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人類在學習飛行的時候,除了向鳥類學習之外,還學了哪一種動物嗎?
鳥類在飛翔的時候,它們的翅膀並非完全水平展開,而是有個凸起的弧度,這種形狀製造了大量的空氣流動。當鳥飛行時,翅膀上的空氣比翅膀底部的空氣流動得更快,氣流流速越快其產生的壓力越小,這意味著翅膀下的空氣比翅膀上的空氣壓力更大,由此便產生了一股向上的升力。
人類根據這樣的原理,造出了固定翼飛機,可是在飛機發明大約30年之後,由於人類科技的進步,飛機飛行的速度和高度都不斷提高,這時出現了一種機翼震顫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使得機翼突然斷裂破碎,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昆蟲中,蜻蜓是極少數既具備鳥類翅膀特點,又具備昆蟲翅膀特點的昆蟲,它的每一個翅膀都是彼此獨立的,因此在飛行的時候具有極大的敏捷性,它可以向上飛行、向下飛行,可以像鳥兒在空中自由地旋轉,並且它的每個翅膀的前緣上方都有一個深色的角質層,稱為翅防止顫振,保持飛行的穩定。
蜻蜓的翅膀每秒可以振動30-50次,記錄最快的蜻蜓可以每小時30英裡的驚人速度飛行。由於它前進的時候,翅膀受到空氣的阻力,假如前面沒有一塊較有質量的東西支撐,那麼空氣阻力便會使得翅膀向後彎曲,就難以控制平衡,而且對於單薄的翅膀破壞性很大。
受蜻蜓翅膀的啟發,飛機設計師在機翼末端的前緣各加了一塊類似蜻蜓翅痣的補丁,安裝了一塊長方形的金屬板,稱為抗震顫裝置,這樣就能有效消除機翼的顫振,很好地解決了航空史上,飛機由於劇烈震動而時常引發機翼斷裂的問題。
其實在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中,還有很多的武器裝備都運用了仿生學的技術,無論是海底的潛艇,還是空中的戰鬥機,都能找到動物身上獨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