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

2020-12-20 齊魯壹點

讀萬卷書 鋪就人生之路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曾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此後,歷代以「萬卷」命名的書齋有數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範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願望。然而,人類歷史悠久,書籍多如海洋,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更使得人類的精神領域空前豐富,獲取信息與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萬卷書」早已不再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如何從這「萬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尋找自己思想深處最渴望的認知,覓解人生困惑,已經成為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在閱讀的書中找到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這正是在闡述讀書時選擇的重要性。而他所說的把我們「引到深處的」東西無疑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深度閱讀的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典作品。

卡爾維諾對經典做出的定義之一是: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的確,在對經典作品反反覆覆的品味中,人們思想得到了升華,從淺薄走向思考,最後走到通達。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觸,面對海量的書籍和信息,一方面人們在向著功利性淺閱讀大張其道,另一方面,我們的精神深處又在不斷地呼喚能夠滋養自己內心的深度閱讀。因此,經典的價值不僅沒有因為淺閱讀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損失,反而更顯示出其珍貴來。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乏這種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這些經典為一代代的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立了基礎。我們把這種包蘊中國文化的學問稱為國學。國學的範圍非常廣泛,它包含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語言、音韻等在內的一系列內容。包羅萬象的國學經典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教育。閱讀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一步步地楔進我們的歷史和傳統。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們領會先賢的旨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宏的歷史意識,可以讓我們通曉文義、熟經史、學問通徹,讓我們成為博學之士。另一方面,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閱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薰陶氣質、改善性惰、提高涵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行誼謹厚、品行端方、敦品厲行的謙謙君子。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學早已不再是人們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們也不贊成對國學的功能無限誇大。但毫無疑問,閱讀國學經典,必能促進我們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喚起我們對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先賢們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這些作品體現著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闡述的「自強不息」的君子人格、《論語》所強調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詩經》所培養的溫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經》所閃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們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範式。品讀先賢留下的經典,恰如與他們進行一次次心靈的直接觸碰,進而去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見賢思齊,激濁揚清。

讀書要讀經典是至理名言。正是基於對經典的這種認識,所以,以期引導著步履匆匆的現代人走近國學經典,了解國學經典。作為一名普通讀者,也許你會常常感慨,青少年時期沒有花更多精力去讀更多的經典,如今沒有時間來細讀,但實際上,讀經典什麼時間開始都不算晚,只要深讀下去,一樣可以塑造我們未來的生活。經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糧,更能給人帶來無限美感,成為享受詩意的淵藪。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因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這是卡爾維諾的經典語句。我們只有在細細品讀中才能真正融化經典,真正做到「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同時,經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當我們走進經典之時,不能只作為被動的接受者,也可用個人自我的方式進入經典,做精神的逍遙之遊,對經典作貼近個體生命的詮釋和閱讀,在現實社會之上營造高尚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園,獲取一種詩意盎然的人生,鋪就我們的多彩人生之路。

愚人張工 2020年秋於奎虛國學館

壹點號清河居士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行萬裡路 更讀萬卷書
    近日的中美旅遊合作論壇上,傳出一個說法:「旅遊是高品位的人生活動。西方哲人說過,世界就像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其中第一頁。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喜愛旅遊的中國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通過行萬裡路,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麼,讀萬卷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求世界就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既是人生態度,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人生苦旅」,人生就是一場沒有停歇的旅行,必須時時刻刻使自己「動」、「忙」。哪怕是假忙,也要一直不停的行動。
  • 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欣賞
    今日欣賞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聯語既是律己, 又在勉人, 闡明只有 「傍百年樹」 的毅力, 才能做到 「讀萬卷書」,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也就是說, 樹木成材需要時間, 人的學問也需要積累。 如此語境, 非常適合書院這種文化傳播場所, 很有書香味道。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高峰之路)
    核心閱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行萬裡路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到現實生活的深處更深處去增加閱歷、體驗人生、孕育情感,讀萬卷書則是不斷提高知識素養和藝術修養,豐富文化藝術上的儲備不在現場、不在人群裡、不參與事件進程,創作者跟生活之間永遠隔著「情感」這道障礙,作品和讀者之間也就永遠隔著一層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這話非常有道理,然而這個「有道理」是在古代。放在今天,則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萬卷書說起來好像挺多,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房間裝的書本量。還有,書本中的知識質量同樣也不敢恭維。很多書籍空有外在書本裝訂的形式,其內容則名不副實甚至胡說八道,讀了還不如不讀。別的不說,就說四書五經,放在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個了解文化傳統的邊緣讀物。所以在古代,出外遊歷非常重要。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關於教育的另一種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十個字,是兩個意思,是從一到二的過程。沒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會變成盲走和忙走,甚至是茫走。如果你生活在鶴壁,那麼,那個叫做鬼谷子的人,你自己知道多少,你作為成年人,在經歷了無數人生故事之後,你準備怎樣和孩子討論這樣一個奇蹟一樣的人?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一、什麼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萬卷書」指的是書本中靜止的知識,「萬裡路」指的是我們在人生經歷中獲得的感悟、認知,是活的知識。讀萬卷書是行萬裡路的前提,如果沒有知識做積累,哪怕行再遠的路,也只是漫無目的的散步,到頭來還是毫無收穫。
  • 讀萬卷書重要還是行萬裡路重要
    圖片來源生活讀萬卷書: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從追逐名利的角度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字裡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行萬裡路:前面說了讀萬卷書的重要性,那行萬裡就不重要了嗎?答案是非常重要,甚至超過讀萬卷書的重要性。讀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但是所學的知識我們不一定會用,所學的道理我們不一定能理解。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
  • 旅行萬裡路,修行萬卷書,職場為成長,運動為健康
    人生,漫漫長路,身體或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如果說人生是一次旅行,那麼身體在路上 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修行,那麼靈魂在路上 曾經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然而人生既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
  • 對於孩子來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哪個重要?
    有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重要?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也是很多人都會思考和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 讀萬卷書就是為了要行萬裡路
    父親從他限有的文化裡時常給我談古論今,時不時又讀一首詩詞並且翻譯給我聽,目的就是讓我對這些文化產生興趣,父親經常教育我人要走正道不能出去跟人打架賭博這是不可取的,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勸吃不勸賭』這也是他的人生價值觀。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毫不客氣的說父親就是我讀的第一本書。
  • 暑期到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家長看來,行萬裡路尤勝讀萬卷書。如何規劃超長暑假,不少家長和學生提早數月便有了準備,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他們選擇遊學性質的夏令營,期待著能在兩點一線的常規學習生活之外,得到不一樣的啟示與收穫。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不惜「血本」,花費數萬元,在暑期或寒假送孩子遠赴海外遊學,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決定了人生格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 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