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正能量的書——讀書與人生

2020-12-20 鶴宸語文

應該讀一些什麼書。首先要讀那些涉及到殘疾人的法律法規,讀那些介紹殘疾人知識的書籍;其次要讀那些引導人向上的文化書籍;還要讀名家名著。只要書在手,就要翻一番,一定會開卷有益。讀不懂沒關係,不懂的就跳過去。俗話說: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左右逢源,豁然開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讀多了,讀熟了,讀透了,你自然就會成為一名強大的人。在知識的王國裡,沒有殘疾人;在文化的理念中,永遠不會拒絕殘疾人;在文字符號所展現的形態上,殘疾人是站立者,是可愛的人。

我們都知道保爾·柯察金,是蘇聯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根據自己的生活,所描畫出來的完美的青年革命戰士的形象,他勇敢、堅強,擁有頑強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並有「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怕困難」的品質,教育了無數中國革命青年。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於1933年寫成。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蹟,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保爾從小在苦難中長大,五歲時死了父親,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他在食堂裡幹了兩年,受盡了凌辱。1927年,保爾已全身癱瘓,接著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鬥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了。保爾也曾一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很快從低谷中走了出來。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並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6個月後,寫成的手稿在朋友寄回來時丟失了,保爾一度灰心喪氣。後來,他振作了起來,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終於出版了。生活的鐵環已被徹底粉碎,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還有一部書,叫《輪椅總統》,寫的是美國傳奇人物羅斯福坐著輪椅當總統的故事。在他競選總統時,一位支持他的財團的領導人說:我們需要的是羅斯福的品質和智慧,至於他是否會長跑,是否能夠前後空翻,這無關緊要。

我們讀書,就是要讀出書中的那一片藍天,那一塊熱土,那一種高尚的人生。以書作車,沒有走不了的路;以書作船,沒有過不去的河;縱有萬千為難事,化在書中都無有。這不是讀書人的精神勝利法,因為讀書,是增長文化知識的最好的方式。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定義有200多種,每一種都說得不是絕對完美的。這個咱們不去管它,這是專家們的事。我借用一下作家梁曉聲對文化的定義,梁曉生說:文化是植根於人們內心的修養 ;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你要做到了這些,那麼你一定是一個倍受歡迎的人,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是一個什麼困難都可以戰勝的人。道理很簡單:因為你真正的有文化。我們在讀書中,不妨按照梁曉聲的這個解釋來慢慢體會文化的內涵。我們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

最後,我有一個建議:希望我們阜新市的殘疾人都來讀書,我們在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同時,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構建一個具有阜新特色的殘疾人文化體系。這個體系裡,至少應該有三個元素:一是做有文化、有技能、有夢想的文明的殘疾人;二是殘疾人要互愛、互敬、互助,並要尊重健全人;三是緊密地團結在市殘聯黨組、理事會的周圍。

我認為:殘疾不是悲劇,殘疾是人類的另一種生活方式,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民族。我們在追求夢想的時候,只是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而已。我們沒有理由不樂觀,沒有道理不上進,沒有藉口不讀書。我們的信心主要來自於三個支撐點,一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正在走向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是科學的發展,可以為殘疾人的生活帶來一個嶄新的春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阜新市的殘疾人,擁有一個最好的殘聯組織。什麼也不說,殘聯知道我,我要勤讀書,自有我快樂。

相關焦點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如何通過讀書實現人生逆襲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讀書真的有用嗎?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和我們有同樣困擾的人還有一位韓國的小夥子,他名叫二志成。他從小就想當作家,於是從20歲起,他用了7年時間讀了2500本書,結果他成功了嗎?答案是並沒有。更讓人震驚的是,他27歲的時候,還住在貧民區的筒子樓裡,欠著400萬的債,處境相當悽慘。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教你通過讀書,改變人生
    要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你必須要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才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那到底應該怎麼讀書,才能改變自己?讀完《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之後,總結出了要想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在閱讀時你必須要做到以下這4點。一、理解什麼叫真正的讀書真正的讀書,並不是以你讀過了多少本來衡量。也並不是自己讀過很多的書,就是真正的讀書了。
  • 實踐給人經驗,讀書給人知識,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人生最智慧
    古人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人生就是如此,不是行路就是讀書,其實,行路就是人生實踐,社會實踐,如果說實踐給予了人生經驗的話,那麼,讀書給人生智慧,讀書是一個人實現理想的助推器。讀書和實踐能給人生以知識和智慧,人生是美好的,更是快樂的。
  • 好讀書 讀好書 書讀好
    高 昌關於讀書,古人留下很多名言,更留下了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等許多千古流傳的典故。那種苦讀書、好讀書的精神令人感動,可是書海茫茫,如果不重視讀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哪怕讀書破萬卷,也未必都能夠達到開卷有益的目的。
  • 讀語文小書也是讀人生大書
    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這套書是一次帶孩子讀好書、讀出好處、讀出鑑賞力、讀出人生大書的有益嘗試。《百千大閱讀》系列具有明顯的特質,首先它是由來自一線的名師精選中外名家作品進行導讀,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
  • 讀書 不在於讀了多少書 而在於你從書中吸收了多少知識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讀過一些書,只不過最早讀的書是紙質書,現在科技發展了,手機電腦的出現及各大讀書網站的盛行,又出現了電子書,使人們的選擇又多了一項,可以從電腦手機上讀書或者聽書。那麼,讀書多真的有用嗎?
  • 古今名言佳句總是勸人要讀書,讀了這四句,勝讀十年書
    從古到今,勸告人們讀書的名言警句有許多,讀書自古以來在偉人和名人眼中被稱之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古人云:古今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為善最樂,讀書最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改變人生命運,讀書改變你的人生。
  • 如果不會有效讀書,讀再多的書也沒用|五色時間管理法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創造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檢索以備重讀這五個步驟,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書裡主要講了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五個環節: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記錄:怎樣製作讀書筆記,深刻讀書體驗;
  • 多讀課內書更好?還是多讀課外書更好?
    在生活當中,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總會勸你多讀書,然而他們所說的讀書,只是狹義上的多讀課內書。在各科老師當中,只有某些語文老師,才會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課外的名著等書刊。大多數家長的心願:讀好課內書就好,先把成績搞上去,才能有個好工作在家長當中,則看法不一。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讀書之於大師們而言,可以認知自己,了解社會;可以增進知識,提神修為;可以洗滌內心,進化靈魂。古往今來,大師們的智慧人生都離不開書籍的滋養,對於讀書及方法,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態度與見解……王國維:有批判的讀書。
  • 農行安康分行舉辦「潤澤書香 放牧心靈 閱讀美麗人生」讀書分享會
    農行安康分行成功舉辦「潤澤書香 放牧心靈 閱讀美麗人生」讀書分享會12月8日,農行安康分行在安康書城舉辦了「潤澤書香 放牧心靈 閱讀美麗人生」讀書分享會。分享結束後,副行長寸亞文、資深專員張林明、團委書記及青年員工代表都積極上臺暢談了自己的感悟,現場參加活動人員紛紛表示讀書分享會使自己受益匪淺,心靈得到了潤澤,靈魂得到了洗禮,以後將努力多讀書、讀好書、多分享。隨後,行領導還向各位分享者贈送了書籍。
  • 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讀書,多交友,多體驗
    科技再發達,一個人靠自身親歷去開闊眼界,始終有限,只能多讀書。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小時候可能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後,談吐舉止會迥然不同。很多人說起讀書,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讀過的書,長大後書名和作者都忘記了,情節也記不太清,但是自己被某個細節深深地震撼過,持續了幾十年,影響了自己的整個人生。
  • 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讀書、多交流、多體驗
    科技再發達,一個人靠自身親歷去開闊眼界,始終有限,只能多讀書。愛讀書的人和不愛讀書的人,小時候可能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是等他們長大以後,談吐舉止會迥然不同。很多人說起讀書,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讀過的書,長大後書名和作者都忘記了,情節也記不太清,但是自己被某個細節深深地震撼過,持續了幾十年,影響了自己的整個人生。
  • 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
    讀萬卷書 鋪就人生之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曾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願望。然而,人類歷史悠久,書籍多如海洋,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更使得人類的精神領域空前豐富,獲取信息與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
  • 讀書的意義何在?讀了那麼多年書,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只要一拿起書,就會讓我沉醉其中,不願再放下,甚至廢寢放食。可是,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讀了那麼多年書,現在我終於明白了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意義在於,讀了書之後,你認識了黑暗和醜陋;只有讀了更多的書之後,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那你知道讀英文書有多重要嗎?
    讀書的好處被宣揚了幾千年了,相信不必多言,大家也都是心照不宣的。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喜歡讀書,每次去書店也會看到很多人縮在角落裡埋頭讀書。但是,卻很少見有人讀原版的英文書。原因我當然是知道的,就是大家覺得讀原版英文書太難了,單詞不會讀,不知道意思,怕自己理解有誤等。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作者坦言:「以讀書之作論,大概我以往寫的書中以這本為自己最滿意,且涉及不少別處沒談過的,如歷史、思想,乃至飲食、服裝、日常生活等。每讀一書,必確實有些一己心得,才肯寫為文章。」說來無非讀書、寫作二事。嘗著《插花地冊子》一書專講讀書經過,此外又有隨筆集十餘種,多是讀書筆記一類,這本《沽酌集》也包括在內,是以無須贅言。我最初有志走文學這條道兒,大概到三十四歲為止,所寫的東西留下的只有一部小說集《喜劇作家》,還有一首長詩《如逝如歌》,附在《插花地冊子》卷末。三十歲起寫隨筆,此外又有《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拳考》《周作人傳》等幾種專門的書。
  • 書應該怎麼讀(家長鬚知)丨有卷讀書
    讀書大家都會讀,關鍵是讀什麼書,書應該怎麼讀。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做事最好不要一心二用,讀書亦如此,讀書切忌急讀。如果書中內容興趣缺缺,則可以略讀,跳過不合適的地方即可,千萬不可囫圇吞棗的亂讀下去。而且書不讀完,就不要開始一本新的,最好不要幾本書一起讀,可以用不同的書互相借鑑,但是混搭的方式並不可取。正所謂一心不二用,讀書需專注。讀書講方法和讀書最搭的並非一杯咖啡,而是一支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