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涼,很多人開始出現咽幹、咳嗽、鼻塞、流鼻血、便秘、皮膚乾燥、頭髮乾枯等「秋燥」症狀。你是否知道,不同體質的人群遇到秋燥會有溫和寒的不同症狀?應對秋燥帶來的煩惱,是否有針對性的辦法呢?且聽中醫專家來詳解。
「秋燥」還分溫和寒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醫科王明副主任中醫師介紹,中醫認為,秋天的疾病就是以「燥邪」為特點,燥為「六淫邪氣」之一,容易從口鼻侵入人體,傷及肺氣,臨床上會表現為皮膚乾燥,口、咽、鼻腔乾燥,乾咳無痰或少痰。
王明說,秋燥分為溫燥和涼燥。其發生的時間有所不同。溫燥多發於初秋時節,夏天的熱度還未完全消退,氣溫比較高,臨床上表現為口舌乾燥、舌苔偏黃、舌質紅;口渴,喜歡冷飲,大便乾燥;咳嗽容易出現氣粗、氣急。如果是溫燥之象,可以多吃梨、銀耳、苦瓜等偏寒涼食物。
涼燥多發於深秋,冬涼逼近,表現沒有那麼多熱象;主要表現為身痛、頭痛、惡寒無汗、口乾、喜熱飲等。
另外,燥邪除了和季節變化有關,和人體本身體質也有關係。熱底的體質被燥邪所傷,容易表現為溫燥;體質本身偏寒底,則容易表現為寒燥。這時,建議多食用溫潤的當季水果——杏。杏可以補水鎮咳,但不可過量;杏肉不錯,但杏仁有毒性,要避免用杏榨汁,以免過多吃進杏仁。
應對「秋燥」有妙招
1.皮膚乾燥
秋天的燥邪傷及人體陰津,導致人體水分不足,難以潤澤皮膚,有的人就開始出現皮膚發乾發緊,有人會起皮屑,嚴重的會皮膚發皺,甚至出現皸裂出血。
小竅門:蜂蜜加水喝比直接吃更好。
王明提醒,秋天喝蜂蜜水對於滋潤皮膚特別有用。有些人喜歡直接空口服用蜂蜜,其實,蜂蜜加水調和後食用更好,這樣可以避免糖分過多攝入,同時也能藉助蜂蜜的良好口感幫助人體攝入更多水分。
2.燥咳不止
秋天一到,很多人在深夜或晨起時,會出現喉嚨癢、乾咳不止的情況,這種咳嗽沒有痰或者痰少發黏,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致。
小竅門:滋陰潤喉的食藥材料適量就好。
應對秋燥引起的乾咳,可以食用桔梗、玄參、麥冬這三味藥材燉骨頭湯喝,沒時間煲湯的辦公室人士直接泡水喝,也可以起到滋陰潤喉的作用。蜂蜜雪梨水也有化痰止咳潤肺的作用。
很多人問到使用藥材煲湯是不是對分量要求很嚴格,專家提醒,根據家庭口味適量添加即可,過量導致藥材味太濃沒法入口,而作為食藥兩用的材料,也不是一定要嚴格到多少克數。
3.鼻敏感
秋天不少人群容易鼻子發癢發乾、打噴嚏;嚴重的會流鼻血,尤其是兒童,鼻子癢的時候就會摳,傷及鼻黏膜,很容易流鼻血。這也是燥邪傷及肺陰,肺氣耗損所致。
應對措施:建議增加空氣溼度。
可以在夜晚睡覺時開啟加溼器,或者放一盆水在房間裡。廣東這個季節天氣依然乾燥,很多人家睡覺還開著空調,就更容易乾燥了,所以保持空氣中的溼度很重要。可能的話,空調定個時,不要徹夜開啟。
4.大便乾結
拉不出來的尷尬,不少人都會在秋起之時都遭遇過。
應對措施:潤腸要先潤肺。
很多人一提起大便乾結,自然想起喝點「火麻仁」涼茶潤潤腸。王明說,其實潤腸要先養肺陰。中醫認為,秋燥侵犯於肺,肺燥會引起腸燥,所以秋天多食用潤肺食材,秋天煲湯、煲粥的時候可以加入天冬、麥冬、石斛、玉竹、百合、桔梗等藥材,對於養陰潤燥潤腸是很有好處的。必要時加一點麻子仁潤腸通便是不錯的選擇。
飲食:少辛增酸
王明介紹,酸苦甘辛鹹五味,適應不同季節,總的原則是五味調和。秋季要「少辛增酸」,少吃辛辣,辛辣吃多了,發汗厲害,本來就水分不足,還進一步流失,所以屬於「宣發」,多吃酸則是屬於「收」,可以補養肺氣,也有助於養肝。酸味的烏梅、橘子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山藥、芋頭、蓮藕等也是秋天健脾的好選擇。蓮藕生吃是滋潤的,煮熟之後則偏溫熱,秋季蓮藕切片涼拌就很好。另外,馬蹄生吃或與甘蔗、茅根、紅蘿蔔一起煲水喝也非常滋潤。
晨起的早餐,主食可吃小麥、小米、綠豆、紅豆等粗糧,滋潤生津;放多一點糯米,也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蔬果可挑應季的蘿蔔、秋葵、南瓜、柿子、蓮藕。
小兒要注意健脾
小朋友也是容易產生秋燥的群體,尤其表現在鼻出血上。專家建議,秋天寶寶多喝水是最重要的,尤其要注意少量多喝,同時可以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梨子、蘋果等。
孩子不愛喝白開水的話,可以把銀耳熬到起膠,濾掉湯渣,把湯給孩子喝;新鮮的水果榨汁加水,也是可以的。不要加糖,要利用天然食材的甜味。水果蒸、燉也可以。
孩子秋燥,還容易出現口角潮紅、起皰,西醫上認為是缺乏維生素B,中醫則認為與脾虛有關,小孩多吃山藥最適合。寶寶的輔食加山藥泥,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將山藥蒸熟以後切小塊吃。
健康板塊旨在為廣大網友提供更多信息,不對所刊載的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所載文章、數據等內容僅供參考,參考本站信息進行任何行為所造成的任何後果與本網站無關,風險自擔。
掃一掃,關注大浙健康,了解更多健康資訊
免費領取更多健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