戶服務的過程中獲得樂趣,但是他知道,自己身上還是有些願望沒有被滿足。
艾倫後來搬到了一個截然陌生的城市,暫時找了一份商業地產顧問的工作幹著,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僱傭艾倫為一家專門經營男士奢侈品配件的零售服裝店制訂商業計劃,當艾倫辛辛苦苦寫完了一份多達50頁的調研文件後,年輕人竟然沒有付錢就溜之大吉了,這件事讓艾倫很惱火。
然而,在幾個月後,當艾倫在波士頓一家購物中心閒逛時,發現那裡有一個小零售空間等待出租,艾倫不自覺地停下了腳步,腦子裡突然跳出了那份商業計劃書。
艾倫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租下了這個地方,而且把自己的錢都投了進去,在櫥窗上寫著「定製西裝和襯衫面料」的宣傳語。
有一天,一位顧客走進來,要定製一套西裝。
那時候艾倫什麼都不會,對於西裝的剪裁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是艾倫告訴那名顧客,訂單已經滿了,讓他兩周後再來。
本來艾倫可以把這項活兒外包給專業的裁縫,然而艾倫並沒有這麼做,他覺察到內心湧動的感覺。
於是他參加了裁縫培訓班,上了為期一天的速成課程。
當顧客再來時,艾倫親自給他量尺寸,並為他定製了一套中號的灰色花格呢兩件套,沒想到上身效果出人意料得好。
「人們問我,當初我其實對裁剪的工作一無所知,為什麼在那種情況下還決定成為一名裁縫。我告訴他們,以前我對經營酒吧和餐館也同樣一無所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領悟到,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往往會變得非常擅長。」
就在做出第一套定製西服的兩年後,艾倫就贏得了全美時裝優秀獎。
要知道,裁縫在美國通常是家族代代相傳的事業,一個人如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裁縫,往往要從很早的時候投入,找到行業裡的專家,從學徒開始做起,通常這個過程要花費十多年。
而艾倫從一名小白到成為大師,僅僅花了兩年。
這意味著什麼?
對於喜歡、熱愛的事情,你的投入是不計代價的,因為你喜歡,所以你不會用上班和下班來區隔它,也不會用付出與收穫多少來評估它。
賈伯斯的一句話,剛好可以應證這個策略的可行性:
「做好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你的工作。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因為你唯一有可能做成的事兒,就是找到你熱愛的事情,並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畏難情緒的,唯獨在自己喜歡並感到滿足的事情上面,我們會表現得興奮異常,樂於迎接各種挑戰。
這就是這個策略能夠行得通的原因。
那麼,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很簡單,就是找到那些在你工作、生活中讓你振奮、激動不已的小事情,覺察它們的背後藏著什麼。
我有一個朋友,現在在一家廣告行業頭部公司做插畫師。
我曾問過她:你是如何發現你對插畫這件事感興趣的呢?
她說,自己在高中的時候經常在家上網,每次瀏覽到圖片網站上那些漂亮的插畫時,她會產生臨摹的衝動。
這種對於插畫的嚮往和欣喜,就是她的微觀動機。
微觀動機有很多種,甚至不同的微觀動機之間完全沒有任何聯繫。
在畫畫的時候,她說感覺自己很放鬆也很容易專注,而且得心應手。
這就她獨一無二的微觀動機。
她也很喜歡五月天,一年聽好幾次五月天的演唱會。
這是她的另一個微觀動機。
但最奇妙的是,我們往往可以通過把不同的微觀動機組合起來,來激發自己的熱情,創造更多的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段時間,她在上下班路上一直在聽五月天的《玫瑰少年》,突然間,她腦海裡浮現了一副畫,她甚至沒有花時間去構思,就像是這幅圖像本來就生長在那裡一樣。
於是回到家,她就把腦海中的畫面畫了下來。
▲應本人要求,註明:未完成
休息時間,她還會製作一些五月天的周邊,為偶像發電。
這些過程讓她覺得很享受也很滿足。
▲她的第一幅插畫作品
而畫插畫成為她工作中的大招,幫她建立了別人無法超越的護城河。
實際上,我們的熱情就像是一個水龍頭,當我們觸發的微觀動機越多,並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將它們串聯在一起的時候,水龍頭的水量便越大,越是源源不斷。
我也是這樣,我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也喜歡思考很多事物背後的原因,但同時,我也喜歡聽別人的故事,閱讀一些社科、心理學的書籍。
這些看起來彼此獨立的微觀動機,當用寫作這件事來串聯的時候,就變成了一項我熱愛的事業。
我可以通過寫作,將我聽到的故事,將我看過的書籍,再加上對事物的思考寫下來。
即便沒有外在的激勵,我依然願意寫一輩子。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還賺到了錢,養活了自己,那真的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所以你要仔細留意,那些生活中,讓你興奮、激動、愉悅的事情,那些你做起來得心應手別人做起來吃力的事情,那些你很容易進入心流、專注地去做的事情。
它們,或許不起眼,或許有些另類,但你要相信,那就是你的微觀動機,那就是天命給你拋下的種種提示和線索。
黑馬指南:別想太遠,走一步看一步 黑馬指南:那些讓你振奮的事情,再小也別放過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黑馬人物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他們往往篤定前行,直到到達目的地。
但其實黑馬人物,從來不會設想什麼長遠的目標,他們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而這樣的策略是有理論支持的。
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家阿格尼絲·卡拉爾曾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渴望理論」,意思是現在的你並不知道未來的你喜歡什麼。
如果按照標準化人才的成功策略,我們必須每一步都踩在對的臺階上,這樣才能夠繼續攀登下一級臺階。
要想成為天文學家,那就必須進入專門的天文學研究機構工作,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靠近一個天文學專業排名靠前的大學並取得不錯的成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初高中時就必須加入相關的興趣小組,並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有所掌握和了解。
可是這種路徑的問題在於,你如何在10歲甚至更早以前,就找到你的人生目標?你如何確定,到了20歲的時候,你的人生目標不會有所改變?
大多數人確立人生目標的過程,都是不斷變化的,也許10歲的時候你想成為一名畫家,15歲想當搖滾歌手,20歲你又想成為一名小說家。
所以黑馬人物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們不講長遠目標,只要近期目標符合現在的價值觀,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完成,至於完成之後該做什麼?
到時候你自然就知道了。
你可能會疑惑,這樣是不是太隨性了?
讓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你被隨機安排到山區的某一處地方,你的任務就是爬到最高峰的頂端,但這時候你手中沒有地圖也沒有GPS,你甚至不知道你在哪裡,那麼,你如何才能到達最高的那座山峰?
這其實是一個「全局優化問題」的思想實驗。
而你追求卓越的過程其實就是找到最高的山峰去攀登的過程。
對於這個問題,數學家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利用梯度上升的算法。
就是先看看你周圍的斜坡,哪個斜坡最陡,你就朝最陡的斜坡方向攀登。
爬了一會兒後,你要停下來,再去觀察,看看周圍是否有更陡的斜坡。
通過一次一次的重複,你最終會爬得越來越高,最終達到最高的頂峰。
「每個人的卓越之峰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微觀動機和模糊優勢,你可以看到的山峰和山谷與你身邊的人看到的不同。
如果說沒有兩個人看到同樣的景觀,那就意味著沒有一條走向卓越的通用道路。」
所以別想太遠,把你最關心的事情做得更好,這就是黑馬人物的行動策略。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我找到熱愛的事情所做的選擇和路徑,和黑馬人物的行動策略正好吻合。
所以這更加讓我堅信了一點,每個看起來普通平凡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微光,只是他們暫時還沒找到讓自己發光的方法。
熱愛並且賺錢的工作,和真愛一樣,是存在的,你要發自內心地相信這一點。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不意味著讓你放棄賺錢,放棄成功。
相反,那些選擇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的人,往往能夠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你要做的就是不斷靠近,你的心之所向。
相信一定有這麼一條羊腸小徑,既能讓你實現內心的滿足,又能讓你通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