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鸞/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溼科主任醫師
2017-09-28 06:24 來源:澎湃新聞
金秋時節,秋風送爽本應是氣候宜人的時節,然而,不少人卻出現鼻咽乾燥、唇焦口乾、咳嗽少痰、皮膚瘙癢,甚至大便秘結等「不爽」的症狀。這很可能是著了「秋燥」的道。祖國傳統醫學很重視天人相應,強調自然界氣候與人體疾病的相應關係,秋季五行屬「金」,在氣候與「燥邪」對應,在五臟與「肺」對應。那麼,秋燥都有哪些特點?如何預防呢?
症狀類似感冒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以肺系症狀(呼吸道症狀)為主的疾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燥邪」的特點概括地說就是「燥勝則幹」,即燥邪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臨床根據其寒熱性質不同,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於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除上述乾燥症狀外還可有頭痛身熱、心煩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舌紅苔燥、脈數等類似風熱感冒的症狀;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之時,除乾燥症狀外還伴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脈弦等類似風寒感冒的症狀。
少辛辣多喝水中醫提倡「治未病」,對付「秋燥」應當「預防為主」,根據天氣狀況和自身的反應儘早做好預防工作。遵循「燥則潤之」的原則,秋天飲食調養應以輕宣滋潤、生津止渴為重。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過於油膩、辛辣之品,多吃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同時,預防秋燥應注意保持室內適當的溼度,戶外空氣品質差時則應減少戶外活動。
據測算,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為了及時補足這些損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溼潤度,飲水宜多次少飲,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前各飲水200毫升。若活動量大,出汗多,應增加飲水量。民間有「朝朝鹽水,晚晚蜜糖水」的說法,即早晨飲淡鹽水,晚上適當喝一些蜜糖水,對改善秋燥確有一定幫助。
川貝雪梨膏秋燥除了多飲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飲料外,溫燥可多吃銀耳、百合、葡萄、梨、荸薺、蘿蔔;涼燥吃黑木耳、金橘、胡蘿蔔、蘋果、蓮藕、石榴、紅棗等。羹、粥品也是秋令潤燥的常用方法。
此外,並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槤則可能助火生痰,對預防秋燥有負面作用,應儘量避免食用。
當然,如果不幸得病,也不要慌張,及時到醫院診療,中醫師通過四診合參,詳細辨證,如果確診為溫燥可選用桑杏湯或清燥救肺湯;涼燥則可用杏蘇散,通常都有不錯的療效。同時還可配合飲食調攝如溫燥選用荸薺粥,涼燥選用白前粥等,一些中成藥如治療溫燥的川貝雪梨膏,治療涼燥的萊陽梨膏,也可選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秋燥,呼吸道症狀,少辛辣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