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長達40天的三伏天終於要結束了,意味著今年的夏季也要跟我們告別,一同離開的,還有夏季潮溼的空氣、好吃的西瓜、夏季的蚊蟲等等。
三伏天裡空氣溼度經常超過90%,就算在空調房裡,也渾身覺得黏糊糊的難受,這是暑溼的表現。在這時候,空氣溼度會快速下降,隨之而來的則是秋燥。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天不光有秋雨,還有「秋風掃落葉」。每一場秋風都會讓空氣裡的溼度下降一些,我們敏感的身體,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
今天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就跟大家聊聊:明日出伏,暑溼走秋燥來,嗓子幹、皮膚幹、鼻子癢,教你如何應對。
秋季身體常見的反應,包括:皮膚乾燥、瘙癢,喉嚨發乾、咳嗽,鼻炎過敏、流鼻涕,以及秋季流行性腹瀉。
預防秋燥,首先就是多喝水,在水裡可以加一些有清熱、生津、養陰食療作用的食物,比如白蘿蔔、木耳、百合、梨、芝麻等。
從中醫角度來說,當嗓子幹、鼻子癢一同出現時,就是節氣的變化使給我們身體搗亂的邪氣增多了。熱邪導致津液流失,會加重乾燥的狀態,口鼻之處黏膜乾燥,使得外邪容易進入。
這時候從外界來說,儘量不要再開空調了,避免入秋後感冒受寒。從飲食上喝一些桑杏湯、銀耳湯,吃山藥和胡蘿蔔,胡蘿蔔不僅可以調節「乾熱」,還能補氣、消失、提高身體免疫力。
由於乾燥的天氣,淚液蒸發較多,很多在辦公室上班用眼過度的年輕人,容易出現眼乾、眼澀等症狀。要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補充維生素。嚴重時還可以滴一些護眼液來緩解眼部乾澀。
充足的睡眠,也是幫助身體抵抗秋燥的好辦法, 經過一整天活動,身體累積的許多自由基持續傷害組織細胞,必須藉助睡眠減緩新陳代謝緩解發炎。
隨著秋季的深入,天黑得越來越早、晝夜溫差增加,每晚睡覺的時間不宜超過11點。
最後提醒大家,要注意秋季腹瀉,很多人立秋後開始暴飲暴食,過度「貼秋膘」導致腸胃功能出現紊亂。還有些人吃了不新鮮的食物,導致病毒性腹瀉,都要注意避免。
各位朋友,你還知道入秋後飲食上要注意哪些事情嗎?不妨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