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相鬥幾十年,最終結局如何?

2020-12-11 十口歷史

在越王勾踐攻打吳國失敗的時候,吳王本來是有機會消滅越王的,但是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將越王放回了自己的國家,越王回去之後,越發勵精圖治。就是因為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一直都想要滅掉吳國。

在有一定基礎時,他也想要就這樣去攻打吳國。但是大夫逢同勸誡他說如今還不是時候。國家才剛剛發展起來,不應該大動幹戈,他們應該不斷的發展並且隱藏自己的實力,等待著最好的時機。

同時他也認為越國應該和齊國,楚國這兩個和吳國有仇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攻打,這樣一定會取得大成就的。越王聽從了他的意見,後來越王又用反間計來殺死了伍子胥,為自己之後的路做好了鋪墊。

過了做好之後,吳王帶著國內的精銳部隊去了黃池會和諸侯。當時吳國內只剩下太子和一些老弱的殘兵。越國趁著這個機會攻打吳國,吳軍失敗了,他們的太子也在這場戰鬥中死亡。吳軍可謂損失慘重。

後來吳國派了人來講和,吳王也覺得這個時候他還是不能夠完全的滅掉吳國的。所以便答應和吳國講和了。又過了裡面,越國再一次去攻打吳國,包圍吳都三年。吳軍再次失敗,越軍就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

吳王派大臣去講和,表明願意做越王的臣子。我曾經犯了錯誤,您現在可能是來懲罰我的。而我希望你能夠像會稽山我對您那樣赦免我的罪過吧!」越王不忍心,就想要答應吳王。兩國講和。

範蠡對越王說:「您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這麼努力,不就是為了打敗吳國嗎?現在一旦放棄,您覺得合適嗎?」越王於是聽從範蠡的建議,但是希望夢後讓吳國的使臣平安回去,範蠡也照他的意思做了。

吳國的使臣哭著走了,越王覺得他們很可伶,於是想要讓吳王去統治一百家。但是吳王沒我帥同意,知道他們不允許講和所以便自殺了。死之前他唯一掛念的就是不能夠堂堂正正的去見伍子胥。越王於是將吳王安葬。

相關焦點

  • 吳國要是沒有被越王勾踐打敗,那麼越王勾踐的結局如何?
    吳國要是沒有被越王勾踐打敗,那麼越王勾踐的結局如何?今天要說的是越國和吳國之間的矛盾,在吳國的領導者吳王夫差成為了首領以後,就為了增加國家的整體的實力,還專門找人想讓自己國家自的軍事力量和素質有著整體性的提高,還給士兵們進行強化型的訓練,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呢。他就是要進行他的復仇對戰,就是要狠狠的報復越國,想要滅掉他們可以的話更加的想滅掉他們。
  • 她與範蠡兩情相悅,被夫差獻給越王勾踐當臥底,結局讓後人唏噓!
    她與範蠡兩情相悅,被夫差獻給越王勾踐當臥底,結局讓後人唏噓!西施之所以能載入史冊,是因為她是那顆介入吳、越兩國鬥爭的棋子,據說吳王夫差對她十分喜愛,整日飲酒作樂,西施可謂是寵冠後宮,降低了對勾踐的警惕,養虎為患,為勾踐的復國大計創造了機會。最終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有史料記載,越王勾踐復國後,卻把對復國有巨大貢獻的西施裝進袋子裡,沉到江裡。
  • 吳王夫差兵敗自殺,死前用白布蒙上眼睛,勾踐:幸虧你殺了伍子胥
    《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開創吳國,以及他子孫後代的歷史,時間跨度長達700年,橫跨25代人。吳太伯本是周文王的伯父,因為和周文王之父季歷不合,而遠赴吳地,後來開創吳國。到了春秋末期,吳太伯的第23代孫、吳王闔閭任用楚人伍子胥為相,以兵家創始人孫武為將軍,攻打楚國。楚國引七國聯軍相助,但最後還是被闔閭打敗。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打敗吳國,西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她的結局如何
    西施是越國人,當時吳越兩國正在大戰,剛開始吳越大戰,越國勝利了,吳王戰死,其兒夫差繼位,發誓要打敗越國,於是刻苦練兵。兩年後勾踐竟然搶先攻吳,但是吳王經過兩年的練兵,使的吳國兵強馬壯。於是越國遭到了伏擊,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沒有辦法了只能投降。這時的西施還在山村還沒有出來。
  • 越王勾踐,值得學習!
    這是曾經蒲松齡的一首自勉聯,其中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就是說的越王勾踐的故事!(二)在當年弱小的越國被強大的吳國幾乎滅國後,越王勾踐也被吳王夫差所俘虜!在勾踐被俘虜的這幾年受盡了非人的凌辱與苦難,每次吳王夫差上馬下馬勾踐都忍辱負重的彎下腰板做為夫差的馬凳,在夫差生病後勾踐還品嘗夫差的大便來取得夫差的信任,再次期間吳王夫差還讓人在勾踐的眼前把勾踐的老婆雅魚所非禮!這是怎樣的一種受人凌辱與折磨!但是勾踐的心中有希望,在經歷了幾年被吳王夫差非人的凌辱與折磨後,自以為徵服了勾踐,自以為勾踐臣服了自己,大意的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 大家了解臥薪嘗膽背後的故事嗎,越王勾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直在伺機而動的越王勾踐看到吳楚兩國即將開戰,認為自己打敗吳國的時機到了。哪知道吳王夫差其實是另有盤算,夫差一直記恨越王勾踐。畢竟兩國相爭,夫差之父死於勾踐之手,殺父之仇可是大事,吳王夫差看到越國蠢蠢欲動,就先下手為強。一開戰吳國就大敗越國,隨後又勢如破竹侵入到越國腹地,心情掃蕩。勾踐被五千親兵的保護下,退無可退。在這裡不得不服勾踐的為人,他是一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隨後舉手投降向吳王夫差求和。
  • 越王勾踐忌憚他,闔閭重用他,為何夫差最後又要把他賜死?
    越王勾踐忌憚他,闔閭重用他,為何夫差最後又要把他賜死?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那就不得不提吳越爭霸了,吳越爭霸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了光彩耀眼的一筆。在吳國和越國的這場爭霸戰爭中,要說起在戰場上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那就必定得提起吳國的重要人物伍子胥了。吳王闔閭在世時,也是十分重用伍子胥,越國勾踐都對他十分忌憚呢!伍子胥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謀略家,做事還是謀略均有自己的一套,會有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吳王夫差因為自己的私心而留下越王勾踐的時候,伍子胥就多次告訴夫差說勾踐此人不能留,留下來必然是個大禍患。
  • 臥薪嘗膽故事裡的失敗者吳王夫差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對於夫差這個人也許人們並不陌生,在物慾橫流的春秋戰國,優勝劣汰的時代他曾經是一個勝利者,可是最終難逃一敗。因為他曾經打敗過越國,差一點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本屬於他的時代,他和文種、勾踐、範蠡、西施等等人上演了一出美妙的歷史劇,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越王勾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絕對不是個仁慈的好人
    越王勾踐父親去世的時候,吳王闔廬利用機會攻打越國。為了抵擋吳國的進攻,越王勾踐竟然讓士兵排成三行,步行到吳軍陣前,一齊大喊著自刎身亡。吳國軍隊看到後都愣住了,於是勾踐就利用這個機會突襲,將吳國軍隊打敗,吳王闔廬也因此受傷而死。 從這件事我們看到,越王勾踐是個手段狠辣的人,竟然利用士兵的自殺震懾敵軍。明明戰術上還有很多的方式,勾踐卻偏偏使用最為殘酷的手段。況且,即便輸了又如何,越國依舊不是沒有可能復國。楚昭王時期楚國就被吳國所滅,但是依舊復國了。
  • 話說歷史: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勝吳國 詳細大解析
    在春秋未期時,位居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是近鄰的兩個諸候國。雙方一直想吞併對方,自前510年開始至前475年,經過35年爭鬥,最終以吳國的滅亡而告結束。前514年,吳王閥間繼位後,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使國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於是吳國就把目標制定在打敗南方的大國楚國,進而稱霸中原。楚為聯越制吳,極力扶持越王允常,這樣越國也有了大的發展。前506年,吳王闔間率軍攻楚。次年春天,越王允常趁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周景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在檇李攻伐越國,越國令死囚於陣前自刎,趁著吳軍注意力分散之際發動猛攻,最終大敗吳國,吳王闔閭也身負重傷而亡,夫差繼位。兩年之後,越國攻打吳國,結果在夫椒慘敗,被吳軍追擊,最終越王勾踐被困會稽山,無奈投降,當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建議不能答應勾踐的投降,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可急於北上中原的夫差並沒採納其建議,而是讓越國質王於吳國為條件,允許其投降。
  • 「西施愛夫差」遭強烈質疑 《越王勾踐》回應
    【來源:新聞午報】  西施愛夫差、勾踐不擇手段、夫差太多情……正在北京臺播出的41集大型歷史劇《越王勾踐》在被觀眾叫好的同時,其中的一些情節設計與形象塑造也遭到了觀眾質疑,特別是「西施不愛範蠡愛上夫差」引起極大爭議。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本文由母慈兒孝敬原創導語: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公元前496年,趁著越國國君允常逝世的機會,吳王闔閭親率大軍徵討越國。越國新國君勾踐在浙江嘉興南部設伏,一舉擊敗吳軍。吳王闔閭在戰鬥中受傷,歸國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兩家的仇越結越大了。闔閭之後繼任為王的是夫差,這是個銳意進取的帝王。公元前494年,吳國再次發動進攻,在會稽山把越國打的只剩下五千人。
  • 為越王勾踐復國立下大功,卻神秘消失,西施最後究竟去了哪裡?
    在春秋末年,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對吳王夫差復仇成功,除勾踐自己有「臥薪嘗膽」的堅韌品質和懂得隱忍的聰明才智外,還有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勾踐善用「美人計」。這位美人才色藝俱佳,在吳王宮中上演春秋版的無間道,及時為勾踐獲取和傳遞情報,使得勾踐歸國後迅速集結軍隊覆滅吳國,這位美人就是中華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 西施。千年來,西施為國家利益犧牲自我的精神被廣為傳頌,她一生充滿了傳奇,可是在勾踐復國執政後,她卻神秘地消失了,美女西施最終去了哪裡呢?
  • 越王勾踐:從沒「臥薪嘗膽」,也沒有「兔死狗烹」的政治家
    他在越國存亡之際,以自身傑出的治國謀略和才能,開展了從上而下的社會改革,最終實現了逆襲,滅掉了越國的老對手吳國。他既沒有去「嘗膽」,也沒有想過誅殺範蠡,與司馬遷《史記》中的形象有著極大的差別。為什麼司馬遷要在《史記》中增加「嘗膽」之類故事情節,並且突出勾踐的殘忍無情,從而導致幾千年來,勾踐在人們心中形象的顛覆呢?
  • 與其說越王勾踐破釜沉舟,不如說範蠡破釜沉舟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這期間越王勾踐為了復闢越國真的是受了很多苦糟了很多罪。這其中範蠡的存在、範蠡的犧牲是越王勾踐復國的重要原因,那個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美人西施犧牲了自己。勾踐臥薪嘗膽,受胯下之辱吳國吞併越國後,勾踐成了俘虜,但是這期間勾踐是飽受人間百苦,一個帝王為了自己國家的百姓,為了報仇,為了那在吳國受到了屈辱忍氣吞聲,臥薪嘗膽。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自己的復國大業。至於說勾踐能回到越國,得以於自己高於常人的意志力。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越國是春秋時期東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關于越國的起源,史書記載是非常少的,最初,越國作為東南一隅的一個小國,與中原各諸侯國幾乎毫無往來,唯一溝通外界的聯繫便是吳國了。
  •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其實越國和吳國兩國的積怨由來已久,遠的不說,就光光,吳王夫差的父親就是間接的死于越王勾踐之手。原本兩軍對陣,無論是將士還是統帥之死,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於是這哥們就是日夜練兵,而越國那邊看到了吳王夫差的動靜,勾踐就決定主動出擊。勾踐一意孤行,不聽範蠡的諫言,跟歷史上大多數不聽信手下人的那些統帥一樣,勾踐幾乎就是敗得一塌糊塗。敗了,怎麼辦呢?原本國力就衰弱的越國,根本經不起再來一次這樣的失敗。現在勾踐面臨著兩個抉擇,要麼拼死一戰,和夫差來個不死不休。不過要是按照目前越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越國根本就不夠吳國看的。
  • 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臥薪嘗膽為復國,勾踐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允常卒,勾踐立,是為越王。這年,吳王(也稱闔廬)聞允常死,興師進攻越國。勾踐親自帶兵迎敵,在攜李(今浙江嘉興)與吳軍相遇。勾踐見吳軍部署嚴密,難以攻破,於是設下一計:派幾十個勇士排為三行,一個個赤身執刀,把刀擱在脖子上,步行至吳軍陣前,「呼而自頸」。
  • 勾踐臥薪嘗膽20年,打敗了霸主吳國,為何越國卻因此走向沒落?
    《史記》如此描述勾踐的勤政: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越王勾踐世家》勾踐、範蠡、文種君臣一心,如此披肝瀝膽20年,終於迫使夫差自盡、越國滅吳。因此,所有老師都告訴我們,臥薪嘗膽的勾踐是大毅力的勝利者。但卻沒人為我們補課,勾踐的勝利是「半截子式」的勝利,越國並沒有因此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