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到上海:新上海人

2020-12-24 中國臺灣網

  上海新經濟的誕生,造就了一群由臺商蛻變的新上海人:大資本家、中生代小資、臺灣的海歸派,重新在上海相遇,他們改變上海的命運,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臺北--上海,就像臺北--高雄,為打拼走天下。

  但是在滾滾新上海大潮裡,小心,將軍變棄子?機會成險境?

  上海,一個21世紀迷人的移民城市;新上海,正改變許多人的命運。

  1949年以後,舊上海搬到了臺北,白先勇的金大班、張愛玲的白流蘇,在臺北又重新活了一次;2003年,臺北人又把上海搬回上海灘,有人重修百樂門,有人為兒子取名「葉上海」,要在十裡洋場中走一遭。

  滾滾紅塵,浪奔浪流。上海灘變成大江一發不可收。現在,上海灘不但變成全世界的資本衝積平原,也是歷史洪流中,千百年又一個浪頭。

  前僕後繼全球「上海熱」,第三波「臺潮」,一個大浪,衝進了上海灘。這一波裡有資訊科技(IT)人、金融人、文化人、尋找機會的上班族,甚至有人說連臺灣的扒手、小偷都已到了上海。

  根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從上海口岸進出的臺胞,已衝上了58萬人次高峰,如果加上大蘇杭,臺商在上海進出已達80萬人次。再加上北京南下、廣州北上來自四面八方的累計超過100萬人次。

  根據《遠見》大上海獨家調查,已有六成三的新上海人開始安家落戶。

  上海達彼思廣告總監葉國偉,有一次去機場接太太,先後看到7個朋友走出來,朋友個個嚇一跳,「你怎麼知道來接我?」他只能尷尬地傻笑。

  浦東機場,現在成了臺商機場。「在浦東機場,一半人揮揮手對我說:嘿!我來了;另一半則揮揮手說:對不起,我不玩了!」生活經豔設計總監姚嘉志茶餘飯後比手畫腳地表演著,引起一陣哄堂大笑。

  新上海此刻正左右許多人的命運。《亞洲周刊》形容,「新上海人」是不說上海話,卻能改變上海命運之人;臺灣來的新上海人,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命運。

  臺灣的失業率節節攀升,50萬的失業大軍,不只失去了工作,更失去了夢想。

  姚嘉志是臺灣知名的建築設計師,臺中房地產行情狂落時,他賦閒了一年,曾感嘆過人生的灰色。

  姚嘉志目前在上海已小有名氣,他是新天地內「百草傳奇」的設計人。兩年前,他隻身到上海,當年東海的建築才子,一切從零開始。早上趕在6點鐘前到波特曼旁剛開幕的麥當勞,等著吃免費早餐、用免費場地畫圖。「有一天,在地鐵裡,看到一個婦人抱著小孩哭,鼻一酸,我覺得好像是我在哭,」姚嘉志談起往事,笑中都是淚。

  人家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在上海是,男兒哪個不流淚。」姚嘉志嘆口氣說。很多人到上海,為的只是一個夢想。對姚嘉志來說,因為在這裡、在上海的天際線上,他有機會變成另一個「貝聿銘」。

  這就是新上海人誕生的背景。在「機會」面前,臺灣的新上海人拼搏著,遞出寫著「夢想」的名片。上海新經濟的誕生,造就了新上海人。

  舊上海是鄉愁的上海,新上海是資本的上海。世界500強企業當中,已有超過300家進駐上海;上海生產毛額連續11年呈兩位數成長,2002年上海總產值達5408億元人民幣,上海外貿合同金額更創下635億美元的新高,其中臺資合同金額達81億美元,佔13%。

  世界資源如江河般匯集,現在的上海不再是一年一個樣,而是一天一個樣。浦東平均每6天,蓋起一棟高樓;上海的地鐵現在雖然僅僅長68公裡、3條線,2007年將延長為250公裡、增為9條線,「上海就像露天煤礦,隨手都是機會。」移居上海的雜誌總監梅汝彪表示。

  在林懷民眼中,上海青年的眼睛,像60、70年代的臺灣人,會發亮;在臺灣畫家眼中,畫上海,要用13種顏色,比他平常常用的七色多近一倍;在企管專家石滋宜眼中,上海是上帝對臺商的厚愛,給他們一生兩次經濟起飛的機會。

  新上海,有三波臺潮,第一階段在1992年前,主要是散兵遊勇。第二階段為1995年後,是企業家、創業家的冒險樂園;2000年後是第三階段,上海已成為臺灣上班族青睞的新工作地。尤其最近半年,在失業潮強襲臺灣之下,更成為年輕人畢業後闖天下的新標的。

  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的調查,目前希望到上海工作的上班族,已經佔大陸求職人數的30%,比去年的18.5%多出近一倍,上海的風華,領袖群倫。不過「平均每10個人,搶不到一個工作機會。」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說。工作機會顯然僧多粥少。

  事實上不只是臺灣人,過去旅居美國矽谷、洛杉磯、日本、新加坡的華僑,也趨之若鶩重新來到上海。臺灣的「海歸派」,和臺灣到上海打拼者,紛紛在上海相遇。

  在跳躍經濟發展下,臺灣新上海人的產業及居住聚落也進入新階段。臺積電核可赴松江投資後,松江、張江、蘇州崑山)成為科技三大重鎮;除了科技、投資機會外,上海本身也快速進入第三產業發展期,服務及文化產業成為臺商發展的第三波:而看好上海2010年申博成功,更多臺商太太們已開始購屋,準備安家落戶。

  臺灣的新上海人,就像上海的「石庫門精神」,在螺螄殼裡做道場,湯湯水水應有盡有。展開臺灣「新上海人」上河圖,是大資本家的舞臺:是中生代小資(newmoneymen)的夢土:但有人也不自覺陷在海派的圍牆文化裡,走不出來。

  在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眼中,童年的上海象徵著「大時代」。最近將在松江設廠的臺積電,正要開啟上海矽晶圓廠的大時代。

  臺灣海島型的商人性格,遇到了長江大河,氣勢格局也愈變愈大。在最熱門的「新天地」裡,新天地從何而來?「只有『第一大』,才能構成『天』。」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交說。有天還要有地,天圓地方,上海就是許多白手起家者的新天地。魏應交的「康師傅」,現在已是中國第一大速食麵王國。

  黃浦江畔,世界500強才能擠進的浦東陸家嘴商圈裡,一棟金黃色:「ARORA」大樓,比陽光還刺眼。上海人盛傳,上海是長江的龍頭,而這裡就是上海的龍眼,金色大樓就是臺灣震旦行的新總部,也是臺灣第一棟躋身業界500強國際天際線的大樓。

  或許上帝厚愛臺商,給了他們兩次經濟起飛的機會。但是,「上海,只給第一名機會。」魏應交說。這些事業有成的臺商,不但要做上海的第一名,也要做中國的第一名,而上海市就是「東風」,以資本擴張舞臺。旺旺、龍鳳準備在滬上市;獲得世界第二大基金挹注的永和大王,也打算在香港上市;另外華邦電子、震旦行、嘉新水泥,也正進入上市輔導期。「唯有資本,才能搭起中國的大舞臺,」永和大王執行總裁林猷澳說。

  這些移民式的創業者,卻愈來愈轉向「大市場的思考方式」,他們不但是新上海人的中堅,也要翻身成為中國的企業家。

  在上海人眼中,臺灣企業家工作的狂勁是嚇人的。以往的「臺灣牛(苦幹)」,加入上海孔雀(排場)、猴子(精明)、貓(敏銳)的多元性格,已經變成另一種偉大的精明。

  十裡洋場,以前是英法租界的天下,這群臺灣在新上海打天下的老闆,不但創造了自己人生第二個舞臺,上海灘又多了許多傳奇。新錯過上一輪臺灣奇蹟的中生代,上海,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人生中第一次可以當家作主的機會。上海現在時興新世代白領當家,這群上海人口中的「小資」,更會精準地撥算自己全盤的人生。

  神達電腦在上海的環達計算機產品企劃部處長蔡世榮,沒等老闆出牌、也沒跟家人商量,自動請纓到大陸發展。蔡世榮不猶豫的原因:一是市場就在這裡,二是專業經理人一定要有大陸經驗。「既然我們生不逢時錯過上一回,我不想再錯過現在。」他說。

  蔡世榮到了上海,不像一般人窩在研發(R&D)圈圈裡,他不但會說道地的上海話,而且仔細研究各種在地的產品供應鏈,他希望在上海能闖出名號。

  廣告人MoLLy,拎著40公斤的大皮箱,下了飛機,就直接到辦公室報到。公司內同樣3個臺灣人,一個之前是臺流的媒體人、一個是娶了上海老婆拿本地薪水的老前輩,Molly進來後,光是薪資、位子的變動,心情掉進一池渾水。一天,站在零下兩度的人行道上哭泣的Molly,突然清醒並告訴自己,「我來這裡,不就是為下一步創業做準備嗎?」她不再傷心,並積極投入工作。

  由臺灣醫療團隊經營的辰新醫院,上海會務中心主任陳信宏從就診紀錄上發現,最近半年,新上海人中出現非常明顯的「年輕移民潮」,有各種上班族及資訊科技人士,甚至文化圈人。

  上海變成知識精英的夢土,在上海的臺灣人,已逐漸形成大世界裡的小社會。蔡世榮和Molly他們沒有父執輩(oldmoneymen)的庇蔭,但他們相信可以打造自己人生成newmoneymen。

相關焦點

  • 上海遠超臺北 臺灣人對上海人刮目相看
    風度翩翩、玉樹臨風……這幾天,臺灣媒體把溢美之辭都送給了赴臺宣傳世博會的上海市長韓正。上海早已是數一數二的國際大都市,臺灣人對上海早已不陌生。臺灣人喜歡上海菜的濃油赤醬,甚至還有人專門教人講吳儂軟語的上海話。「俊男型」政治人物在臺灣一向受歡迎,韓正的臺灣之行短時間內在臺灣颳起一股上海熱。
  • 2016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取得新成果
    2016上海臺北「雙城論壇」取得新成果 2016年08月24日 08:5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上海臺辦 常志康 攝)  中國臺灣網8月24日臺北訊 「2016臺北上海城市論壇」23日上午在臺北晶華酒店舉行。知名學者高希均先生致辭,臺北市副市長鄧家基先生、上海市長代表沙海林先生發表主題演講。上海、臺北各界代表300餘人與會。
  • 郝龍斌接受專訪:臺北從上海學到很多東西
    郝龍斌表示,在和上海交流的過程中,臺北市也從上海市學到很多東西。他說:「不是只有我們給他們一些支持跟幫助啊;包括我們去上海市參觀『世博』,對我們後來舉辦『花博』,中間要注意的事項,我們也吸取了很多經驗,『花博』的成功,跟我們去上海取經,是絕對有關。他也提及,包括上海市在黃浦灘前的都市更新、市容整理規畫,對臺北的都市更新也有很大幫助。
  • 上海到臺北一機到底
    自7月22日起,香港港龍航空公司,從上海經香港飛往臺北的往返班機,開始實行「一機到底」的服務,也就是說,旅客從上海飛往臺北,或從臺北飛往上海,只須在香港做短暫停留後,就可以原機抵達。上海與臺灣實行「一機到底」的服務模式,將會給來往兩岸的同胞帶來哪些便利呢?這個模式離兩岸真正的直航還有多少距離?就這一話題,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了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的張冠華先生和劉宏先生。
  • 上海臺北財富薪資大比拼:上海崛起 臺北沉淪?
    海峽彼岸,臺北,車水馬龍人行匆匆,街道繁華如常,標高508米的金融大樓昂然矗立,高度遠勝上海地標東方明珠電視塔,像是驕傲宣告著臺北城的經濟力量依然旺盛。然而,臺北人並不因此降低對於上海的神往,根據調查,超過三成的臺北上班族表示,若有機會,願意前往上海發展。
  • 2018臺北上海城市論壇
    同時,周波也不忘通過臺媒推介上海,他指出,上海正按照「2035規劃」,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創中心。他說,這次一定會有很多收穫,能認識新朋友、學到新知識,共享發展成果。  昨天下午,周波來到位於內湖科技園區的臺達電進行訪問。他對這裡新型的科技產品大加讚賞,並表示,上海有超過一萬家的臺企,也歡迎有更多的臺企到上海發展。
  • 臺北人眼裡的上海人是怎麼樣的,聽聽他們的真心話
    上海人私下裡稱臺灣人為「臺巴子」,「巴子」一詞在上海人的詞典就是「鄉下人」的代名詞,,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上海人認為只有上海市是城市,除此以外都是農村。事實上也是如此,當然小編指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一段時期。當然這麼說也不是沒有道理,上海這個城市除了相對比較繁華,高樓大廈多以外,上海人的文化素養相對比較高。
  • 上海龍舟端午在臺北、高雄競渡
    上海龍舟端午在臺北、高雄競渡 2019年06月10日 08:40:00來源:新華網 端午假期,臺北、高雄兩地都舉行了為期三天的龍舟比賽。上海市體育局派出兩支龍舟隊,分別前往臺北和高雄參賽,與當地民眾共度端午節。  臺灣龍舟賽的比賽用「舟」分為「大龍」和「小龍」。「大龍」參賽選手21位,其中劃手18位,舵手、鼓手、奪標手各一人。「小龍」則為13位,除舵手、鼓手、奪標手外,劃手為10人。為了傳承中華龍舟文化,臺灣賽事至今仍沿用木質龍舟。
  • 上海物價比臺北貴
    臺北人要工作多久才能買一個七十五元的麥當勞大麥克漢堡?答案是二十分鐘;如果想買一臺定價六千零九十元、容量八G的蘋果iPod nano,得沒日沒夜工作一整天。臺北物價排名全球第四十六,比上次調查下降六名。     特別的是,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上海大幅上升十九位,超越臺北,排第四十一位;連北京也迅速上升十位到第五十二位。北京的服裝平均價格高於全球平均,上海飲食和服裝價格也高於臺北。過去臺灣民眾以為大陸物價水平低的觀念,可能要大大改變。
  • 從上海百樂門到臺北夜巴黎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是白先勇先生《臺北人》裡的第四個短篇,講的是臺北夜巴黎舞廳的金大班最後一夜上班的故事。小說結束時,這一夜仍未過去,時間大概也就幾個小時,但中間穿插了大段的回憶片段,囊括了上海百樂門和臺北夜巴黎兩個時期,涉及月如、秦雄兩個情人,以及金大班最終的歸宿陳發榮。小說只再現了百樂門與夜巴黎兩個時空,而對中間金大班如何從上海到臺北,則直接省略,因此戰爭的背景也一併去除了。
  • 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滬舉行
    本報上海7月4日電 (記者姜泓冰)以「創新、合作、未來」為主題的「2019上海臺北城市論壇」4日在上海舉行。   「上海臺北城市論壇」自2010年以來在上海市和臺北市之間輪流舉行,是兩市之間重要的機制化交流平臺,也稱為「雙城論壇」。
  • 雙城遊記之上海與臺北
    上海又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蹟。如今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閃耀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並致力於在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臺北市為臺灣省省會城市,其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臺北縣接壤,是臺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臺灣政治、文化、商業與傳播等的中心。
  • 上海臺北「雙城杯」青少年圍棋賽啟賽
    中國臺灣網12月14日上海訊 12日,2020「雙城杯」青少年圍棋賽,以視頻連線方式在上海、臺北兩市開賽。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李再立、上海市政府臺辦主任李文輝、臺北市政府參事楊慶輝等出席開賽儀式。  上海、臺北兩市的體育交流始於2001年,己持續20年。
  • 臺灣作家舒國治論上海、香港、臺北的異同處
    上海、香港、臺北,這三個地方皆是市民最世故、也最懂得自身利害的華人城市。倘若要上海人、香港人、臺北人早早替自己把買房子的事情先規劃好,幾乎不可能。如果時局極動蕩,人有往異國移民的意識,這三個地方也必然是最早出現的。  同時,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也最好。
  • 臺北上海城市論壇舉行,張文宏分享上海新冠疫情防治經驗
    7月22日,2020臺北上海城市論壇舉行。在下午舉行的主題為「疫情防控分享與交流」衛生醫療分論壇上,新冠肺炎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分享了上海醫院的救治經驗。張文宏介紹,上海在新冠肺炎病例救治網絡共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上海所有的醫院都有發熱門診,這對疫情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大陸目前有兩次疫情的反彈比較厲害,一個是北京的疫情反彈,最終確診病例在300多例;另一個是烏魯木齊的疫情反彈,目前還在防治進行中。」
  • 上海與臺北的《雙城故事》:交流合作的文化見證之一
    (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4日消息 日前,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在臺北市將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雙城故事——從上海到臺北的一次文化平移》一書,作為禮物贈送給了臺北市長郝龍斌。這本書,成為深化上海與臺灣新一輪城市交流與合作的文化見證之一,也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
  • 第一次來上海的臺北中學生:這裡的人很友善
    原標題:第一次來上海的臺北中學生:這裡的人很友善,原來我們講話的語音都一樣  這是長寧區婁山中學的一堂實驗感知課,而臺下的學生則是34位從臺北敦化中學來的中學生。  本月4日,這批來自海峽對岸的九年級中學生來到這裡,參加為期一天的兩地中學生交流活動。除了實驗感知課外,他們還上了一堂校園植物認知課、一堂創意畫課,還與婁山中學的同學進行桌球友誼賽,在結束一天的交流前,兩地同學還進行了聯歡活動。  這些10多歲的臺北孩子大都是第一次來到上海。
  • 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十年有成」:更多臺灣創業者在上海成長
    從如何打造智慧城市升級版,到兩岸校園電子競技教育推廣與文化交流……在 「2019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各分論壇的議題中,記者發現今年的話題覆蓋了文化、生物科技、青年創業與智慧城市等多個方面的內容。7月4日上午,「2019上海-臺北城市論壇」(下稱「雙城論壇」)在滬舉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上午的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說,兩市交流,十年有成。2010年以來,在上海與臺北的精心培育和打造下,「上海-臺北城市論壇」成為兩市之間重要的機制化交流平臺,雙方真誠交流,互相借鑑,共同進步,為兩地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 邀陸客微遊臺北 歪腰郵筒「分身」到上海(圖)
    歪腰郵筒的分身因模樣逗趣,吸引不少人圍觀。(臺灣《聯合晚報》/邱瓊平 攝)縮小版的霞海城隍廟,26日也出現在「上海微遊雙城」記者會現場。(臺灣《聯合晚報》/邱瓊平攝)中新網8月26日電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北市觀光傳播局、上海市旅遊局與長榮航空合作推出「微遊雙城」活動,26日下午在上海科學會館舉辦「微遊雙城」記者會,將共同以「美食」、「懷舊」、「秘境」、「文學記憶」、「城市剪影」五大主題,推出各具特色的旅遊產品客,透過觀光送客計劃促成雙方民眾互訪交流。
  • 「2019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滬舉行
    中新網上海7月4日電 (繆璐 高志苗)「2019上海—臺北城市論壇」4日在上海舉行,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創新、合作、未來」,滬臺雙方將就生物技術產業、青創與智慧城市、文化、醫學科技等方面的經驗展開探討分享和交流互動。  上海市市長應勇在開幕致辭時表示,上海、臺北兩市交流,十年有成。